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摘要:动机是激发、维持并使学习行为指向特定目标的一种力量,本文通过介绍学习动机理论在引发、指引和激励学生学习体育过程的探索、实践,致力于找到一条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积极性的新路径、新方法。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因素很多,既有教学任务、教师评价、社会反馈等外部因素,也包括兴趣、自主性、自我效能感等内部动机。科学有效的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将有助于学生体育运动观的形成,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价值;学习动机;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08-02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成绩提高,可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不断强化学生认知自身能力两方面入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设定正确的目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合理评价,不断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进而使学生产生完成更高层级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期望。然后通过引起好奇、适当奖赏、使任务更有趣、更有价值来鼓励学生发展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效用,进而不断提高对学习体育的成就感。
一、学好体育课程的动机分析
(一)价值分析
一般来讲,学习任务对学生有三种价值。一是成就价值,它表明学生在任务中表现良好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达到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成就价值与个体的需要及取得成功的意义相关,如学生擅长一种体育项目,通过参加这项活动或赛事而取得成就感。二是内在价值或兴趣价值,它是个体从活动本身获得乐趣。如积极参加身体锻炼有关的某种兴奋、自信、自尊和获得外界赞赏的情绪和态度体验。三是效用价值,它是指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使自身的身心得到综合性提升。例如,擅长篮球的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不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还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注重这三种价值对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促进作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终身锻炼和自觉锻炼的思想,对社会和谐发展、对个人健康幸福都意义深远。
(二)教师期望分析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榜样和标尺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趋向和结果。多数情况下学生们会十分在意来自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并帮助、引导学生不断实现教师预设的“期望值”,学生的自信心就会被强化,对学习任务越发产生兴趣,对困难的突破能力也会超出原有预计的范围。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表扬或积极评价等策略外,还要经常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说来,教师如果期望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就要向他们提出实现更复杂运动技能的要求,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更长时间来练习和不断纠正、改进动作,表示相信他们能行。并通过经常对这些学生点头、微笑、鼓励、技術指导等来强化学生的信心。教师的低期望还会产生学生的消极反馈。例如,教师认为学生并不适合某项运动,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暗示,对自己从事这项活动产生低期望。如果这种“低期望”再通过师生互动显化,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被视为体育课中的“差生”,很有可能会自暴自弃,不积极参加该体育运动,从而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应努力避免自己的负面期望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兴趣分析
兴趣是使学生爱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的一把钥匙。产生和激发兴趣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候学习兴趣的产生会和一定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一个从来没有碰过篮球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姚明的签名,他会突然产生对篮球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恰恰把握住了这个情结、运用了这个情结,就很有可能使这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不断强化。在一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学生往往会有持久的动力和兴趣。相反地,如果对学习的意义不明确,自然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注意那些引起他们情绪反应或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如果在课堂中教师能及时发觉学生的兴趣点,并激发兴趣点、保持兴趣点的连贯性,使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产生持久兴趣,那么学生的兴趣就被巩固。相反地,缺乏兴趣往往是学业不成功的首要原因。有时候兴趣也来自于胜任感。如果学生感到对所学习的体育课程能够胜任,就不会产生为难情绪,会引发兴趣;如果学生感到无能为力,则会对学习内容兴趣索然。这也告诉教师,即使学生起初对某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但如果取得初始阶段的小成功,进一步又会有大的成功,他们也会产生兴趣。这种积累起的成功又会引发好奇心,进一步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形成兴趣的良性循环。
激发兴趣是综合的,可通过变化任务、调节任务的难度、给出意外惊喜,使学生精神抖擞,唤醒学生的能动性,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不单单依靠教师本身也可以来自学生之间、群体之间。例如,学校可以在班和班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开展如足球、篮球、排球联赛等赛事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竞技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塑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编排和教学项目的设计,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学习自主性分析
自主性是原发性的,它表明行为出于本身意愿。教育心理学对自主性的描述是“个体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上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可见自主性来源于自主选择和自主控制。体育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包括的内容繁多,学生的选择性是多维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身体条件等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在支持学生自主性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胜任感和创新性来选择自身所喜爱的项目。如果学生有自己做出选择的机会,那么,即使内容本身并不十分“有趣”,学生也会认为学习是重要的,从而使实现目标内化成为自己的目标。教师通过创设自主性的课堂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把他们引导到自己特别喜欢且值得学习的事情上。
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动机策略
(一)帮助学生设置适当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取决于目标的实现,目标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以改善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例如,有“成为一名优秀足球运动员”目标的学生,会有上好足球课的强烈愿望,并在具体的学习当中处处注意每个动作和技术的细节。在目标的驱动下学生会保持比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当然目标的设定也是科学的,许多运动项目也有赖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当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是能帮助学生产生运动兴趣的目标,是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思想心理,并通过科学系统的测评手段来帮助学生设定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乃至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终身目标。目标设定的过程有其规律。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让学生把目标的设定看成实现个人价值的开端。如果学生一时难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就要通过引导、建议等方式参与到目标选择中来。教师可以同时给出多个目标让学生选择,让学生先达到一个目标,确信所选择的目标是适宜的。其次,要给学生达成目标过程的反馈,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监控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成就,帮助学生调控好每个努力过程。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缺乏自信或对取得成绩不抱希望,就很难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所以体育教师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期望。一是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有效运用表扬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二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对成绩的取得做出正确的归因。例如:一个从没有参加过乒乓球运动的学生,通过训练掌握了基本的动作要领,并不比其他提前接触该项目的学生学习慢,这时就让学生逐渐坚定认识到:成功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控制的,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当然对于一些低成就的學生来说,仅仅规劝其加强训练、增加努力程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知道成绩取决于努力和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多数体育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能力因素,并将此作为不努力的借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他们成绩的好坏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
(三)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自主性
富于变化和有趣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体育运动变得更有趣。一方面,教师可以变化教学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学习内容,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例如,在理论课上,教师运用3D篮球交互教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投影仪教学,变枯燥的理论学习为生动学习。再如,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身体特点,对运动项目做好安排,使学生能在运动中既学到技能、技巧,锻炼了身体,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四)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榜样或者偶像。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利用学生对某些体育明星的崇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宣传一些杰出体育人物的趣事,其在个人成长中的特殊经历,很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使本来难以组织的教学活动变得容易可行。
(五)给学生合理的表现机会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表现欲很高、希望外界的肯定和关注。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并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焦点”。例如有的学生擅长足球,有的打篮球不错,教师就要想方设法通过举行有意义的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专长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在某个“尖峰时刻”自己是众人瞩目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