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2015-12-08 15:42李金宇董广智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

李金宇, 董广智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刍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李金宇, 董广智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225009)

摘要:当前高职旅游教学中相对于旅游文化知识的传授,审美能力的培养比较缺乏,笔者在“中国园林”教学改革实践中,注重知行合一。理论教学,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思想、绘画理论、诗词文赋等内容来实现审美教育;实践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审美诱导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园林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中国园林课程;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后天的训练,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胸藏丘壑,方有所得。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多从事导游工作,除了他们自身的仪容、仪表、谈吐、姿态,离不开美的塑造外,导游本身就是把自然美与人文美介绍给旅游者的一种审美活动。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在《旅游离不开美学》一文中就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1]学者王柯平也说:“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并认为旅游“它熔文物、古迹、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舞蹈、园林、庙宇、服装、烹饪、民情、风尚……为一炉,涉及阴柔、阳刚、秀美、崇高、绮丽、疏野、飘逸、繁缛、明快、悲壮、轻松等一切审美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各种审美欲求。”[2]他们都强调“审美”,指出审美在旅游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自始至终伴随着人们旅游的各个环节,贯穿旅游活动的全程。

1高职旅游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缺失

审美教育说到底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一环,从实际情况看,随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规模扩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就业的压力,使得旅游专业教育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课程安排重“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对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审美重视不够。比如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多“偏重于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具性、操作性强的实用性课程,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文化上的厚重感。人文知识教育的缺乏必然造成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潜力和后劲不足,很难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3]对此,“中国园林”课程作为旅游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通过中国特有的园林资源,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2高职旅游专业“中国园林”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在高职院校“中国园林”这门课程中,园艺专业、建筑专业、艺术专业、旅游专业都有开设,但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应是不同的。园艺专业学生重在学习生态学、观赏植物、植物栽培等方面的知识;建筑专业学生重在学习城市景观、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艺术专业学生重在学习园林景观设计、园林绿化设计、园林公共空间布置等方面的知识。总体来说,园艺为主的院系,重植物;建筑为主的院系,重建筑;艺术为主的院系,重规划。而旅游专业学生则重在园林文化的感知与园林美的传播。在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中,有一条就是要能掌握史地文化知识和美学知识,要能带领游客游览,并重点介绍景点典故、传说、个性美的特色等。落实到具体的“中国园林”课程,就是重在对学生园林审美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因为他们自身不仅是日后的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也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的认识者与传递者,这就必然要求他们自身要有胜于一般游客的较高欣赏水平。而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则要来自于他们较深厚的美学素养。

3“中国园林”课程中的审美渗透

“中国园林”这门课程,内容涉及了园林史、艺术史、思想史、技术史、比较史以及传统园林营构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对此,笔者在讲授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审美渗透。

3.1 理论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高职的学生一开始接触园林这门课程时,他们对园林的理解,只停留在对叠石理水、亭台楼阁的表象感官上,如假山,可以爬,可以登,可以在山洞里钻得乐此不疲。但为什么此处叠山,为什么中国园林几乎无石不园,他们是不了解的,至于假山的垒叠用了什么手法,这座假山显示出怎样的个性美,学生就不知其理了。也就是说,他们对园林的审美是简单化、浅层次的,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导游,他们不但要能感受到美,还要能讲出产生美的具体缘由。要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灌输审美的理解力和审美的鉴赏力,而这一切首先要有相关的知识做基础。

3.1.1传统思想文化在“中国园林”课程中的渗透

“纵观园林界的前辈,汪菊渊、陈俊愉、孟兆桢院士无不具有深邃的国学知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4]可以说,只有梳理出中国园林表现形式上的艺术、思想源头,才能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中国园林的民族精神、中国味道。

中国园林的形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园林的样式、特点,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有变化,尤其是传统思想文化对它影响深远。如何理顺它们与园林的关系,笔者从儒、道、释三家入手,在详细分析各家思想、理念后,具体阐述各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营构的影响。如园林中建筑的堂正型、偏副型特点,堂正型,即厅、堂等建筑在园中一般体量大,居于正位和主位;偏副型,即馆、轩等建筑在园中一般体量小,居于次要位置,这样的安排布局,就是受了儒家尊卑有别的影响。园林中重自然,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花草树木多任其生长,不加剪裁的特点,则是受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影响,既追求物象的自然,更追求境界的自然。园林中造境的清远幽深以及园林造景手法上的好借塔影,则是受到了佛家禅意的的影响。

3.1.2诗词文赋在“中国园林”课程中的渗透

中国园林强调意境的创造,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有“中国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5]所以,中国园林也被称为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而中国园林中的题名、楹联寓意与景观呈现出的画面是相铺相成,互为表里的,这些文字是景的文眼,是景观意境的深化,这就需要导游人员有文学的素养,诗者的心境,由景抒文,又由文点景,只有这样,才可讲解出景观蕴含其中的意旨意趣。

如扬州晚清名园“寄啸山庄”,即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苏州耦园内南端水榭“山水间”,则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颐和园谐趣园中的“知鱼桥”、北海的“濠濮涧”、承德避暑山庄的“濠濮涧想”的景题和造景,其典故都出自庄子的《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可以想见,如果不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就不能体会出造园者或园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无法触摸到园林胜景下的“诗意灵魂”。这也难怪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说:“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就其源,然后又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6]

