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田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第三次工业革命:缘起、本质及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方晓田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第三次工业革命源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对自然情绪力和社会情感力的需求,其本质是科技和思维的革命,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科技力、劳动力和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而言,首先要充分认识其对经济社会的工具作用和价值作用,通过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提供高科技力和高素质劳动力,通过培育地球生物圈意识和分散式合作学习提供新型思维;最后要发挥其工具作用和价值作用,从人才结构、意识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持续发展;高科技;新思维
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了“第三次浪潮”的概念,他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将会推动第三次浪潮即信息社会的到来。[1]1997年,美国学者杰里米·格林伍德通过分析指出,其实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就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2]。此后,“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似乎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中。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各国为了摆脱危机、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2011年,美国学者里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问世,在书中他抛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模式引起了强烈反响。2012年4月,随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组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题文章后,“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开始风靡全球。
深析“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热起的缘由,它其实是世界各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推崇”的结果。众所周知,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依赖于有限的“碳能源”而发展的工业经济模式已渐入衰境。在此背景下,美欧各国开始实施“去工业化”战略,试图通过发展服务经济替代对“碳能源”过度依赖的实体经济。然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美欧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单靠金融产品和房地产业等服务经济是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的,“去工业化”战略注定会失败。于是,美欧各国又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想推进实体经济的华丽转身与振兴。从美欧各国所选择的“再工业化”发展路径表象来看,它似乎是实体经济的简单重归,实则不然。此次“再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发达国家是站在解决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高科技”和“新思维”的战略高度来考量布局的。一方面,要对现有服务经济和实体经济进行全局性大变革,对产业链进行大规模重新建构,赋予其高尖技术、高附加值以打造成高端产业群,以解决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对科技和生产力的永恒“生理性需求”,即解决人类持续发展对“自然情绪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尽管人们知晓“碳能源”的发展模式不能支撑他们的未来,人类要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态发展新模式,但由于对旧模式的过度持久依赖,以致人们对陈旧的发展理念仍迷恋不舍。因此,必须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彻底革命,改
变落后的发展、生产、生活等旧观念,以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新思想、新思维”的“社会性需求”,即满足人类持续发展对“社会情感力”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因为只有而且只能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才能彻底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对“双力”的需求(见图1)。
图1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关系
表1: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观点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至今尚没有统一的观点。就目前而言,影响力较大的有三种观点(见表1):一是以里夫金为代表,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将是以新型通信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3]二是以保罗·麦基里和克里斯·安德森为代表,他们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将是互联网、新型材料和3D打印技术相耦合的数字化、个性化制造时代[4][5];三是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为代表,他们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将是大数据的时代。[6]
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诸多观点来看,它有如下主要特点:一是能源的革命。人类现有的“碳能源”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从思想理念、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开发具有再生性、网联性的绿色、循环型新能源,促使能源转型。二是产业的革命。一方面,制造业将使用新型的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这些新型材料无论是性能、质量还是成本都将比传统材料更具优势;另一方面,3D打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深度交融将使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全面实现个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这可能会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工厂制”生产模式逐步被“大规模个人定制”生产模式所替代。[7]三是通信的革命。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带来的通讯信息的革命,使人类信息获取、互联沟通、复杂运算等变得非常便捷。各种数字政务、银行、学校、医院、商场等数字服务、智能服务不断兴起。
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特点的表征来看,它是一场高科技的革命。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的内涵来看,它其实是一场人类思维的革命,是一场关乎人类持续发展认知理念的深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人类的自然观、经济观、社会观等价值取向将发生巨大转变,人类将深入和系统检视两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种种发展理念,重塑一套全新的符合人类久远未来的科学文明发展理念。人类将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自大和自私的狭隘立场代替以“自然中心主义”立场,将大自然视为人类之母。对母亲不再是一味的索取和伤害,而是顺应、尊重、关爱和呵护。在“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主导下,人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将顺应和服从于“地球生物圈”的平衡、制约规律。经济发展不再热衷于生产效率而是注重自然的承载力和人类发展的持久力,政治运行不再是集权制而是民主和协商制,人际交往不再是功利主义而是合作互利等。这种全新的文明生态理念强调人自己与自身灵魂协作的一致性、与
他人合作的关联性,更强调人类和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性,即建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同生互构”的和谐发展理念。可以看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科学的革命、技术的革命和思维的革命,其本质就是高科技和新思维的系统革命(见图2)。一方面,革命催生了一系列的新科学理论(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解决了“再工业化”对生产力较高要求的问题,即解决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对自然情绪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革命促成了人们思维的巨大转型,人们形成了低碳发展、合作生产、绿色消费等新观念,满足了“再工业化”对新的组织生产形式和生活习惯的需求问题,即满足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情感力的需求。它们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的重大转型。
图2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思维革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科技和思维的革命。如果说科技和思维是革命的第一生产力和领导力,那么教育就应该是第一推动力。从历史经验来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是开启前两次工业革命大门的钥匙,更是推动前两次工业革命成功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一直扮演着社会改革发起者和知识新策源地的角色。[8]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高等教育的作用如何
我们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划分为两种:一为工具作用(直接作用),二为价值作用(间接作用)。所谓工具作用是指高等教育能够通过生产“劳动力”和“科技力”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可喻为人们的一种工具性人力资本投资,对人类发展具有直接性工具作用;所谓价值作用是指高等教育能够通过生产知识、文化、思想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间接性价值作用。
