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视角谈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015-12-07 20:25李玺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李玺

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反映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片面性,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吸收,而忽视了源语文化的传播。究其原因,无外乎教学目标、教材与教学方法的不得当,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进行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导入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和完善文化测评体系,以推动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比较教学;英语专业课程;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86-03

当今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和学习西方国家文化是必要和必须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广泛,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突显出来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五大基本技能,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文化的吸收和传播的过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反映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片面性,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吸收,而忽视了源语文化的传播。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对象国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的过程。语言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并通过语言来表现文化。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海姆斯(D.Hymes)于1972年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促使外语教学的目标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进而发展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门外语的基本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领悟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现代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则更应当重视了解西方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塑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语言教学应当涵盖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即“语言知识教学”、“目的语文化教学”、“本族语文化教学”。只有兼顾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授,学生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一门外语;只有对目的语文化知识与本族语文化知识相比较教学,使学生真正运用英语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来阐释中国文化,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桥梁。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当前英语教学的误区

随着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汉语和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英语语言的发展,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语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上个世纪的英语教学侧重于将西方文化引进来,而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英语教学的一大发展方向则是要运用英语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从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开始,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就一直吸引着西方社会,但长时间的语言不通,使得中国文化出现了“失语现象”。如今90后的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中成长起来,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熟悉程度似乎已经超过了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无疑是过分强调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中国文化的输入造成的。

1.教学目标。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但在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高校偏重西方文化的引入,开设了大批诸如《西方文化入门》、《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然而,涉及到汉语及中国文化的课程较少,对于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却鲜有涉及。这使得许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对外交流时,无法流畅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

2.教材。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使用的大量教材都选自英美原版出版物,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阅读任务也大多是英语的原版文学作品,其中中国文化含量几乎空白,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同时,忘却了中国文化的英译,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输入才能使学生有较为自然的语言输出,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提及少之又少,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的环境中必然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大批学者辛勤地引入西方文化,翻译西方经典,然而能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著作很好地介绍给西方的译者却屈指可数。

3.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进中,大部分英语专业的高校更愿意引进“海归”,认为有着海外生活学习经历的教师更能胜任英语专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也只局限于课本和西方社会现象,而很少联系中国文化和当前中国社会,更不注重教授这些内容的英文表达。教师在理解教学方法时也有一定的误解,教学大纲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跨文化交际的人才,绝不是仅仅从语言角度教文化,单纯地引入西方文化,而应是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考虑和兼顾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所代表的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

由此可见,“厚此薄彼”是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一大症结,在具体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比较问题,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又构建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形成彼此不同的交际风格与言语行为模式。在“引进来”的同时也应当考虑“走出去”。从而启发学生建立全景式的文化认知,明白彼此交际规范、词法、句法等方面的不同,这样有助于帮他们摆脱交际化外语学习中的困境,使学生能真正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endprint

三、从比较教学的角度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当前我国英语专业课程的文化教学中存在着的三大误区:文化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相脱节、文化教学内容中凸显“文化定式”、文化知识的测试评价体系不健全。这三大误区均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比较,因此,笔者尝试从比较教学的角度来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1.进行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善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英语课程教学设置,使之成为一个跨文化、跨语言的课程,从而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如果在课堂上便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互动性地传递与积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意识与兴趣,更能够健全学生的知识解构,同时将本专业的知识与经验与目的语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和考察。例如,在精读课上,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在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融入汉语文学的相关知识;翻译系列课程中可以开设《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技巧》之类的课程,或是在翻译课程中选取一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堂内体会中英语言和文化异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2.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和渗透。学生通过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和对比,能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异同,克服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例如,在介绍西方传统节日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检索资料,用英文介绍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可以邀请外教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提问,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这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英语交流,从而减少“高分低能”带来的“聋学生、哑英语”现象,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改革和完善文化测评体系。2004年新版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规定,取消快速阅读,取而代之的是人文知识,或者叫作文化常识(General Knowledge)。从考试大纲看,人文知识主要指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国家概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基本文化知识,三大板块分别所占的比例大致为:文学30%,语言学30%,史、地及文化知识40%。新大纲对增加的人文知识有说明,要求考生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现状、文化传统等;能初步具备英语文学知识;能初步具备英语语言学知识。测试目的为“测试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与英语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不难看出,新大纲把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纳入了测评体系,但时至今日,对于本土文化的掌握程度未被纳入测评。在这一大纲的指导下,国内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纷纷加大了英语文化课程开设的比例,但有关中国本土文化的英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并未能引起相关高校的重视。若各高校能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英语专业的人才测评体系中完善对于中国文化英译的测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将能得到很大的改变。

跨文化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中西文化差异是我们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关键的突破口。只有抓住这个突破口,不断深入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教学,不单把西方先进文化引进来,更要把中国经典文化传出去,从而真正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参考文献:

[1]Kaplan,R.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工作小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试行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6]王守仁.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4):106-107.

[7]高星海.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学习与探索,2004,(6):86-87.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关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思考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