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5-12-07 11:24张蕾郑珊珊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张蕾+郑珊珊

摘要:在国家新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愈发完善,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并没有很好地起到育人作用。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学生资助;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269-02

经过国家的不断努力,我国普通高校已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资助形式有机结合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对解决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社会公平与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贫困信息认定工作存在不确定因素。高校准确、客观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保障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公平、公正、公开地将资助资金分配给最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基础。而目前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仍存在不完善之处。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带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标准难以统一,相同的家庭收入在一个地区属于贫困,在另一个地区则可能属于小康。因此,大部分高校以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来作为认定标准不是特别合理。且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是动态变化的,而“贫困证明”上的信息是静态的,难以真正把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加之个别民政部门的粗放作风或不作为,会导致信息失真。二是高校在贫困生认定环节大多采取民主评议、院系统筹上报的办法。这使得在具体认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衡标准,不可能民主评议小组所有成员意见完全统一。而且小组成员也不可能对班级的每位成员都十分了解。因此,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三是少数学生因故不愿申请或放弃申请。高校中有少部分贫困生因为自尊心强、性格特别内向或者不自信,往往不愿意主动申请。

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虽然起到“济困”作用,但在人才培养上相对不足。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个体成长方面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不仅显现于物质基础上,更体现在学生的内在心理和长远发展上。单纯的经济资助绝不能满足学生在成长上的各方面需要。我国高校现行资助政策基本上能达到济困和育人两大目标,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现有的资助政策,没有全面考虑如何激励和维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二是忽略了精神引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只是基本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上的疏导、价值观的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的习得。有些父母在学生入学前就备好了各种贫困材料,等着学校给予学费减免和发放困难补助,这使得学生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认为不思进取。

3.对受助生的感恩教育有待加强。国家为努力实现“绝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的庄严承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建立健全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贷款制度,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了资助。但是在高校资助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贫困生抱有“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的消极心态;有些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资助等。这部分学生不知、不会也不愿感恩。据调查,很大一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思想上不思进取,学习上得过且过。

二、造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诸多不良现象的原因分析

根据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是加强资助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就目前来看,学生在受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原因最为复杂,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部分受助学生中存在不正确的思想。目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相当一部分资助是采取无偿给予的方式给学生,加之资助款项在发放过程中手续简单,造成部分学生“理所当然”的思想、“等、靠、要”思想,缺乏感恩意识,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当做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会反馈社会。他们对资助产生依赖,并没有想着通过其他形式的劳动获得报酬。而且为了获得资助,有些学生想近一切理由编造故事,可谓不择手段,产生严重的诚信危机。

2.部分学生缺乏追求公平、公正的意识。有些学生不认为自己贫困、也不想公开自己的贫困身份,所以不愿意去申请资助。一些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不仅要填写申请表,还要让学生当众宣讲,让所有同学评定。这种发放无疑会使部分比较自卑、敏感的学生感到难堪,而部分不贫困的学生反而有可能去申请。这就可能出现该得到资助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而不该得到资助的人反而得到资助的不良现象。

3.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而利己主义是指把利己看做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做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学生群体是最先接受新思潮的群体,但是部分学生并没有把握个人主义“自我独立的美德”,而只是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眼里只有自己,不会替他人着想,片面夸大自己的困难,认为自己获助是理所应当的,若没有得到资助,就会心怀怨恨,严重影响资助的育人功能。

三、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方法探索

1.探索高效、精细化、可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探索高校、精细化、可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是全面贯彻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1)要全方位、动态地做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首先,地县级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是认定的重要指标,但不能作为唯一指标。除贫困证明的其他材料如“下岗证”、“残疾证”、“低保证”等也可佐证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其次,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消费表现也间接反映着其家庭经济情况。另外,将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情况作为认定的前提条件。勤工助学是激发学生自强自立的重要渠道,一般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此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学生“等、靠”的依赖思想。(2)要在建立贫困生认定的同时加强诚信教育。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新生入学初期,利用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完善规章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处理。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这对于能顺利开展认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endprint

2.在挥“济困”功能的基础上,增强育人作用。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已基本不再为学费而发愁,但这并不代表着资助工作达到了它的最终目标。贫困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差距远不止如此。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贫困生相对缺少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如有些贫困生来自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匮乏,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较差,这对他的后期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发挥“济困”功能的基础上,更应增强其育人作用,国家和社会也希望受助生能够积极上进,发展成优秀青年。第一,要继续在评选评定中体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通过不断完善评定办法,将资助政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综合测评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大力宣传,引导同学们在了解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全方面发展,达到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第二,通过榜样的力量,为同学们树立“风向标”。获奖学生通常是高校杰出学生代表,他们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都是引领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风向标”。第三,通过组织学生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贫困生通过自我劳动赚取生活费,从中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而且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这就增强了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心理素质。第四,高校应关怀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贫困生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针对这一群体通过讲座、主题班会、个别约谈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此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并对其及时进行疏导,帮助贫困生客服心理障碍。

3.唤起受助生感恩之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国家和社会通过资助的方式使贫困生感受到浓浓的关怀,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希望贫困生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积极进取,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引导。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第一,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构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使新生一入大学就收到良好的熏陶。每年奖助学金评定后,开展“感恩”主题征文等活动,选取优秀个人进行先进事迹展,发挥榜样作用,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第二,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助人活动,让同学们从中体会感恩之心。第三,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感恩写作机制。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潜移默化地使贫困生形成感恩意识,进而外化为感恩行动。

参考文献:

[1]朱磊,谢文模,王立俊.我国现有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3):56.

[2]赵存东.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4):138-139.

[3]张园,孙宇,付昌义.高校资助工作视域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