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5-12-10 01:48王正丹解维峰张春海傅廷友吴银松
医药与保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断肢显微外科显微镜

王正丹 解维峰 张春海 傅廷友 吴银松

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王正丹 解维峰 张春海 傅廷友 吴银松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修复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0年3月-2015年6月收治70例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骨科创伤修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显微外科技术的实际治疗效果。结果 经手术后,其中65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成功率为92.9%,患者带血管蒂骨移植成功率为92.9%(13/14);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率为93.3%(42/45);断肢再植的成活率为90.5% (10/11);据KSS膝关节评定系统、AOFAS踝足功能评定系统的评定、手部功能TAF评分标准:优52例(74.2%),良12例(17.2%),差6例(8.6%)。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创伤修复过程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手术成功率高。

显微外科;骨科创伤;修复效果

显微外科技术对患者的损伤小、操作精准,是现代外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大,并愈来愈受到关注。肢体创伤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特别是高能量创伤除了会影响患者骨关节功能之外,还会对损害骨骼周围的软组织,这对骨骼愈合将带来严重影响[1]。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而言,能否有效修复软组织损伤,将直接关系到整体治疗效果[2]。显微外科技术用于骨科手术中能够增加临床患者的疗效,减少疾病的复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鉴于此,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70例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骨科创伤修复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70例骨科创伤修复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本组患者中,男48例,女22例,年龄为5至71岁,平均年龄为(40.3±5.8)岁。部位:小腿17例,足11例,踝关节6例,上臂3例,前臂7例,断掌3例,断腕3例;受伤原因,切割伤21例,车祸伤27例,压砸伤12例,钢丝绳绞断伤8例,其他12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骨创伤患者的伤口进行彻底清创,将创面用新洁尔灭液(1:1500)冲洗5min,用锐刀将组织分离,清除污染及失活的组织,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术区,创面给予彻底止血,对断肢采用短缩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血管接合时,对于缺损的血管采用游离可直接吻合的血管直接吻合,修复血管供血功能,术中对挫伤的血管要彻底清除,吻合血管时保持适度的张力,避免血管迂曲,吻合后给予对吻合的血管做通血实验,对断肢通血尽量保证在8小时以内。在显微镜下对皮瓣进行修复,注意切取面积要比创伤面积大,在不影响患者肢体血液的情况下,尽量一期给予清创、VSD负压吸引,二期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皮瓣修复创面,减少手术的失败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在显微镜下行神经修复外膜缝合,骨创伤患者在修复时,要遵守的原则是尽量保持患肢原有的长度,避免出现伤残;采用多普勒超声清楚血管走向,修复血管时要稳、准、快;皮瓣移植时尽量选择简单、非功能区、非主要血管等处皮瓣;对于神经和血管的修复要注意避免在张力的拉扯下进行缝合。术后要预防感染,维持适宜的病房温度,术区给予红外线治疗,给患者肌注罂粟碱注射液30mg,500ml低分子右施糖苷,血栓通注射液0.2g使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术后尤其要对血管危象做出相应的处理。

1.3 评价指标 将70例患者依照KSS膝关节评定系统、AOFAS踝足功能评定系统进行功能评定、手部功能TAF评分标准,主要是对功能、疼痛、对线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均采用百分制,其中90-100分为优,70-89分为良,0-69分为差。

2 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 经手术后,其中65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成功率为92.9%,患者带血管蒂骨移植成功率为92.9%(13/14);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率为93.3%(42/45);断肢再植的成活率为90.9% (10/11)。

2.2 患者功能评定情况

根据KSS膝关节评定系统、AOFAS踝足功能评定系统的评定、手部功能TAF评分标准结果:优52例(74.2%),良12例(17.2%),差6例(8.6%)。

3 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的病情大都比较严重,基本为骨折、四肢损伤,严重的出现肢体毁损、组织损伤,有时会合并多种并发症及感染,甚至出现伤者休克状况[3],在临床上对于大面积骨创伤修复、组织、血管、神经修复有很大的难度。显微外科手术的主要特点是在显微镜下手术能够精准将伤口放大,手术中采用的仪器均为精细仪器,手术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微创手术,将显微镜与骨外科手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骨损伤患者的临床修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

相对传统手术而言,显微外科技术无论是准确性、精细程度,还是损伤程度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正是基于显微外科的技术特征,使其在临床骨科治疗中变得愈加普及。显微外科技术实施过程中,手术显微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施术者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也是手术精细化操作之根本。利用手术显微镜,可将组织有效放大,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不仅可以清晰观察到肉眼无法辨析的微小组织,能更好的判断血管神经的损伤情况,并且具有很强的立体观感,为施术者进行组织缝合、解剖等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显微外科手术包含了以下几个特点:(1)通常情况下显微镜视野较小,会造成治疗器械越出视野范围。(2)在显微镜下,微小抖动将被放大,这也给手术操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3)施术者使用显微镜时,在不同焦距条件下,眼肌会存在一个调节过程。换句话说,在眼睛离开目镜后,再返回观察时,存在一个明显的缓冲过程,无法立即看清微小组织结构。(4)当镜头出现轻微移动时,将导致视野模糊。上述特点均会给手术实施及操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施术者来说,为保证手术得以顺利实施,就需要进行专门的显微外科技术训练[5]。

本研究中,为验证显微外科手术实际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2010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70例骨科创伤修复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从结果来看,患者带血管蒂骨移植成功率为92.9%(13/14);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率为93.3%(42/45);断肢再植的成活率为90.5%(10/11)。由此可见,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创伤修复治疗中确实发挥了良好的效用。

以游离皮瓣移植为例,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可对伤口进行全面清理,防止病菌感染。部分患者断肢体伤由爆炸、机械切割造成,导致创口受到深度污染,创口周围组织会受到严重挫伤。此时借助显微镜视野,可对创口污染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利用消毒液反复清洗,可彻底除去创口污染,避免创口感染。同时,利用显微技术可清晰观察断肢部位血管损伤情况,以此为基础可对损坏血管进行有效修复;此外还可对患者进行血管桥接移植,从而对血管缺损进行有效治疗,基于显微镜条件下,可保证手术操作让血管精确吻合,大幅度提升了再植成活成功率。

综合来看,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科创伤修复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手术成功率,对患者病情起到了有效控制作用。

[1]穆广态.创伤骨科与显微外科修复[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08): 673.

[2]王锦绣.手部套状撕脱伤显微外科治疗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3):431-433.

[3]欧阳海洋,牟勇,吴伟炽,等.足内侧穿支皮瓣设计的解剖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32(2):141-144.

[4]胡鹏,唐修俊,魏在荣,等.前臂桡动脉腕上穿支链状供血皮瓣修复手腕部创面的临床应用 [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4): 491-494.

[5]黄东,黄永军,吴伟炽,等.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下肢严重创伤125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05):385-386.

作者单位:266000山东省青岛市解放军401医院

R658.2

B

猜你喜欢
断肢显微外科显微镜
《用显微镜看大象》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断肢及断指的再植治疗以及固定修复
你会使用显微镜吗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显微镜
显微镜下看沙
断肢再植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断肢再生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