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青,周 烨,沈 敏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较全面的营养素,临床上多指经管饲提供肠内营养素[1]。在肠内营养期间可发生腹胀、腹泻、胃残留量增多等相关并发症,其中腹泻发生率为2%~63%[2]。有研究报道肠内营养时胃肠道反应与营养液的温度有关[3]。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加温器放置位置较为随意,无法控制入鼻内营养液的合适温度,无法对营养液实际温度进行操控,且加温器自身温度高会增加病人皮肤烫伤的风险。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我院设计了一种临床用肠内营养温控装置,对输注前营养液温度进行合理、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输注温度。
1.1 材料 肠内营养温控装置的加热层内设有加热丝或加热溶液(如过饱和溶液醋酸钠),保温层采用铝箔等有机材料制作,起到较好的保温隔热作用。
1.2 结构 肠内营养温控装置包括加热袋、加热管、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自动温控器、滑槽、保温挡片。加热袋和加热管设计为两层,分别为加热层和保温层。自动温控器输入端连接第一、第二温度传感器,输出端连接加热袋和加热管。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位置分别于加热袋和加热管上。加热管尾端设有一轴向滑槽,可调节加热管尾端距离鼻孔的位置。滑槽处外敷保温挡片。见图1。
图1 临床用肠内营养温控装置示意图
将本装置置于一次性肠内营养输注器外侧,使加热袋包裹肠内营养输注袋,加热管包裹于输注管,通电。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对袋内营养液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将第二温度传感器沿滑槽进行轴向移动,以调整加热管尾端距离鼻孔适宜的位置,并对流经该处的营养液进行实时测温。自动温控器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测温度,分别对加热袋和加热管进行控温。
有研究报道,在合适的营养液温度范围(38℃~40℃)内,39℃时病人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最低[4]。同时,在控制室温(22℃~24℃)和喂养速度(80mL/h)的前提下,将 WK-1型自调温输液加热器(温州市水星电器厂生产)夹持在距鼻孔20 cm位置上,加温器调至80℃时,使注入人体的营养液温度能够保证在39℃,从而使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低[4]。
本装置使用时,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所测温度达到24℃时,加热袋停止加热;但当温度低于22℃时,加热袋自动进行加热,从而将营养液袋内的营养液温度控制在22℃~24℃。第二温度传感器沿滑槽进行轴向移动并调整至距入鼻位置20cm处,当其所测温度达到80℃时,加热管停止加热;但当温度低于80℃时,加热管自动进行加热,从而使营养液流至鼻孔位置时的温度控制在39℃左右,使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低。需要说明的是,输注管内营养液处于快速流动状态,因此,其达到80℃时间不长,很快会在鼻前20cm处降温,因此80℃不会对营养成分造成破坏,影响不大。
该肠内营养温控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自动精准、温度可控,使病人治疗时舒适,减少不良反应,促进病人肠内营养液的有效吸收。由于该装置有两处温控装置,可分别控制输注器袋内和管内营养液处于适宜温度,能够在保证营养成分不损耗的情况下,使进入病人鼻内的营养液温度始终处于临床需求的温度。同时装置有滑槽设计,可通过轴向滑动随意调整加热管尾端距离病人鼻孔处的位置。另保温层采用有机材料制作,有较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同时滑槽处外设保温挡片,两者均起到降低病人烫伤风险的作用。
临床用肠内营养温控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温度可控、自动精准,不再局限于单独的加温作用,同时具备控温、保温、隔热的作用。肠内营养温控装置受室温变化影响小,可有效控制营养液入鼻温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降低了病人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尤其提高了老年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度。此装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
[2] Eisenberg P.An overview of diarrhea in the patient receiving enteral nutrition[J].Gastroenterol Nurs,2002,25(3):95-104.
[3] Stroud M,Duncan H,Nightingale J.Guidenlines for enteral feeding in adult hospital patients[J].Gut,2003,52(Suppl 7):viilvii12.
[4] 沈敏,高燕,李琼颖,等.不同肠内营养液温度对老年患者胃肠道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3,13(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