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地锋
摘要: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向成熟,但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素质;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047-02
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向成熟,但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受到市场经济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动摇,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讲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统领着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追求的就是国富民强,构成了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就是民主,这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支撑就是文明。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谐稳定,就必须追求和谐。它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讲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党长期不懈奋斗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指的是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平等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实现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作为前提,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层面讲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是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做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报效祖国。敬业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一种道德品质,强调的是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关乎整个国家的前途、整个民族的命运。它对于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基础,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
1.当代大学生人格状况。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思想品质,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在21世纪经济文化全球化交融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必然会受到社会带来的强烈震撼和全方位挑战。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广大青年学生也学会了自立自强、勇于拼搏,在人格上也表现为自信、创新、进取、执着。但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广大学生也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人格障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①唯我独尊。有的大学生自以为是,过于计较个人得失,遇到困难挫折时总是怨天尤人。②变幻无常。情绪高涨时兴高采烈,情绪低落时郁郁寡欢,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③性格孤僻。这种学生社交面窄,过分内向,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从而缺乏积极性。④固执保守。这种学生讲求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在学习生活中做事犹豫不决,效率低下,难以出成绩。⑤行为退缩。这类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会为了迎合他人,甘愿放弃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时时寻求别人的帮助。面对挑战时,多是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对。这种不良的人格状况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密切关注。
2.造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因素。人格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①家庭方面,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娇生惯养会导致学生依赖性过大、独立性不强、心理素质较差、缺乏社交能力、不关心公益事业等问题。而父母对儿女的过分干涉,则会使学生形成畏首畏尾、胆小怕事、不敢担当等现象。对儿女的过高期望,更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家庭关系的僵化。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大学生人格特征。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容易自傲、乐于出风头,但承受能力差。而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则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过多地参与学校班级事务。②学校方面,长期的重智轻德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培育。而大学师生关系的变换,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园到高中的十几年生涯,学生总是处于老师的管理当中。到了大学,学生突然面对着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缺乏老师对生活和学习的指导,会感到不知所措。③社会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纷至沓来,学生直接面对着崇尚人格完善和追求金钱名利的剧烈冲击,会感到无所适从。而未来就业择业的巨大压力,也会容易造成大学生产生自卑感,引起心理失衡。④个人方面,许多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在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时,往往会迷失自我。自身的任性、内向、自傲等性格也会对其人际交往产生障碍,从而导致人格障碍。endprint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途径分析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培养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相关课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来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通过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以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真正让科学理论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学生形成巩固的政治信念和社会信念。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专门就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共同讨论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切实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散布到校园文化各个角落。从进入大学第一时间起,大学生就无时不刻不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其思想、心态、价值取向等都在高校的整体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因此,高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把握时代脉搏,正面引导学生认知不同文化;开设相关选修课,多角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提供大学生参与校园发展建设的平台,培养大学生民主政治理念,树立权利责任意识,追求真善美的政治诉求。要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现代工具,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引导,有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面对新的形势下大学生人格方面出现的状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是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大力培养大学生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