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下”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2015-12-08 09:48薛亚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教学策略

薛亚楠

摘要:表抽象意义的“在X下”结构是留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大难点,本文从母语影响、教学偏差和语义理解三个方面分析了留学生所犯偏误的主要原因,结合“在X下”结构的三种格式及其句法语义特征,提出了对“在X下”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在X下”;偏误分析;教学语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92-03

一、前言

“在X下”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结构,对于这一结构前人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如:常纯民(1984)、权正容(1995)、邓永红(1999)、陈昌来,段佳佳(2009)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结构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对这一结构的使用仍然是外国学生习得的难点,刘梅(2009)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表抽象意义的“在X下”对每个阶段的留学生来说都是很难习得的,即使到了高级阶段,也仍然是重点学习的内容。最近,我们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下”的186条词汇错误中,属于“在X下”结构中“下”的错误共102条,占55%,其中100条都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占总量的98%。可见,表抽象意义的“在X下”结构,在学习的高级阶段也还是留学生习得的难点,这一点与刘梅(2009)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相吻合。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这一结构,本文从分析留学生在这一结构中的偏误入手,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对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二、留学生语言偏误分析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输出一些不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的句子,有些错误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规律的出现的,这就是偏误。偏误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教学的误导等各种原因。对这些偏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偏误类型,找出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包含“下”的词汇错误有186条,我们总结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在X下”结构时常犯如下错误:①在这种情况{CQ下},不单病患者痛苦,家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财政上的负担只会一天比一天大,对活着的家人,实在不太公平。②在父亲严厉的教导、兄姐们的努力帮助{CQ下},自己自爱勤学,在学习上,没有碰上多大的困难,可说,青云直上。③在这基础上{CC下},帮助一个绝望的病人人完成最后心愿,当然不应受到制裁。④盼望的春天来了,在这么舒服的天气里{CC下},一起努力学习吧!⑤按照这样的情况{CD下},如果不用化肥和农药,农作物的产量又会大大降低;而现在世界上还有几亿人因缺少粮食而挨饿。

通过分析,我们把留学生常犯的错误分为三种类型:例①②属于“下”的缺失,例③④属于“下”和方位词“上”、“中”、“里”等的误用,例⑤属于“X高频中心词+下”中“下”的滥用等。他们所占的比例见下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使用“在X下”这一结构时,“下”的缺失是留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其次是“下”的滥用,然后才是方位词的误用。我们一般都认为方位词的误用才是留学生习得这一结构的难点,但这一结果表明“下”的缺失和滥用才是外国学生出错的重点。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汉语以外的大部分语言中,并不存在“介词+中间项+方位词”这样的结构。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时,往往会漏掉方位词“下”,从而导致“下”的缺失。例如,在英语中,表达“在桌子下(under the table),在某人的领导下(under the leader of someone)”这类结构时只用一个“前置介词(under)+名词短语”就可以了,受这一语法结构的影响,以英语作为母语的留学生在使用“在X下”这一结构时会因为“下”字的存在感觉别扭,往往会下意识地漏掉“下”字,这就会造成方位词“下”的缺失。

2.教学重点的偏差。由于前人在研究“在X下”结构时大都把“在X下”结构跟“在X上/中/里”等结构放在一起对比研究,特别是和“在X上”的对比研究,于是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错觉:留学生在习得“在X下”结构时,方位词的误用是留学生的习得难点。反映到对外汉语教学上,我们在讲解这一结构时,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讲解“在X下”与“在X上/中/里”的区别,而留学生最常犯的错误“下”的缺失这一问题,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太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导致留学生产出大量同类型的错误。

3.把握不准“在X下”的使用条件。“在X下”这一结构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在X下”这样的结构一般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应用到写作上,留学生作文中“下”的滥用却是留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究其原因,还在于外国学生不太理解“在X下”这种结构在整个句子中语义关系,也把握不清楚“在X下”这一结构的使用条件,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这一结构,什么情况下不该用这一结构。

三“在X下”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大多数人认为可以将“在X下”结构看作一个固定结构,这一个结构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介词“在”、中间项“X”和方位词“下”。现在我们对这一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础。常纯民(1984)、权正容(1995)、邓永红(1999)等都认为这一结构可以表达两种语法意义:一种是基本用法,表示某物的具体方位;一种是引申用法,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权正容(1995)按照语义的不同把这一结构分为三种格式,之后的研究者也大都依照权正容(1995)的分类。本文也按照权正容(1995)的分类,重点讨论这一结构的三种格式。

1.“在(A的)N1下”格式。这是“在X下”结构的基本用法,表示某物的具体方位,N1为本身具有上下方位观念的具体事物名词,A表示N1前面的修饰语。例如:①过了两刻钟,云虎在一处石屋下停了下来,他下马协助云凤将马匹系在树下。②我看见罗林斯正站在街角处的一棵大树下。其中的N1,即可以单独出现,如例①,也可以带修饰成分出现,如例②

2.“在A的N2下”格式。这一格式是“在X下”结构的引申用法,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发生/存在的某种环境或条件。这一结构中N2为抽象名词。其中的N2不能单独出现,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成分A,也就是说A不能省略。例如:通常,伦敦在住屋短缺的情况下——其实世界各地何尝不然——这些人都得各奔东西,自求多福。权正荣(1995)认为前面的修饰成分A可以是最常见的是描写性的,也可以是指代性的或者是领属性的。一般情况下,A经常为形容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这样,那样”。根据刘梅(2009)的统计,“在A的N2下”格式在“在X下”结构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其中能进入N2的抽象名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次及以上)依次为:情况、条件、形式、前提、体制、状态、环境、制度、背景、大局、原则、影响、作用、名义、旗帜。

