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语“萌”和“萌え”来看中日审美心理

2015-12-08 00:29:15廖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5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流行特征

廖娟

摘要: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201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萌”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同时也受着心理条件的制约。本文的研究从中日两国的“萌”与美意识的关系入手,以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萌”和“萌え”的定义及表现、与传统美意识的关系、审美心理的特征,以及“萌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美意识;审美心理;特征;流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92-02

近年来,“萌”这个词頻频出现在人的眼球。关于萌的研究也是称为研究日语借词的一个热点问题。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当前社会动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而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流行是满足他们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流行语则成了满足人们表达个性、标新立异的工具。本文将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汉语流行语“萌“以及日语的“萌え”进行探讨。

一、中日对“萌”的解释

萌在汉语中主要有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如:《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萌,艸芽也。从艸,明聲。武庚切。

较早的对“萌”的记载有: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另外,在汉语中,萌还可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如:圣人见微而知萌(韩非子·说林上)。

流行语的“萌”来自日语“萌(もえ)(mo e)。“萌”在日语中,音读为ミョウ(ミャウ)、モウ(マウ)、ホウ(ハウ)、ボウ(バウ)。训读为:もえる、きざす、めばえ、きざし、もえ。

“萌”本来在日语中意为,草木发芽。事情的开端。如:

春日野の下萌えわたる草の上につれなくみゆる春のあは雪(『百人秀歌』より源国信の歌)(春日野上已经发满了新芽,但是淡淡的薄雪却像不知道一样依旧盖在草面上。)可以看出,萌在日语当中,最初还是草木发芽之意。

但是,据黄宇雁(2012)考证,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中“オタク”(宅)文化兴起,“萌え”作为其一个新的语义符号,产生了“萌”文化。此后,“萌え”的语义就不仅限于萌芽,发芽了。它作为“オタク”一族(御宅族)的俗语,是对动漫、漫画,以及游戏中的对象、人物,表示好感、倾倒、执着、兴奋等情感的一种语言表达。在2011年8月29日每日新闻山梨版对“萌え”作了如下描述,萌用于对对象物抱有狭隘又深厚的情感,却又不能用“好き”这个表示比较浅而博的同类情感的词去形容的时候。它体现出一种虚拟恋爱模式,主要以虚构的人物、偶像、以及无机物等现实中无法成为恋爱对手为对象物。从语感上来说,又一种在心里感受到春天的感觉。从这一点上来说,与本来的萌发、萌芽还是比较接近的。

二、“萌え”作为流行语在中国的发展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把整个世界都缩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各种信息的传播具有极速、广泛、多样的特性。经过搜索,得到以下跟“萌”相关的语汇。如:卖萌、萌照、呆萌、萌翻、萌萌哒、帅萌等。

通过以上的语料语境可以看出,“萌”的对象不仅有人,还有动物,以及图、照片等非生物。虽然在这点上,跟日语的“萌え”的对象有接近之处,但是,中国的“萌”的含义是与日语的“萌え”是有区别的。日语的“萌え”主要是御宅族用来形容对自己喜欢的角色所产生的一种热血上涌的精神状态,可以被理解为“个人因着人物的某些特征而萌生起像燃烧般的共鸣感觉”。而中国的“萌”的含义主要还是围绕在“年轻、可爱、幼小”的直观感受力上。萌的对象呈现出年轻化幼小化的趋势。如,被修饰语为妹子、宝宝、宠物、印章、少年、图片、娃娃等清一色的年轻型词语。

三、“萌”与中日的传统美意识

(一)“萌え“与日本人的传统美意识

川端康成在《伊豆舞女》中这样描述道: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发髻,那发式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上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

“以小为美”是日本人的美意识的特征之一。小和萌,在形态以及形成的过程是相通的。关于”萌え“的对象,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般被认为“萌”都会具有下列特征:很大的眼睛(脸部大小的■),小的鼻子,扁平的脸,又长而且较低的眼晴,约5.7头身的身材,较细小的肢体,相对大的头,多彩多色的头发,眼睛以上有浏海覆额,很年幼的脸。从这点上来说,如《竹取物语》中,从竹子里蹦出来的辉夜姬,从桃子里跳出来的桃太郎、一寸法师等就可以称为故事传说中的萌女神、萌少了。

