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创新思考

2015-12-09 19:10温雅李崚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实效性思考

温雅+李崚

摘要:近年来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大,资助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实现经济资助的同时,高校必须不断丰富资助育人内涵,重点加强学生诚实守信、感恩回报、自立自强、责任使命意志品质培养,不断探索资助育人渠道,建立资助育人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008-03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覆盖面日益扩大,资助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应始终坚持“育人是资助的灵魂”核心理念,将“济困助学”和“励志成才”紧密结合,探索资助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全面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不断丰富高校资助育人内涵

按照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经济问题应属于生理需求的范畴,经济解困自然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但近年来学生资助更多侧重于经济资助方面,一定程度上容易助长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更有甚者出现“经济竞贫”现象。因此,在长期的学生资助工作实践过程中,高校不仅要给学生经济上的帮扶,更要重视扶志育心功能,将“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内涵融入高校学生资助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在心理、思想和能力等的全方位提升。

1.加大心理关注与精神帮扶。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要的经济资助外,高校更应注重学生精神上的帮扶,要鼓励学生正视暂时的困境,树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信念与奋斗精神,同时需要加大对学生心理上的关注,避免自卑、悲观等情绪的不良影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试能力。

2.推进诚信、感恩和责任教育。诚信、感恩和责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障资助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持久深入的诚信、感恩和责任教育,让学生在感受关爱的同时,提高诚信和责任意识,传递饮水思源的精神,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受资助学生不断回报社会、回馈母校。

3.搭建平台提升自助能力。提高资助育人实效性,重点是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和自食其力能力。高校在实现资助形式由“给予型”向“励志型”、“强能型”转变的同时,需要为学生积极搭建平台,让受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并激发学生通过努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此外通过不断拓展资助职能,帮助学生准确找准自身定位,不断挖掘潜能和提升技能,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资助育人效果。

二、持续发挥学生资助“四种效应”

“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广泛深入开展德育工作。在做好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通过高校学生资助的制度设计和过程实施,不断提升学生励志成才、诚实守信、感恩回报、自立自强、责任使命等优秀品质和能力意识。

1.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塑造诚信人格效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育人为本、诚信为先”。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应始终坚持把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进行结合,把扶贫励志与学生的文明行为、道德礼仪等公民道德进行结合,通过开展“新生承诺书”、“助学贷款”和“还款确认”等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知悉“一诺千金”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树立做人诚信的优良品质。

2.深化“感恩回报”教育,助推爱心奉献效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意识是为人处世的起点,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也是一个人品行修养的集中体现。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应牢牢把握学生资助过程,加强资助育人设计,广泛开展“感恩回报”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公益活动,宣传动员学生参与以“国家资助 助我成长”的主题征文活动,不断发挥资助循环效应,激发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使学生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上均得到锻炼和提高,发挥奖助与育人双重作用。

3.倡导“责任担当”教育,体现主体作用效应。“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高校可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求学生学期初制定学习计划,学期末进行核实对照计划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鼓励学生每学年寄送一封家书,向父母汇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对家庭负责;要求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意识。通过倡导“责任担当”教育,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效应,实现资助育人功能。

4.强化“励志自强”教育,发挥示范引领效应。高校应结合各类奖助学金、自强之星、公益之星、西部服务等平台,深入挖掘受资助学生典型榜样力量,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利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作为改进学风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热爱学习、遵守纪律,推进优良学风养成;举办学生奖学金颁发仪式,精心设计颁奖环节,加强典礼文化育人作用;利用网络、视频、微信等广泛宣传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典型事迹,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奋发进取意识;召开宣讲会、分享会等形式,通过小范围的近距离交流,不断发挥学习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学生“自强之星”评选,引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

