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对图们江地域开发与东北亚经济文化发展之路

2015-12-08 10:38李宗勋
关键词:图们江渤海东北亚

李宗勋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渤海国是跨现今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古代东北亚强国,文化隆盛、交通发达、国防安宁、对外交流积极而又活跃,使其在古代东北亚历史上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渤海国采取灵活的五小京行政制度,使其形成了多个政治经济中心区域,文化呈多样化发展,与周边地区交往密切。因此,在渤海国存续时期,它对东北亚历史发展和文化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但学界对渤海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东北亚的影响尚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对其各阶段所起的特殊作用未能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本文主要通过阐明渤海国对图们江地域的开发过程,进而强调渤海国在东北亚文化中的历史贡献。对此从多角度进行细化研究,对目前我国实施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具有更多借鉴意义。

一、图们江地域在渤海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一)在敦化一带建国——震国

从广义上说,延边的敦化市亦属图们江地域。早在7世纪末敦化就作为历史名城而享誉古代东北亚,这是因为距敦化市西南12.5公里处的城山子山城(东牟山)一带是当年渤海国建国之地。在今日的城山子山城上依旧可发现渤海建国时期的城门、居室、蓄水池、点将台以及山城城墙等遗迹。698年,大祚荣在东牟山建立渤海国时,军事实力微弱,且常面临唐军征讨之威胁,故需以坚固的山城为壁垒抗击外族入侵,于是在东牟山构建了既能防御又能生活和练兵的综合性设施。

渤海建国后,国号为“震国”,定敦化为首都,史称“旧国”。因此除城山子山城外,敦化市一带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渤海国时期的遗迹,如永胜遗迹、六顶山渤海古墓群及渤海古城址。在六顶山山顶的斜坡处分布着渤海王陵及王室贵族坟墓80多座,其中在东北亚考古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贞惠公主墓就是在此被发掘的。六顶山山势奇特,周围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加之渤海国时期重要的人文遗迹及其他设施,早已成为敦化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支柱景区。

渤海在敦化建国、定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为此后渤海国的进一步发展,以至成为“海东盛国”奠定了牢固基础;第二,敦化一带是渤海国初期王都,共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为敦化地域文化积淀的形成、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机遇和增强了信心;第三,成为金代在敦化地区发展的基础。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地处敦化市城南的敖东城城址在学术上还不能确定是渤海国时期的遗迹,长期以来有不少人将敖东城作为渤海“旧国”的象征词是不合适的,应该慎用。

(二)在海兰江畔建立都城中京显德府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渤海国将王都从敦化的“旧国”迁至海兰江畔的和龙市西古城一带,史称中京显德府,这是渤海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迁都,从此渤海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和龙西古城地区不仅物产丰盈,而且随着渤海迁都而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塞,渤海迁都至西古城一带,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这一带物产丰富,尤以稻谷为主。海兰江自古久负盛名,它从南向东流至延吉市的河龙村一带,并与横穿延吉平原的布尔哈通河交汇,海兰江与布尔哈通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合稻米等农作物生长。在《新唐书》中就曾赞誉过渤海国“卢州之稻”,卢州是中京显德府属下行政区域,即为现在的西古城、龙井、延吉一带。从海兰江两岸所形成的广阔的冲积平原来看,过去的海兰江要比现在大得多。此外,现在海兰江对面一望无际的果树园也可能是当时种植其他农作物的良田。无论是渤海国选择此地定都,还是朝鲜族从朝鲜半岛迁至中国东北时首选这一地区为最初栖息地,都是由于海兰江畔这一优越的地理环境。

渤海在敦化一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作为封建律令制国家,政治制度健全、社会稳定、人口剧增,粮食需求随之也不断扩大。而敦化地区气候比较寒冷,不利于粮食生产,因此,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王朝来说,选择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方定都至关重要。