(二)“萌”与中国人的传统美意识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以大为美。如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本来白发是细小的东西,却在给它赋予三千丈的宏大的场景后,让人体会到愁若发丝延伸的美感。《说文解字》对于美的解释是:美,甘也。字从羊、大。也就是说,以羊大为美。又如,李春波以一曲《小芳》唱红大江南北,其中一句歌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那么小眼睛美不美?笔者以“小眼睛美”、“小眼睛萌”为关键词,以“人民网”为语料库进行搜索。搜索的结果分别为3条(小眼睛美眉)和1条(小眼睛萌男)语料接近关键词。另外,笔者又以“光明网”为语料库进行搜索,结果为0。这说明,在中国对于眼睛的审美心理里,还是以大为美的,对于“小”的审美是抱有宽容性的。那么小究竟符不符合中国的审美心理?从餐饮名店的店名“小肥羊”以及2014年神曲“小苹果”等就可以看出,“小”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的。

四、“萌”与中日审美心理特征

(一)日语的“萌え”是自我认同式的审美心理

汉语中的“萌”体现出他者认同式的审美心理。虽然萌文化在风靡日本后,通过网络很快传到了中国,如今也能够发现“萌女郎”的身影以及相关网站。这些都是为模仿动漫中的形象,追求那种所谓的“超萌”效果,往往摆出固定模式拍照,嘟着嘴睁大眼睛,甚至于在眼睛、脸型等部进行图片修正。

(二)日语的“萌え”的审美心理它具有空间性

日本的“萌”文化的承载大体以御宅族為主体。御宅族的特征是,对于动漫、漫画、电玩游戏的狂热。而中国的流行语“萌”所体现的审美心理它具有扩展性。不仅仅是中国的御宅族们会亲近具有“萌”的事物,一般的大众

(三)日本的“萌え”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虚拟性

中国的流行语“萌”,除了虚拟性,它还可表达现实性。日语的“萌”的主要对象为动漫、漫画、电玩游戏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而汉语流行语“萌”除了动漫人物外,还移情于动植物等各种现实形象。

(四)从形成过程来看,日本的御宅族对于“萌え”的审美心理,是一种内发式的建构机制

汉语流行语“萌”是一种外铄融合式的建构。萌妹子、萌娃、萌宠、萌照、萌倒等都体现的是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影响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审美机制建构起来的美意识。

五、“萌”审美心理在中国流行原因分析

日语借词“萌え”之所以在中国能迅速广泛传播开来,体现了两国以自由为美的意识。尤其是在提倡自我、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当代社会,追求自由之美更突显时代的特点。

由于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各种智能工具的利用,使得人们的个性心理在网络的世界里得到充分的释放。更由于现实社会的竞争压力,让人们越发地想要利用网络世界或者其他媒体手段等维度空间,寻找解脱的方式,获取美的感受。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大众文化潮流。即反映普通人生活及情感,以大众参与为形式,满足人的感官刺激追求。如,利用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各种通讯手段,上传各种体现“萌”含义的图片或照片,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

日本的御宅族醉心于动漫、积极消费,在“人—机”的世界里享受人生的乐趣。另外,通过角色扮演,转入到“人—人”的模式,来获取自身行为的成就感。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是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心理学家认为,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角色扮演中的直接情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可以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使其个性发出实质的变化。而日本的“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主要以个性鲜明的动漫角色为主,或是冷酷的,或是性感的。这也可以说是御宅族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抗的一种方式。

但是对于日本的“萌文化”的受容,中国的年轻人体现出他者性接受的态度。中国的年轻人在网络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很容易就能接触到日本的动漫、漫画等可爱文化的虚拟或实体形式。所以,受众是比较广泛的群体。

六、结语

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能。正因为动漫、漫画、电玩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具有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获得的美好属性,出于对自我的追求,以及艺术幻想,“萌え”的审美心理应运而生。而汉语流行语“萌”的语义的扩展性,则体现了在审美心理上,对外来文化的融合式接受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邱正明.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白解红,王莎莎.汉语网络流行语“萌”语义演变及认知机制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4,(03).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流行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抓住特征巧观察
“流行”的历史衍变
黄钟(2016年3期)2016-12-26 12:43:30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1:53:38
先秦道家审美心理发现
近现代西方音乐在我国流行的因素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50:18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浅谈中学生追求流行音乐的思想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21:16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