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红
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连云港 222000
精神障碍伴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研究及分析
李月红
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连云港 222000
目的研究及分析精神障碍伴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住院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为观察组,28例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再选择同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20例设定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措施干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经过有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减轻精神障碍疾病与糖尿病之间的矛盾,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及早康复出院,值得推广应用。
精神障碍;糖尿病;护理措施
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胰岛素不足导致的糖代谢紊乱,血糖过高出现尿糖。精神障碍患者是因精神衰退或运动量过少、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原因会出现脂肪堆积,出现药源性肥胖[1]。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还会使患者葡萄糖调节功能出现异常,诱发糖尿病。糖尿病与精神障碍疾病均为终身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和恢复慢的特点,一旦两种病症合并,就会使临床治疗与护理加大难度[2]。该研究中,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住院的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精心治疗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住院精神障碍伴发糖尿病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28例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和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1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0.5± 2.5)岁;精神障碍病程3~18年,平均病程(8.5±1.2)年。28例患者均接受住院治疗,长期口服氯氮平诱发2型糖尿病。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31~35岁,平均年龄(41.1±2.0)岁;精神障碍病程3~19年,平均病程(8.0±1.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观察组中15例患者口服美吡达治疗,10例患者口服二甲双胍治疗,8例患者口服优降糖治疗。根据患者血糖和尿糖具体情况对药量进行调整,把血糖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28例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疾病药物氯氮平进行治疗。
对照组10例患者口服美吡达治疗,10例患者口服二甲双胍治疗,5例患者口服优降糖治疗。同时20例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疾病药物氯氮平治疗。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病情观察。精神障碍患者受精神疾病影响会出现机体阈值过高,敏感性过低及自知力缺损的现象。所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分辨三多一少的症状,及早发现患者的异常反应。掌握患者是否有口渴、多饮及多食、多汗等症状。只有及早发现才能及早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
饮食护理。精神障碍患者缺乏自知力,出现拒食、暴食或异食等行为;糖尿病患者则需要严格进餐标准,控制食物热量与成分,实行低糖、低脂和高纤维素等进食标准,忌食含糖量过高的甜食,忌烟酒[3]。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精神障碍和糖尿病之间饮食的矛盾点,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运动护理。精神障碍患者多接受封闭式的治疗,日常的活动相对减少,缺乏一定的运动量,加上药物的影响,患者生活疏懒,睡眠过多;在糖尿病治疗中患者需要通
过一定的运动量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面对精神障碍和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治疗上的不同之处,对于精神障碍伴发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在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且身体情况允许时,再指导患者尽量克服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睡眠过多与懒散情况[4],进行适当活动,解决两种疾病治疗的矛盾点,更好的促进疾病的转归。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运动时的观察护理工作,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冒冷汗、四肢无力等症状时,就要及时停止运动,上报医生及时给予处理。
用药护理。精神障碍患者多采用口服药物的治疗方式,药物服用的剂量较大,服药时间偏长,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很多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容易诱发糖尿病的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反应较不灵敏,不能够清晰的表述自己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对身体出现的饥饿感和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也不能准确的表达,从而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有些精神障碍患者在发生低血糖反应时不能及时被发现,导致发生低血糖昏迷,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严密观察患者的异常变化,防范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的发生。同时,由于精神障碍患者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护理人员给药时要做好患者服药监督,防止患者出现假服药情况,保证患者用药[5]。
心理护理。精神障碍疾病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治疗时间较长,对患者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的发生,患者会对临床治疗产生抗拒的情绪,严重时还会出现悲观、厌世的情绪,甚至出现自杀。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要建立良好关系,要保持有效沟通,以肢体或语言等方式稳定患者情绪,及时有效的进行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对患者的精神刺激,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①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指导,使患者可以了解医院环境、病房环境、治疗方法等情况,减少陌生感,保证患者住院期间可以放心接受治疗。②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保持亲切而耐心的态度,和患者及时沟通,倾听患者诉求与心理感受,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减少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保持乐观而积极的心态。尽量满足患者要求,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与实际情况,给予患者疾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患者掌握自身病情发展,对临床治疗有充分的了解。③护理人员要及时和患者家属交流,使患者家属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给予患者必要的情感支持和鼓励。④对患者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方便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6]。⑤根据抑郁评分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如果患者抑郁评分过高,治疗依从性不佳,有严重的负面情绪或治疗抵触情绪的,护理人员就要将此类患者进行分散安排。将治疗依从性较好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内,使患者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使患者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预防感染。要做好患者生活上的护理,指导患者定期进行洗澡,保持身体的清洁卫生,皮肤出现痛痒不要抓挠,以温水进行擦拭,避免引起感染,及时更换衣物,选择舒适的鞋袜。因精神障碍患者言语沟通较少,对于身体各种不适也不会准确的做出表达,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定期的身体检查,要注意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患者是否有咳嗽、腹痛或排尿异常等症状,尤其对患者足部要多注意。病房要经常开窗通风,定期用紫外线灯对病房进行消毒,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要减少接触。护理人员在常规巡查病房以外,还要对疾病感染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可以学会自我保护。