其次是和龙西古城一带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军事防御。迁都和龙西古城之前,渤海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对其颇为不利,特别是一直以来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唐军和北方黑水靺鞨势力的侵袭,8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军与黑水靺鞨关系密切,二者大有联合进犯之势。因此,抵御外来势力的来犯是当时渤海国最为紧迫的问题。而西古城地处平坦的海兰江冲积平原上,周边远处群山环抱、山高林密。从军事防御角度讲,这种自然地形是天然屏障,能够阻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另外,这一带还有较著名的铁矿,即为《新唐书》里讲的“位城之铁”,为制造大量武器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个位城铁矿也许就是现在位于西古城西南30里处的卧龙铁矿。

因此,渤海国围绕着中京显德府(西古城)周边建立了牢固的防备体系,这些遗迹至今仍分布在和龙市和延吉市的部分地带。如西古城西北部的獐项古城、西南部的八家子山城、东南部的蚕头古城、东部的圣教古城和海兰江对岸的河南屯古城。值得注意的是,渤海国还作为城郭修筑了保卫整个中京显德府辖区的长城,它向东从海兰江北岸的土山乡东山村二道开始,连接着龙井市的细鳞河乡长城村、延吉市东部城子山山城以北、延吉市长白乡鸡林村,长约100公里;向西则始于和龙市西城乡獐项村北部,一直到龙门乡青龙村为止,长约50公里。有关这个长城的建筑时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建于高句丽时期,有的认为是金代末期东夏国时期。实际上,这个长城起到了保卫中京显德府城郭的作用,尤其是在长城之内分布着众多渤海国时期的古城遗迹,还包括龙头山古墓群、北大古墓群等渤海贵族的遗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长城修筑于渤海显德府时期的观点最为充分。

渤海国从中京显德府时代开始,不但建立了完备的国家防御体系,而且还首次模仿唐朝都城的建制建造了宏伟的中京显德府,即都城分外城和内城,内城在外城内靠北处。此后的渤海都城也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建造的。

(三)在珲春设置对外交流的重镇东京龙原府

渤海国曾于785-804年间在珲春一带设置都城东京龙原府,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日本的交流,并遏制新罗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其遗迹是位于今珲春市三家子乡的八连城,在这遗迹中仍然残留着巨大的建造宏伟宫殿痕迹的基石。在八连城附近还有温特赫部城、斐优和英义城,以及八连城东寺庙遗址和新生寺庙遗址等渤海国时期的遗迹。在珲春平原的北部还有长约25公里的土长城(边墙),大概是为保护东京龙原府而建造的。此外,在珲春河流域还分布着大量渤海国山城址遗迹。“渤海定都东京龙原府以后,珲春、图们江下游地区逐渐成为渤海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城邑建设和经济、商业的大繁荣。”同时,东京龙原府也成为通往日本的据点。

众多研究成果表明,渤海国以东京龙原府为据点开辟了至日本列岛的通道,史称“日本道”,当时日本道大致有以下三条路线:

①东京龙原府(珲春八连城)→石头河子古城(珲春市板石乡太阳村)→长岭子→盐州(俄罗斯滨海边疆州哈桑区波谢特湾的克拉斯基诺港)→日本

②东京龙原府→图们江→珲春防川→吐号浦(朝鲜先锋港或罗津港)→日本

③东京龙原府→新罗道→龙济港(咸镜北道清津市清岩区富居里)→日本

当年渤海国根据情况在上述三条线路中选择最为适合的一条。最初渤海使臣一般利用第二条路线,即从先锋、罗津港出发渡海到日本,因日本一般禁止外国使节直接登陆到日本政治中心的京畿地区,而规定先经九州的太宰府验关,得到批准后方能至日本都城。①“渤海人入朝使,自今以后宜依古例向太宰府,不得取北道。”(《续日本纪》卷34,宝龟8年正月20日条)从克拉斯基诺港直接至日本京畿地区,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一条路线,距离近且更为安全,因此渤海使节多愿意利用这条航线。后来随着渤海国与日本国关系的日益密切,日本方面遂解除禁令,允许渤海使节从克拉斯基诺港出发直接到日本的出羽、能登、加贺、越前、隐歧等本州岛北岸上的海埠。②“比年渤海使来者多在能登国,停宿之处不可疏陋,宜早造客院。”(《日本书纪》卷12,延历23年6月23日条)不过克拉斯基诺港冬季结冰不能利用,冬季出使日本的渤海使节还得利用罗先港,有时也使用富居附近的海港。富居似乎是当时出海之前进行各种准备事宜的地方。③近年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清津富居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万多座古墓、大型城址及蓄水设施等。

