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丽,袁 俐,龚益生,吴 伟,邵建华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各用人单位对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知理论、会技能外,还得勤交流、善沟通、懂协作等,这些都对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工作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开展课程改革,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与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学生未来的工作情境,通过职业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进行《护理药物学》的课程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期通过任务训练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1 教学对象 选取我校高职护理专业1201班为对照组,53人,均为女生,采用传统教学法;选取高职护理专业1202班为试验组,55人,男生1人,采用项目教学法。授课课程为《护理药物学》,以“抗高血压药物”为例(2学时,90min),探索项目教学法在《护理药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1.2 教学方法
1.2.1 教学设施 对照组在教室进行;试验组在模拟病房进行。
1.2.2 教学实施 ①对照组教学:按照惯常的授课形式进行,即高血压的界定→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常用的降压药(药名→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利用→病例讨论→用药护理小结。②试验组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并结合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项目为载体,对“抗高血压药”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为4个任务:认识高血压(高血压的成因及危害)10 min→降低高血压(常用的降压药)35min→合理降压(高血压的合理用药原则)10min→实践训练(案例分析、情景模拟)30min→总结及学习效果评价5min。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启发、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流程见图1。
1.3 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于教学结束后进行评价,包括教学效果评价及核心能力评价(见表1)。教学效果从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独立思考、职业导向、能力提高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很好、好、较好、一般、差5级,分别计10分、8分、6分、4分、2分。
图1 “抗高血压药”课堂实践结构图
表1 核心能力评价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教学效果及核心能力比较(±s) 分
表2 两组教学效果及核心能力比较(±s) 分
核心能力试验组 55 8.1±1.4 6.8±1.4 6.6±1.5 8.7±1.2 6.7±1.5 88组别 人数 教学效果学习兴趣 参与程度 独立思考 职业导向 能力提高.1±5.0对照组 53 5.7±1.5 5.5±1.3 4.0±1.5 5.0±1.0 4.8±1.5 69.3±6.7 t值5.297 3.115 5.638 10.610 4.389 14.667 P<0.01 <0.01 <0.01 <0.01 <0.01 <0.01
自1989年加拿大国家开发署(CIDA)资助设立的中加高中后职业教育项目(CCCLP)首次将CBE(completency-based-education)教育引入中国,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几乎成为共识。核心能力理论是目前职业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1,2],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竞争力[3]。
根据近10年来的就业调查反馈,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就职于各级医疗机构,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懂知识、会技能外,还得勤思考、善沟通,考虑到病人情况的复杂性及临床事件的突发性,要求护生必须具备临床用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估与干预能力、护理宣教能力等。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穿插于平时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未来岗位任务的需要及应具备能力的要求,笔者在《护理药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通过营造学生未来的工作情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保证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由于项目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项目教学法被认为是改变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真实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只有在工作情境中完成,才能体现工作规范、工作态度、工作习惯的养成。因此,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专门化的教学场所,创设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情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学中做”。模拟病房为项目教学法在护理药物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平台。
《护理药物学》课堂教学中将1/3~1/2时间用于学生课堂实践,在典型病例分析中实现知识的应用,借助模拟病房,学生置身于未来的工作情境中,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形成完整的知识与技能结构链,从而在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以及技能与技能的整合中,让学生真正能“动”在课堂、“乐”在课堂、“成”在课堂,并通过相互评价、过程完善等,从中体会真实的学习价值感和成就感[5]。同时注重评价,以多元、开放、边学、边做、边评、边纠为特点,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来提高学生用药指导与卫生宣教能力。并通过“课业”的布置[6]、网络资源的应用,不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 蒋海兰,曾玉华.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护理,2005,11(24):2090-2092.
[2] 王侠,于兰.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38-640.
[3] 徐亮,刘辉,张蔚蔚,等.以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群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40-241.
[4] 於晓兰.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61-63.
[5]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6):982-984.
[6] 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等.“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4C):343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