初中语文教材母爱主题作品教学

2015-12-11 23:23张进雄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母爱母亲课堂

张进雄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母爱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母爱教育;母亲;课堂;母爱

一、中学教材母爱的内容和编排

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母爱”主题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教材之中。教材里入选的“母爱”作品的作者,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他们的文字朴实无华而又丰富多彩,他们笔下的母亲平凡、普通,却又感人至深。

(一)母爱之举

母亲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注视着我们的成长,操劳一生。如《我的母亲》让我们领略到一位“言传身教、外柔内刚的好母亲”;《散步》里连走哪一条路都愿意迁就孙子、听从儿子的母亲,叫我们赞叹不已;《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感受母亲的一生都在为我们操心,会得到心灵上的某种触动和震撼;《蜡烛》里的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视如己出、舍生忘死的壮举叫我们知道何谓“母爱无疆”。新教材对“母爱”二字的编排,既有一整单元的重点部署,又有特殊一课的独自安排,时时提醒我们勿忘母亲,勿忘母爱。教师应始终将之贯穿在教学课程和日常教育中,时时教育学生感受母爱。

(二)母爱之情

母亲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教导我们。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里冯顺弟对少年胡适的管教与关爱,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单亲妈妈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让我们感受到了育人先育德、教人先立德的真义。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单亲家庭的一些教育方式和出现的问题,如孩子无视母亲的管教甚至是反感母亲的说教而导致的一些叛逆甚至违法乱纪的恶果,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要适当进行母爱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母亲的管教。

(三)母爱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各位名家描写母亲的文章中感知母亲的不容易,更要从中感知母亲的无私和无尽的恩情。三年六本的教材,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母爱。母爱的内容当然说不尽道不完,不过我们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感受身边的母爱,唯有心中有了这种意识,方有回报母亲的行动。

二、母爱教育的相关内容范畴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母爱教育,要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深入文本、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更要培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古人有“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之谈,反观当代自残自杀现象不绝如缕;乌鸟反哺,愿乞终养,自然生禽尚且如此,而诸多鳏寡老人落魄街头见诸报端,不免令人扼腕叹息,反思时代进步却为何又有道德沦丧的现象出现?身为执教者,我们便是希冀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导向来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那么我们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

(一)生命教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把这宝贵的生命孕育给我们的,是母亲。在现代中国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生育国策下,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里能让学生明白家长的担忧。平常,学生作文里涉及母爱话题的那些“母亲冒雨送伞”“母亲不眠不休在床边照顾发烧的自己”之类的材料,相信各位老师都不会陌生。反而是孩子怎么孝敬父母的事例却凤毛麟角。而孩子日常也很少注意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如乱闯红灯、骑快车、超载等,可能出现的意外会让某位女性伤透了心。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告诉他们,我们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健健康康长大成人,便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不做危险的事,远离违法犯罪。希望对我们的受教者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在母爱教育中,要渗透勇于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母亲之恩,要孝敬母亲,听妈妈的话,不让母亲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不要觉得这只是小事,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而不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陈斌强细心照顾母亲感动中国,难道干的就是惊天动地的事?不!只要你能做到好好报答母亲即可。我们要教育学生,照顾母亲是感恩之举,不需要报纸大肆报道。

三、母爱教育的方法浅议

(一)阅读文本,筛选信息,懂得母爱

母爱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认识、理解母爱。要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的人是谁。平常教学或者练习,表现母爱无私伟大的,一般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或是叙事性散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和文章要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住人物特点,从母亲的所作所为中领会事件背后的特殊意义来感知母亲的恩情。简而言之,就是抓住“母爱”这一中心不动摇来理解文本。方向正确了,对母亲的理解便不会偏颇了。

(二)观察生活,互换情感,体验母爱

没有情感体验的母爱教育注定是肤浅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名生活的有心人,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母亲有深层的认识。通过具体的事件来领会抽象的母爱,那么,母爱教育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效果。千说万看,哪怕天花乱坠,学生如果没有类似的体验经历,又谈何深刻的印象?

1.在朗读中体验

新课改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合中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体验母亲的恩情。因此,有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看看名家如何投入对母亲的情感,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的末尾:“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们知道,单亲家庭容易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某种情感缺失。然而,胡适先生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成为一代文坛巨匠,与那位伟大的母亲是密不可分的。二是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如蜡烛里那位南斯拉夫妇女冒着炮火,费劲地安葬已经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当然,也是学生以后写作的借鉴。三是景物描写的语段,除了强调景物描写常见的作用之外,我们还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衬托出的母亲的美,感受母亲是如何排除万难只是为了孩子生命的延续,激发学生尊敬母亲、爱戴母亲的情感。

2.在想象中再现体验

表现母亲伟大的课文,通过艺术想象深入意境,母亲之美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如《蜡烛》里交代那位南斯拉夫母亲新婚那副蜡烛的由来,三十多年来都一直舍不得用,我们可以想象那位母亲对这个蜡烛的珍惜。但是,就是这么宝贝的东西,她都愿意拿出来祭奠牺牲的年青的苏联红军战士,甚至冒着炮火的威胁,还要埋葬了这位牺牲的战士。我们不难想象,作者通过这一场无声的举动,折射出那个时代,全人类为了反抗法西斯势力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更可以看出两个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深厚情谊!学生通过想象,既感受到那种炮火纷飞的革命氛围,也能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母”“子”关系。同时也警示学生对待自己的母亲,更应该孝顺尊重!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飞往那更为非凡、非同一般的世界,也让学生对文学作品里的母亲形象理解得更透彻,学生对母亲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这难道不是我们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体现吗?

3.在互相交流中体验不同的母爱

平时教育学生“敢说真话、敢做真事、敢当真人”。由文本的解读深入学生自己的习作中,在引导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作文的前提下,可以让小组互相交换作文,然后互相評价文中的母亲和“我”,既可以是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又可以是对“我”流露出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文中事情处理的看法,还可以是同学文中某一精彩段落、句子、构思的评价等等。利用小组探究、成果展示的环节由小组代表来组织自己的结论,对前文预设的某个事件提出自己的做法,再分小组评价和交流。通过此种做法,让学生替别人的“母亲”说话,使同龄人的思想火花在此碰撞,也让当事人理解母亲的“不容易”,领会母亲的好!

(三)敞开心扉,倾诉衷肠,报答母爱

从教材解读中,学生对母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是教师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把自己的心声表露出来,把对母亲的情感上升到具体的报恩行动上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写一些祝福的话语,通过短信、微信等现代媒体来开展报恩的举措,或者通过写表现母爱的作文等传统形式来把自己对母亲的具体感受表达出来,再选送或者自己手工制作一些小礼物或是为妈妈多做一点家务来报答母亲,体现“真善美”。

总之,充分利用、挖掘书中的丰富的母爱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知道母爱、报答母爱,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坚持的主题。新课标倡导,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母爱教育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注意,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纽带,是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无私的本能、最高尚的情感、最宝贵的财富。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对母爱的理解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母爱伟大,这不容置疑。

参考文献:

[1]东子.中国母亲教育批判[D].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王诗堂.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05).

[3]琢言.人一生要读的经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7-9.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母爱母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母爱大于天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给母亲的信
特殊的母爱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