然而,东京龙原府珲春说始终有一个重要疑点未能解开,这就是在珲春一带一直没有发现渤海时期的古墓群,这与东京龙原府的规模及京城地位不相吻合。按照渤海国的制度和习俗,在京城及重要城邑或者风水较好的地方都有贵族墓葬群,如敦化六顶山渤海贵族墓葬群、东京城渤海镇三陵屯渤海贵族墓葬群、延边和龙龙头山渤海贵族墓葬群均为如此。为什么唯独东京龙原府例外?笔者认为其中大概有两个可能:一是东京城作为王都的时间较短,前后不足十年,其间贵族死亡不会很多;二是即使有个别贵族死于东京龙原府,后来亦会迁至距此地较近的龙头山贵族墓葬区或富居城墓葬区安葬,因为渤海国没有将贵族个别埋葬的习俗,而是划出专门的墓葬区集中埋葬。近年朝鲜的考古人员在富居地区发现了一万多座渤海古墓,业已发掘了许多大型贵族墓葬。④张国忠:《渤海交通运输史》,平壤:朝鲜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二、渤海在东北亚异文化交流与贸易中的作用

渤海国是古代东亚为数不多的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开放型封建王国,在其存续的200多年间,与周边各区域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异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封建律令文化通过渤海国广泛地传播到东北亚各国、各地区。又由于渤海国疆域辽阔,民族成分多样,并采取了灵活、务实、进取的对外策略,使东北亚各国以渤海国为媒介展开了频繁的政治、文化互动和经贸等活动。简而言之,渤海国以图们江区域为中心对东亚文化圈的稳固发展和东亚贸易网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一)靺鞨人与高句丽人的交融

古代靺鞨与高句丽的交融可以说是异文化交流的典范。靺鞨族和高句丽族都是东北亚区域的古老民族,相互间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实际上,渤海国是靺鞨人与高句丽人共同建立的政权。渤海建国前夕,靺鞨人与高句丽人在反唐问题上立场一致,又因各自势力较为薄弱,因此在698年遭遇唐军的围追堵截时双方便联合起来抗击唐军,并共同建立了渤海国。

由于是两个民族的联合政体,渤海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折射出了双重性特点。如在统治体系上,王系由靺鞨人传承,高句丽人则在高层职位占据相当大的比率,这是因为渤海国是两个民族共同建立的,还因高句丽具有较多统治国家的经验,而靺鞨人却全无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渤海国在文化表现形式上,高句丽因素更为突出。如早期渤海王室贵族的墓葬形式主要因袭了高句丽传统墓葬形式石室封土墓,在敦化六顶山发现的贞惠公主墓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另外,渤海国有时还使用双重国号,即多数情形下将渤海称为“靺鞨”,但偶尔也叫“高句丽(或高丽)”。①《续日本》卷22,天平宝字三年正月戊辰朔条。

正是因为渤海国的这种双重性特征,自古至今,史学家们就渤海国到底属何民族或国家总是争论不休,难有定论。其实,古代王国中,两个或数个势力集团联合建立政权的绝非渤海国个例,高句丽、百济亦然。只不过渤海国较为典型而已。也就是说,渤海国自建国伊始至灭亡为止,靺鞨人和高句丽遗民两大民族始终平等、和谐地掌握着国家命脉,并在文化上交融和相互认同,②李宗勋:《论靺鞨与高句丽异文化交融》,《渤海史研究》第十集,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这种状况在古代其他国家中并不多见。渤海国的这种双重性特征,对渤海国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掌握着先进文化和国家统治经验的高句丽人的加入,渤海从建国初期就较早地具备了作为律令国家所必需的统治基础和体制,并成为当时实力仅次于唐朝的东北亚强国。