3.1.3绘画理论在“中国园林”课程中的渗透

陈从周亦曾说:“著名的造园家,几乎皆工绘事”,又说:“所以不知中国画理画论,难以言中国园林”。[7]人们常说的“名园可图,名画可园”,就是指出了二者密切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中国园林的修造很多是建立在山水画理论上的。那么,在园林课程讲解中,深入阐述绘画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论述山水时,“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其本意本来是拈出各类山水的不同特征,以提示画家在描绘时加以注意。但他文中提到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却成为了后世造园家追求的目标。造园家们试图将这些不同的山水特点融于一炉,一并体现在有限的园林天地之中。中国造园史上第一部专著明末计成的《园冶》,里面提到的“地偏为胜”、“径缘三益”,就是可行;“萧寺可以卜邻”、“远峰偏宜借景”,就是可望;“看山上个篮舆,问水拖条枥杖”,就是可游;“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就是可居。

再如,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里“卧游”的提法,他所谓的卧游,就是用画笔把足迹所至的名山大川,绘成图画,悬于室内,朝夕玩摹,如临其境。这种“卧游”的形式,却成为了后来私家园主虽居小园,精神世界却自得自足的理论基础。不需涉远,不需真山真水,却可得自然山水之乐。此时,他们眼里看到的现实中的山水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胸中要有丘壑。这个观点的确立,也对赏园者树立了一个重要的审美参照,既在一个欣赏者的眼里,在园林中看到的不只是纯物质的山水花木,而更是一个满足精神世界遨游畅神的心灵家园。

此外,园林中“步随景异”的布局方式,完全是中国绘画里散点透视的再现;而园林中“四时一园”的造园手法,其美学源头则是中国绘画里独特的“俯仰往返,远近取与”的取象之法。[8]可以说,理解了中国绘画理论,才可以真正理解古代造园家的“匠心”与“慧眼”。

3.2 实践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高职教育教学,除了强调理论学习,更重视实践应用。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笔者通过运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在“中国园林”课程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诱导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对造园诸因素的认知”内容时,就选择了到“扬州何园”的实地考察。在实践教学之前,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如“水心亭为什么建在西园的东面?”、“修缮的片石山房假山是否有瑕疵?”、“东园与西园之间的过渡空间你怎么看?”这些问题都与审美有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边走边想边思考。再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实景,联系园林历史、联系课堂所学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把课堂所学与现场实景相结合。具体实践内容如下,(1)联系课堂所讲的扬派叠石手法(挑、飘、架等),学生要能在何园假山前,具体指出山石的拼叠名称,并做简单分析。(2)课堂所讲的厅堂、楼、轩、亭等建筑,学生除在现场一一指认外,更要考察它们的类型、性格、功能等。特别是廊建筑,廊的种类按横剖面分为空廊、半廊、复廊、双层廊,以及按造型划分为爬山廊、叠落廊等,学生要能在何园中,具体指出廊的类型名称及功能特点;(3)课堂所讲到的中国园林的艺术追求,“重自然,多变化”,在何园中,具体是通过什么营构手法来表现的。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水池驳岸的认识、对通往水心亭两座桥的认识、园中水口处理的认识,从而把追求自然、追求变化的造园手法落到实处。

在实践考察结束后,再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篇《何园考察报告》,比如,分析出何园的假山(通往读书楼的贴壁假山,水心亭的西山,怡萱楼的南山,片石山房的假山)与建筑的性格功能、审美特色;总结出何园布局的特点,分析其园林意境的生成规律,形成感知园林美的欣赏能力角度。

在上述整个过程中,教学形式以讨论为主,教师则以审美诱导启发。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年龄在19-23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达自己观点想法的欲望。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强化他们的参与感,激发兴趣,主动探奇求知;强化他们的表现欲,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观点。学生在现场发现问题,教师在现场略加点拨,答疑解惑,其效果是,一方面,在讨论和问答中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实现了师生的零接触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达的个性,较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样的实践教学不断深化,最终达到:(1)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中国园林的理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学生通过园林实地的看与听,师生讨论,对园林中的叠石、理水、花木、建筑等构成元素有直观的理解,对园林营构的艺术手法、审美追求有充分的认识与感受;(3)培养学生深入探求的精神,强化对园林实地解读的能力。从对具体园林要素的感知中,升华为欣赏园林美的认知方法,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4结语

当然,“中国园林”课程除了在以上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审美渗透外,还可以把幻灯、投影、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较,增强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升审美素质。

总之,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园林”有限的课时里,很多知识点还只能是浅尝辄止、提纲挈领,在教学中,教师需反复告诫学生,要真正掌握园林艺术的精华,具备良好的园林艺术审美能力,还需要课后乃至今后工作中,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累积,并把外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审美驱动,形成自觉的审美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旅游行业优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导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朗.旅游离不开美学[N].中国旅游报,1988-01-20(03).

[2]王柯平.旅游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3]石英.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知识经济,2011(1):137-138.

[4]赵鸣.园林教育与国学[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3-34.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陈从周.中国园林[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7]陈从周.未尽园林情[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

[8]李金宇.论“四时一园”在中国古典园林营构中的深层意蕴[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杨洁)

Improving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Tourism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Jin-yu, DONG Guang-zhi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tourism courses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gets less attention, compared with imparting them the tourism academic knowledg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i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Chinese Gardens,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achieved in the theory teaching by mixing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ideas, painting theories, and classical Chinese poetries,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students’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sh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task-driven an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s, guided in the aesthetic way.

Key words:tourism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rse of Chinese Gardens; aesthetic ability

中图分类号:F 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93(2015)04-0060-04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苏人才办[2012]38);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201223)。

作者简介:李金宇(1973—),男,扬州职业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

收稿日期:2015-09-25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
试论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