健康教育。据大量研究发现,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采用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可见,健康教育应在患者精神症状的缓解期进行。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的健康宣教内容为糖尿病知识,采取饮食治疗的作用等,使患者对相关知识能够了解,对治疗和护理工作能够配合,也能通过自我观察及时向护理人员反映自己的异常表现,使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的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低血糖的危害较大,护理人员要为患者仔细讲解低血糖的常见症状和高发时间段,使患者能做好自救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差别的个性化健康宣传教育,使每一位患者能掌握自己的疾病侧重点,实现自我管理。
并发症护理。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会使尿糖浓度过高,对皮肤刺激后会出现湿疹、疖肿等疾病,精神障碍患者生活懒散,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在伴发糖尿病后极易受到感染,引发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鉴别酮症酸中毒,检测患者的血糖、尿糖与尿酮等[4],及时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影响。
出院指导。护理人员要掌握精神障碍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合理饮食和运动,根据
医嘱用药,掌握自己检测血糖的方法,以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定期回到医院复查。
观察组28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5.2±5.6)d,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其中有15例患者血糖调节十分理想,28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措施干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均治疗显著进步出院;对照组25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5.5±4.8)d,其中有5例患者血糖调节理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的加快,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据统计,截止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会达到3亿人,我国现阶段糖尿病患者在2000万以上。糖尿病发病机制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者相对的不足,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使机体糖、蛋白质及水电解质等代谢发生紊乱。精神障碍患者病程较长,精神障碍伴发糖尿病发生率逐年增高,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糖尿病也在临床受到重视。精神障碍患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要长期口服抗精神病药物,而这类药物长期服用又增加了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机率。糖神障碍患者胰岛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精神障碍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导致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异常。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临床“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总被精神障碍疾病掩盖,精神障碍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也会有大量副作用,将糖尿病临床症状掩盖,使糖尿病被忽视,不能及早发现。
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多因患者伴随精神障碍,不能对自身疾病有着清醒的认知,也不能正确的理解事物,无法清楚掌握自身疾病发展情况,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敏锐临床观察能力,将患者所有疾病症状表现与不良反应进行鉴别。该研究中,28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5.2±5.6)d,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其中有15例患者血糖调节十分理想,28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措施干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均治疗显著进步出院,与报道一致。可见,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只依靠临床治疗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患者依从性不会得到改善,对节制饮食患者不乐意配合,患者会发生抢食或偷食等情况,甚至加重精神疾病的被害妄想、冲动或拒药等行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单独进食或约束。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饮食护理、药物护理,配合疾病相关的宣传教育,为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时,了解患者准确用药剂量与用药时间,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一旦患者出现恶心、皮疹或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及时上报医生处理。若给予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要注意更换注射的部位,在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低血糖反应,常注射部位是否发生感染等。
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逐年增多,临床对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导致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在临床分型上加大困难。对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进行细化而科学的分型对于临床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也能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总之,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对患者饮食护理和行为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对患者实施周密的护理,掌握患者用药情况与饮食情况,给予适当的诊断与治疗,配合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有效治疗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可见,精神障碍患者伴发糖尿病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1]江琴普,王立伟,崔英姬.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关系的探讨[J].上海精神医学杂志,2012,13(4):42-43.
[2]赵静.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5):189-190.
[3]徐雪梅.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87-2188.
[4]姚淑娟.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2):116-117.
[5]臧秀萍.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65-66.
[6]王桂芹,栾艳,孙立春.浅淡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的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12,33(7):1478-1479.
R47
A
1672-4062(2015)12(a)-0150-03
10.16658/j.cnki.1672-4062.2015.23.150
2015-09-04)
李月红(1978-),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精神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