第二,渤海国的主体居民是靺鞨人,其中有大量人口居住于辽东及渤海国边远地带。这不仅使渤海国的辽阔疆域得以长期维持,还使统治阶级能够有效地经营边疆地区。

第三,靺鞨人与高句丽人这种双方面的文化交融及相互认同,使渤海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繁荣景象,保障了渤海国内部长期和谐和稳定,进而促进了与周边各区域间异文化交流。

(二)渤海国的对外策略及其与东北亚各地区的文化互动

在对外关系上,渤海国智慧地采取了灵活、谨慎的政策,从而使其不仅与周边各国保持了良好关系,而且对当时东北亚地区近两百年稳定局面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稳定局面的存在,为中原先进文化在东北亚地区传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大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程。渤海,在这个过程中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③范恩实:《渤海国的建立及其与周边政治关系》//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03页。

除特殊时期外,渤海国一直积极与唐修好,朝贡不断,以此来汲取对本国发展有用之物,主要体现在律令体制、文化及都城制度,这些基本仿自于唐朝。如渤海大钦茂即王位后的第二年(783年),派使至唐,“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等典籍,④《唐会要》卷36,《北狄请经史》。表明文王大钦茂时期,重视中原文明,全面受容唐文化的理念。

唐文化在渤海国的深入传播程度,在和龙市龙头山发掘的贞孝公主墓中可以得到具体证实。从公主墓志中折射出渤海大量受容汉字文化、信奉儒学和大乘佛教的唐化倾向。因为唐长期对渤海实施羁縻政策,认为渤海是成功移植中原文化“德”和“礼”的典范,并赞誉其为“海东盛国”。此外,如上所述,渤海文化中还具有浓厚的高句丽因素。

尽管渤海与唐保持友好关系,但在外交、军事上并没有一味跟随唐朝的意志。“安史之乱”时期,作为唐藩属国的渤海国并没有服从唐的征兵要求,始终在割据势力和唐廷之间保持中立。在与日本密切交往的过程中,渤海虽与新罗关系不和,但没有迎合日本与其结盟共同对抗新罗的要求。总之,渤海国尽量避开战火,一心扩充本国实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交流和贸易上。

(三)渤日的密切交往和贸易

“安史之乱”前后,由于东亚政治和军事危机,渤海国对唐交聘明显减少,加上唐对周边国家来唐贸易限制甚多,因此渤海国选择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国。渤海国与日本前后共交聘47次,其中渤海国向日本34次,日本向渤海国13次,除中国之外,各国间这样的频繁来往在古代东亚关系史上实为罕见。从相互间出使的次数来看,渤海国显得更为积极主动。771年渤海国向日本派出325人的访问团,分乘17艘大型船只,这种大规模的访问团包含了众多商人。渤海国曾多次向日本提出增加交聘次数的要求,欲扩大交易范围。渤海国还允许各地方的首领参与对日贸易。渤海国之所以如此主动,主要是想从日本输入国内需求较大的丝织等各种纤维加工品。此外,渤海对日本的水晶念珠、槟榔扇、海石榴油、金漆等物品也感兴趣。

日本在建设古代律令国家过程中所需文化、文物基本取之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但从8世纪末开始这种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主要是与渤海国建立了各方面的密切交流关系。其原因有三:第一,8世纪末开始统一新罗与渤海间的官方往来断绝,朝鲜半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因此黯然失色;第二,日本过去完全依赖于遣唐使学习唐先进文物,此时又不堪承受遣唐使所需巨大财政支出和航海中的频繁翻船遭遇;第三,日本企图与渤海国联盟侵犯新罗。如上所述,渤海国是古代东亚国家中受容中国文化及制度最为彻底的封建王朝,因此在与渤海国的交流中日本不仅觉得可以弥补因远离唐和新罗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渡海至图们江下游区域的航线更为便利。此外,渤海国方面积极主动地来日进行贸易,使日本不必冒风浪危险就可坐享其成,因此日本也展开了积极的对渤外交及贸易。在长期的渤日交往中,渤海国在文学、手工业、手工艺、天文学及历法、佛教、音乐、舞蹈等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影响。①金成浩:《渤海的对外关系研究》,平壤:朝鲜社会科学院,2004年。渤海国的貂、虎、熊、海、豹等的毛皮和人参、蜜等都是日本贵族们喜欢的物品。