1.从工具作用来看,通过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提供科技力和劳动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高科技力和高素质劳动力为支撑的产业革命。高端科技力的生产者处于人才链的龙头位置,为再工业化生产提供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毕业生)和新的科学理论和高端技术支撑。高等教育机构凭借聚集的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大量专家、学者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群体)以及拥有的现代化科研设施设备和研究方法,他们在高端科技力的生产方面具有优势。这些创新型科技人才(师生)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能够利用各种有效方法自我获取最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积极探求未知的新知识;具有创造型的思维构成,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批判性思维学习和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技能;具有多样化的能力结构,能够在理论更新、知识创造以及产品生产环节发现、提出、明确、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具有鲜明的人格特点,个性十足、创意十足,能够在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趋势中凸显独创的价值。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能够提供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大量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些复合型技能人才能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熟练、灵活应用各种新型科技知识和实践操作各项技术,能将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与互联网高度融合运用,能将各种管理理论和技能应用到企业管理和运营中等。这些复合型技能人才处于人才链的中游位置,为再工业化生产提供大量基础性的高素质劳动力支持。
2.从价值作用来看,通过培育地球生物圈意识和分散式合作学习提供新型思维
所谓地球生物圈意识培育,是指以高等教育为手段,将地球生物圈融入学习环境,使受教育者了解地球生物圈的概念、重要性和现存的问题,在人和地球生物圈的关系上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代替以“自然中心主义”理念,形成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等。而分散式的知识信息和新型通信技术与分散式的再生性能源网联,形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坚实基础,这也为实施地球生物圈意识
培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将超越民族、国疆,跨越千山万水,一直延伸到自然生物圈的界线。而分散式合作学习培育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封闭教育模式,倡导开放的、分散的合作学习,培育受教育者的社会属性意识。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旨在培育受教育者在开放的学习空间和移动平台上共同学习和分享知识、信息、技术、经验的能力和意识。分散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广大劳动者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再工业化生产作好组织形式、生活习惯等准备,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扁平化、网络化、分散化和协作化的生产组织运行也基于相同的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总结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高等教育的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高等教育的作用机制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高等教育如何作用
面对扑面而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我们要想顺利完成社会转型、实现中华民族赶超发达国家的梦想,就必须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
1.发挥高等教育的工具作用:人才培养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多样化需求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应当与社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而衡量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适应的标准是人才供求的结构是否平衡。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生产企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但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结构上错位对接,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多样化需求,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毕业生)和复合型技能人才进行多样化培养和针对性投入,是发挥高等教育工具作用、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顺位对接的重要条件。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了后大众化时期,[9]但学术型和技能型的资源分配长期失衡的状况从未得到真正改观,高等教育不能充分观照经济社会所需,致使人才结构不能灵活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通过创新型科技人才(学术型人才)转化为产品之后,便进入生产流通环节,而生产流通环节需要大量能够掌握再生性能源技术、新型复合材料技术、新型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相关技能的人才。在欧洲发达国家,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因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使教育资源从侧重于理论教育向技能教育倾斜,这更符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
2.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作用:强化意识培育和变革培养方式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地球生物圈这个基本物质载体。当前的地球生物圈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美欧各国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从高等教育的生物圈意识培育来看,由于生态学、环境学的发展滞后,生物圈意识培育实施进度缓慢而且实际效果甚微。功利化的社会思潮对学校的渗透力量十分强大,实施生物圈意识培育不仅缺乏驱动力而且面临较大阻力。从教育具体实践来看,生物圈意识培育缺乏科学明确的目标,也
未能科学合理地实施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必须对生物圈意识培育引起高度的重视。高等教育要强化地球生物圈意识的教育活动,明确教育目标、保证教育课时、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地球生物圈意识培育的实际效果。促使受教育者思维转型,形成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持续发展理念。
此外,随着移动网络等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各种云教育、数字教育不断涌现,学习和教育场所的特定边界将会被模糊、淡化,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包括学习和教育、大学生和教师等概念将会被重新定义和诠释。学习的扁平化、网络化、分散化和协作化等特征改变了以往对于知识学习的定义,学习更偏向于“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对于知识、信息、技术、经验等共享经历的阐释。在扁平式的教育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成自我参与的主动接受,角色由被支配角色转变成自主支配的角色。这种扁平式、网络式、分散式和协作式的新型教育和学习方式契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生产方式,满足了再工业的组织生产等需求,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炎,潘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5.
[2]蔡春林,姚远.美国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及对中国借鉴[J].中国经贸,2012,(9):17-22.
[3][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7-68.
[4]Paul Markillie.Special Report,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J].The Economist,2012,(4):3-12.
[5][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7.
[6][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J].学习与探索,2012,(9):93-98.
[8]Bell,D.Notes on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I)[A].The Public Interest,Number 6[C].New York:Basic Book,1967:30.
[9]方晓田,王德清.后大众化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政府干预[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46-51.
(责任编辑:杨 玉;责任校对:赵晓梅)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Its Origin,Ess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Higher Education
FANG Xiaotia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roots in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demand for the forces of natural emotion and social emotion,whose essence is a revolution on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inking.As a result of such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up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labor force and thoughts.A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firstly,its function and value towards economy and society should be well recognized.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 so as to offer high-tech force and high-quality labor force.Develop earth-biosphere consciousness and distribution-cooperation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thinking style.Eventually,some cop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alent structure,ideology and cultivating mode should be made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high-tech;new thinking
G646
A
1674-5485(2015)06-0046-05
方晓田(1978-),男,安徽安庆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领导教育学、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