3.“在N的V下”格式。这一格式也是“在X下”结构的引申用法,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这一结构中占优势的格式,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某种条件。一般情况下“在N的V下”跟主句构成“条件-结果”的关系,后面要求出现结果性事件。其中的“V”一般只能是双音节动词,有少数的四音节,但不能是单音节动词,而且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成分N,不能单独出现V。例如:人们在高速信息的冲击下,人身的适应系统和人的决策过程负担超负荷而引起病理反应。其中的“的”有的时候也可以不出现,例如:这些成绩,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的。“在N的V下”中的“N”主要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从语义上来说,N在一般情况下是V的施事,而不能是V的受事。据刘梅(2009)的统计,这一结构中能进入“V”的双音节动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次及以上)依次为:领导、指导、指引、努力、支持、帮助、主持、关怀、冲击、陪同、照耀、引导、制约、指挥、映照、推动、关心、带领、参与。

在具体的使用中,“在X下”这一结构中的“在”字存在隐现情况:在格式1中,“在(A的)N1下”在句首做状语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在”不出现;在格式2中,“在A的N2下”的“在”一般不省略,但出现在句首做状语也可省去;在格式3中,“在N的V下”中的“在”只有在用做定语时才能省略。

四、“在X下”的教学策略

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必须掌握它的语法规则,不管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法,还是通过对语法结构的详细讲解学习语法,有效的语法教学能够减少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几率,提高学习效率。如今的汉语理论语法研究虽然成果丰硕,对汉语的语言事实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研究,对汉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研究目的、对象等的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一般不能直接拿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就需要把理论语法转化为教学语法。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更好地学好一门新的语言,因此它要求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实用性的特点,同时也要注重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偏误。教学语法可以解决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上教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教学语法的要求,结合“在X下”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和留学生在这一结构上的偏误分析,对“在X下”这一结构的教学提出如下策略。

1.形式上把“在X下”分为三种格式:①在(A的)N1下;②在A的N2下;③在N的V下。在讲解一个内部形式和用法差别较大的语法点时,把它分解成小的语法点进行讲解,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用的情况,降低学习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为固定格式进行教学。根据本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在“在X下”格式的偏误分析,“下”的缺失和滥用是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的一大难点。把它作为固定结构进行讲解,就能减少留学生在运用这一结构时出现的“下”的缺失和滥用。

3.出现顺序。从易到难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语法点的出现也应按照这样的顺序,容易习得的先出现,较难习得的后出现,最常用的语法先出现,不常用的后出现。因此初级阶段应该先学习格式①“在(A的)N1下”,在中高级阶段学习格式②和格式③。根据刘梅(2009)的统计,格式②是“在X下”格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留学生偏误率也最高的,所以格式②应该是留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学习的重点。

4.加强X中高频词的教学。留学生对“在X下”这一结构中的“A的N2下”和“在N的V下”这两种格式较难习得,原因在于这两个格式中的“A、N2、N和V”形式多样,语义复杂,留学生很难把握,特别是对于什么样的词可以进入“N2”,什么样的词可以进入“V”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通过对大型语料库的频率统计,我们可以得出能够进入这些格式的高频词,例如:情况、条件、形式、领导、指导、帮助等。通过与固定格式的搭配,可以组成“在……情况下”、“在……领导下”等形式进行教学,既可以强化留学生对“介词+中间项+方位词”这一结构的认识,又能通过对这一结构中典型用法的学习逐渐习得这一结构。

5.重点讲解“在A的N2下”和“在N的V下”的句法和语义特点。“在A的N2下”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发生/存在的某种环境或条件。这一结构中N2为抽象名词,A表示修饰成分且不能省略,一般情况下,A经常为形容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在N的V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某种条件。一般情况下“在N的V下”跟主句构成“条件—结果”的关系,后面要求出现结果性事件。其中的“V”一般只能是双音节动词,且不能单独出现,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性成分N,一般情况下N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第三人称代词也较常见。这两种格式中“在”一般都不能省略。

五、结语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表抽象的“在X下”这一结构在外国学生的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机会较多,而正确理解“在X下”这种结构在整个句子中语义作用,是把握其使用条件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除应该将其看作固定结构,进行调频词教学以外,应该加强这一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语义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试论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C]//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评1991-2004第2集中,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常纯民.“在X下”结构及其他[C]//语言论集第2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陈昌来,段佳佳.介词框架“在N的V下”与主句的语义联系及语义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2).

[4]陈昌来,段佳佳.“在N的V下”中V的特点及其与“N的V”的关系——兼论介词框架对短语构成的影响[J].对外汉语研究,2009.

[5]邓永红.“在X下”格式及与“在X上”之比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4).

[6]屈哨兵.“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J].汉语学报,2006,(1).

[7]权正容.“在X下”格式的结构特点与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5,(5).

[8]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4,(4).

[9]刘梅.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的表抽象意义的“在X上/下”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杨建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徐燕青.“在N的V下”与主句间的语义关系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报,2014,(2).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