(四)对俄罗斯沿海地区的经营

渤海国时期,以东京龙原府为中心向现在俄罗斯沿海地区进行了拓展,这不仅使渤海国疆域成为仅次于唐朝的古代东北亚强国,也使俄罗斯沿海州地区从8世纪末开始就被纳入东北亚贸易圈范畴之中。

在渤海国建立之前俄罗斯海参崴地区土著居民是克罗乌诺夫卡人,那时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据考古资料显示,此地带的文化层中渤海时期的堆积层构成主要部分,渤海堆积层之下只有不明显的文化层,可能就是克罗乌诺夫卡人的遗存。②[俄]B.N.博尔金著,辛冰译:《1994-1998年对滨海地区渤海遗存的考古学考察研究成果》,《北方文物》2005年第4期。由此进一步表明,首次较大规模开发和经营此地的应为渤海国人。

到目前为止,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地域内共发现145处以上属于8-10世纪的渤海人遗存,而这个时期正是渤海国以和龙的中京和珲春的东京为中心积极向图们江下游沿海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取和经营的重要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俄罗斯的考古工作者对该地区进行了发掘工作,同时韩国相关团体也多次花费重金来此参与发掘,日本学者也曾来过,一时间此地成为东北亚学者合作考古的现场。在这些被发掘的遗迹中有渤海古城遗址、村落遗址、祭祀建筑遗址等。

克拉斯基诺地带是渤海国沿海的重要据点,当时属东京龙原府的盐州。俄罗斯远东著名考古学家沙弗库诺夫认为“渤海国对盐州的长期经略,使得这里不仅是行政中心、港口,而且还是手工业中心”。③[俄]沙弗库诺夫等著:《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宋玉彬译,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第70页。从近年发掘的克拉斯基诺古城遗迹中,也可窥视当时盐州发展状况之一斑。克拉斯基诺古城址位于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州哈桑区南部波谢特湾楚卡诺夫卡河入海口处,该古城是迄今为止在俄罗斯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渤海国城址,城门处还有较坚固的防御结构体系。在古城内还发现了红褐色瓦当、金青铜佛像、青铜饰件、生铁铸的铃铛、铁鼎、铁箭步、铁碗等大量渤海时期的遗物。

在俄罗斯境内另一个渤海国的重要据点是现在的乌苏里斯克市地区。这一地区属于渤海率宾府管辖的行政区域,率宾府属下有三个属州,即华州、益州和建州,从东宁至乌苏里斯克市沿绥芬河流域渤海遗迹较为密集,有土城、山城和寺院遗址,这些遗迹也许就与这三个州有关联。乌苏里斯克市是率宾府的中心地带,也是从内地向沿海进出的另一重要门户。距离乌苏里斯克向东北40公里处有尼古拉耶夫卡土城址,估计就是渤海时期的中心城邑,在其城内外,还发现了众多的其他遗存,如寺庙、陶窑、水井、城墙遗迹。从乌苏里斯克向西绥芬河流域有一个较大的渤海时代遗迹——大城子古城(黑龙江省东宁市),向北是淡水及渔业资源丰富的兴凯湖。当时率宾府也是渤海国东京的管辖范畴,上述情况表明,渤海国在珲春设置东京龙原府不仅是为了设立通往日本的大据点,而且是通过率宾府对沿海地区进行大力经营。