三、创新思考拓宽资助育人渠道

高校应对资助育人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夯实传统工作基础的同时,在资助内容、资助形式等方面积极开拓思路,广泛寻求资助育人合力,提高朋辈教育团队,切实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1.建章立制注重提升学生能力。为提高资助育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高校应制定《勤工助学岗位聘任管理办法》及《关于获得各类资助的学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的通知》等规章制度,鼓励学生在感恩回馈社会中收获成长。学校层面可设立专门的学生资助机构,学院层面可设置学生资助工作专项辅导员,在人员机构方面保证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明确规定所有受资助学生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公益服务活动,推动学生走出宿舍,走向社会,提高学生感恩和社会责任意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计算机、外语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问题,可利用图书馆资源,设立勤工助学同学图书角,借阅公文写作、英语读写、名家名著、Photoshop、Office等方面书籍。针对学生生长背景及人际沟通方面问题,每学期举办沟通技巧、文明礼仪、团队合作方面的培训,开展心理团队辅导和重点帮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在勤工助学上岗前对岗位工作常识进行讲解和工作技巧示范等,让学生尽快熟知业务,提高工作效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进行专项就业帮扶工作,如开办“职业技能辅导班”、“创业知识讲座”、“简历制作大赛”等,将就业工作与心理关怀相结合,为学生找到合适就业岗位改变自身命运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2.从实过细做好数据信息动态管理。开学伊始,高校应收集《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全面摸底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并建立相关信息库。高校也应在每学年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为了实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开展班级测评、同学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态。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应对学生信息实现全面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变化,积极关怀家庭变故学生。高校也可尝试建立家访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此外,对于受助学生资助款项去向要进行一定程度了解,确保资金用途切实用于学习生活等必需品的开销,对于浪费等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3.校友帮扶构建全员育人体系。近年来,各高校均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广大校友给在校生带来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精神上的帮扶。高校可邀请高端校友举办系列讲座,分享人生感悟和成功经验,激发学生自信和学习动力;利用一年一度的奖助学金颁发仪式,校友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解决学生生活、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困惑;邀请校友担任“成长导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提供“点对点”个性化资助育人,并利用个人资源提供全方位育人帮扶;校友的广泛参与不仅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饮水思源,回馈母校”的学校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感恩关爱意识。

4.校企携手共商助学育人大计。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应积极调动学院在资助育人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院积极走出校园,从学生专业特点出发,为学生提供实践专业知识的机会,努力提供符合学生专业需求、更高层次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可利用校友等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企业提供平台、学院牵线搭桥、学生贡献智慧”的合作模式,帮助企业弥补人才短缺,发挥学院信息沟通优势,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实现三者之间的资源互补。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可以建立一些典型的合作品牌项目。此外,可以引导企业提供命题鼓励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提交帮助企业改进管理的合理化发展报告,使得学生在经济和学业上均有收获和提高。

5.同伴携手组建特色育人团队。高校可依据助学金项目成立“励志团队”,创新学生资助、校友育人方式,深化“共同成长”育人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开展主题鲜明、富有内涵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学生创造成长“励志圈”。搭建学生自助学习平台,主动开展集体自习和答疑活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和人文修养为主题的培养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自闭心理;组织聆听知名教授报告会、“励志成长公开课”,树立成长成才典型学习标杆,鼓励学生自立自强,逐步形成集体共同成长成才的良好局面。

6.拓展渠道丰富资助育人内容。高校应将“济困助学”和“励志成才”的工作理念具体落到实处,结合学生现实情况以及年度工作需求,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适合的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可积极联系机关部处、学院行政部门,为学生提供教室助管、科研助理、财务助理、小班主任、辅导员助理等多种岗位,在校外可积极联系校友企业、社区街道、合作往来单位等,在丰富学生勤工助学形式的同时,积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势必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应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力贯彻“育人是资助的灵魂”工作理念,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助学育人,鱼渔皆授”,做到资助与育人并重,把资助工作的点滴做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好本领、提升自我,最终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黄少玲.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2]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3]罗朴尚,宋映泉,魏建国.中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评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1).

[4]严建骏,喻源,孙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法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5]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实效性思考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