三、图们江区域再开发与东亚经济共同体构建

(一)新一轮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渤海国盛世之重现

长期以来,中国方面一直认为图们江流域开发的主张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的。①郭文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中延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2009年。其实不然,图们江流域开发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先并积极推进图们江流域开发的是渤海国人;其次是清末至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前,中国商人通过图们江口出海(朝鲜东海、日本海),广泛开展对俄(苏)、日、朝的贸易;②秦鸥:《日苏冲突切断中国出海通道》,《环球时报》2010年3月15日。最后是日本吞并朝鲜后,日本学者极力主张图们江区域开发。如上所述,渤海人在经营东京龙原府(珲春)时已经成功地实践了开发珲春、图们江下游,以及与周边各地区、各国广泛交流的宏伟构想和雄心壮志,并熟练掌握了根据需要选择图们江下游及其附近各种港口的宝贵经验。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就已经明确指出,图们江江口是浅沙地,有时江口枯竭,船只不便于在此出入,更不能在此建港。笔者认为,上一轮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之所以走了许多弯路,中国及国际社会掀起的“图们江热”之所以逐渐消散,与没有认真探讨图们江流域开发史和开拓更为广泛的智囊不无较大关系。

当然,冷战以来东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又相当复杂,图们江流域开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难和棘手。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积极倡导、相关国家响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极力协调的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事业仍不失为国际合作的伟大构想和东亚各国和平、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近二十年来业已进行的开发事业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中国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珲春及图们江区域开发建设的机制和政策,具体落实了出口加工区、高铁、民航、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采取了“加快对外通道和口岸建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旅游”、“加快珲春市和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等重要举措。中国国务院于2009年正式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把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朝鲜方面,将罗先市定为自由经济贸易区,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78项,大大改善了罗先自由经济贸易区及其周围的基础设施,合作开通了珲春—罗津—釜山陆海客货联运航线,在朝合资和独资企业不断增加,逐渐增大开放度。同时,朝鲜以各种形式积极开放对中国的旅游市场,与中国公司合作开发在图们江流域的三处矿产资源。俄罗斯方面,2013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发布“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远东地区相关部门提交俄罗斯联邦政府90多个项目。③维塔利·什维德科:《重大投资促进远东地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9日。其中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直接相关的项目有:设立哈桑自由经济区,开放海参崴、纳霍德卡、扎鲁比诺、波谢特海港,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马哈林诺—珲春铁路接轨,制定自由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开通束草(韩)—扎罗比诺—珲春定期客货陆海航线等内容。同时,实施将西伯利亚铁路和天然气管道贯通至韩国的现代化建设计划。

随着相关各国关系的进一步缓和、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图们江合作开发的前景斐然。特别是时至今日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韩国和俄罗斯的经济也比过去大有提升,朝鲜迫于近年因核问题导致国际社会的封锁而带来的经济困境也会把握此次机会。过去日本对图们江合作开发一直持谨慎态度,只是因UNDP的协调和国际社会上的“面子”作为观察员身份间接参与。自从由民主党替代自民党执政以来,一直主张推进东亚经济体的建设,且日本经济近二十年停滞不前,最近的大地震又给日本经济以较大打击,日本势必会以积极主动的新姿态直接投资图们江合作开发,以此作为经济增长的新的突破口。虽然安倍执政以后,因历史及领土争端问题使中日、韩日关系极度恶化,但在经贸及文化交流方面并没有受太大影响。这些新因素,均为新一轮的图们江区域多国合作开发带来巨大推动力。总之,图们江流域合作开发绝不仅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富有生机的图们江下游地域也不会成为“死三角”。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主要是以经济为主体的合作事业,但它的开发过程本身也是相关国家间相互接触、文化交流、彼此理解的过程。199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宣布多国共同开发图们江三角洲,起初俄罗斯、日本等国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但由于这种机制本身的存在,相关各国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接触、沟通、交涉,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了解到各国的体制、风情、文化,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各国的深层意图及面对的问题。随着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进程的深入,许多国家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由观望变为直接参与,由小规模变为大规模地展开各种开发项目。

(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与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相关地区、相关国家间相互沟通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难得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大大加深了对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朝鲜罗先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增进了与该地区人员的交流和理解,相信俄罗斯和朝鲜方面与我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在地理上虽属图们江地域的一部分,也在东北亚文化范畴之内,但俄罗斯毕竟是欧洲国家,其种族、文化与东北亚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因此不通过直接的接触和频繁的往来是无法达到相互认知、加深了解的目的的。朝鲜由于相对封闭,即使是与之相邻的延边人对其信息、国情、深层文化也所知甚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启动以来,这种相互隔绝、相互陌生的局面开始得以改观,并逐渐向理性化认知方向发展。特别是图们江区域各国间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开放,为各国民间往来打开了便捷通道。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州哈桑区南部多次进行的国际多边合作发掘渤海国遗迹即为较好例证。尽管在民间观光过程中,在各国都会出现连带问题及一些麻烦,但这就是实现相互认知的第一步。

随着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事业的进一步推进,东北亚区域的经济、文化互动将空前发展,文化交流的广度及深度将不断推进,那时这一区域的文化认同感和原有的东北亚文化圈建设将会出现新的转机。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雏形。关于东亚区域的范畴,学界在广义上泛指包括东盟十国(ASEAN)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及蒙古国、俄罗斯沿海洲等东北亚地区的总和,而在狭义上仅指以中、日、朝鲜半岛为主的区域。目前,狭义上的东亚区域,在经济、文化上具有较多相似性,比起中东、中亚、南亚等其他亚洲地区,形成经济共同体的可行性更强,基础也比较稳固。尽管这种经济共同体设想暂被各国的政治、安保、历史等复杂问题所困惑,但无可置疑的是,经济共同体是使东亚地区实现长久的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必经之路。实现东亚经济共同体,作为其最基础性的、前期性的任务应是解决东亚文化认同、东亚文化圈等问题。因为东亚经济一体化不可能按照欧洲一体化形成的模式实现。①雷建锋:《东亚合作不必效仿欧洲一体化》,《环球时报》2009年9月13日。欧洲基本上是按安保、经济、文化、政治的顺序实现一体化的,而东亚的历史和现实告诫人们实现东亚一体化不能走与欧洲完全一样的道路。诚然,东亚与欧洲也有共同点,即相互之间的历史积怨较深,内部的多样性也很明显。目前在东亚,东亚传统华夷观所造成的文化优劣感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今中朝韩日各国,近代外交、冷战格局及战后体系使东亚各国安保呈单独、双边、区域外等多样化状态,政治、社会体系及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排他性、保守性、民族主义等尚较严重。

目前,在形成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上除上述政治、安保、体制方面的重大因素之外,比起这些因素更亟待解决的是文化层面的人员往来不畅和东亚归属感淡薄的问题。长期以来东亚各国的签证制度还很严格,使相互间留学、观光、劳务、就业等直接的、自由的人员往来受到限制,而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如中日之间各方面的文化交流虽说开展得比较广泛,但日本对中国游客开放的自助观光市场才刚刚开启。与经济方面的完全开放相比,中国在文化上开放程度也不够大。俄罗斯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对军事及领土过分执着,缺乏世界化意识。韩国积极倡导和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但民间对日本仍抱有敌视心理及文化排他思想,民间上的亲和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日本的西方国家意识还很强,真正融入于亚洲尚需一些时间。

因此,东亚必须先走经济合作的道路,然后向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待经济一体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安保合作、文化认同、政治也会随之得以改善或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是润滑剂,图们江区域的合作开发可以成为突破口和载体。通过图们江合作开发促进各国间人员往来,以经济合作增强东北亚及东亚区域意识,将传统时代的东亚文化圈意识与各国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东亚新的文化认同。这一切,是否为迈向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图们江渤海东北亚
大图们江国际合作回顾与展望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北极新海上丝路”或呼之欲出
渤海国文化浅析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
传奇图们江 穿越时空的美丽和忧伤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