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玲,林 征,林 琳,张红杰,王美峰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胃灼热和反酸,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1]。随着生活方式、饮食改变、运动缺乏、心理压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2]。根据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3],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内镜治疗,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现有研究表明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与难辨梭状芽巴杆菌感染有关,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不肯定。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4],但因其具有侵入性,部分病人无法耐受,而且需要病人经常到医院进行治疗等的局限,因此无法全面开展。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针灸技术的改良,它是将电流通过放置在穴位上的电极而起作用,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刺激感觉纤维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电疗方法[5],因为其无创、费用低、副反应小、起作用快、方便等优势正逐渐被国内外所接受[6],且相关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均表明,TENS对于慢性疼痛及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具有良好的疗效[7,8]。本研究旨在探讨TENS对胃食管反流病病人临床症状、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4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镜室、门诊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病人4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即胃镜下见反流性食管炎(RE)、24h食管pH监测和质子泵抑制剂试验(PPI试验)中有一项阳性者;②有反酸、胃灼热、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症状;③年龄>18岁;④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存在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如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等;②不能耐受胃镜检查或24h食管pH监测者;③有精神病病史或意识障碍者;④装有心脏起搏器者;⑤怀孕或正准备怀孕者。本研究获得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6例病人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29岁~77岁(51.64岁±13.06岁);病程<5年26例,5年或以上2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例,初中8例,高中或中专13例,专科及以上22例;体质指数(BMI):<25.0kg/m2的35例,25.0kg/m2~29.9kg/m2的9例,≥30.0kg/m2的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就诊病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3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BMI、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改变生活方式指导,睡前3h避免进食,戒烟酒,避免辛辣刺激、过酸过甜食物,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减肥,休息时抬高床头。药物治疗给予雷贝拉唑10mg,每天2次,枸橼酸莫沙比利片5mg,每天3次,均饭前服用,疗程4周。干预组在给予生活方式指导与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TENS治疗。选择治疗胃肠道疾病最常用的穴位内关和足三里[6],采用宁波迈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经皮神经电刺激仪治疗,内关频率为100Hz,串脉冲刺激设定为刺激0.1s,停0.4s,波宽0.25ms,电流为4mA;足三里频率为25Hz,串脉冲刺激设定为刺激2 s,停3s,波宽0.5ms,电流为4mA。每天2次,每次20min,疗程为4周,均为饭后刺激[9]。
1.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病人进行症状、心理状态及健康状况评估。
1.2.2.1 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s Diagnostic Questiomaire,RDQ)[10]该量表用于评价近4周内病人胃灼热、反流、胸骨后疼痛、反酸4个症状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程度。其中发作频率:0分为无症状,1分为症状出现频率<1天/周,2分为1天/周,3分为2天/周~3天/周,4分为4天/周~5天/周,5分为6天/周~7天/周;严重程度:上述4种症状,0分为无症状,1分为非常轻微,2分为轻微,3分为中度,4分为中至重度,5分为重度。最高分为40分,症状积分为发作频率与症状程度之和,≥12分即可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1.2.2.2 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11]SAS和SDS各有20个条目,用于调查病人最近1周焦虑、抑郁情况的主观感受和严重程度,采用4级评分,1分为“没有或很少时间”,2分为“小部分时间”,3分为“相当多时间”,4分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问卷计分是将20个条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再乘以1.25换算为标准分,最后得分越高,说明病人的焦虑、抑郁越严重。
1.2.2.3 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12]SF-36量表由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健康研究所研制,用于测定普通人群的健康状况,其中文版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SF-36由8个维度组成,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问卷最后积分是将各维度得分转换成百分制标准得分,得分越高,代表健康状况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反流性疾病症状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病人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病人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得分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反流性疾病症状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反流性疾病症状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组23 25.26±6.34 4.48±3.37对照组 23 21.80±8.02 7.75±5.92 t值 1.580 -2.271 P>0.05 <0.0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SAS得分SDS得分干预前 干预后 t值P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P对照组 23 42.07±9.17 32.85±6.32 4.762 <0.01 51.90±7.56 47.10±4.46 3.119 <0.01干预组 23 47.27±9.40 28.97±3.88 8.821 <0.01 55.57±8.89 39.40±4.61 10.783 <0.01 t值 -1.901 2.508 -1.505 5.670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总体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3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s) 分
表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状况 精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干预组 23 96.74±5.96 88.52±20.2792.11±10.0572.17±20.5884.57±12.72 96.50±6.53 85.25±17.6580.39±10.15对照组 23 94.43±8.40 87.70±19.0988.11±13.0050.36±22.2766.87±12.13 96.09±5.53 86.28±24.2865.61±10.04 t值 1.073 0.142 1.167 3.450 4.827 0.231 -0.164 4.96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特点是症状谱广、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13]。目前药物治疗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但其疗效长,副反应较多,而手术治疗及内镜治疗虽然近期疗效得到肯定,但其远期疗效并不确定,且并发症较多[14,15]。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复杂,在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下,可以选择具有一定疗效的针灸疗法。因为针灸在治疗过程中为侵入性,容易造成感染,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病人每天到医院进行治疗,导致病人的依从性较低,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TENS疗法应运而生,目前主要用于缓解急慢性疼痛[16]。研究表明TENS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疗效[8]。一般而言,针刺治疗胃肠道疾病主要选择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凡是胃气不足者均可以刺激该经络[17],因此,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等,其中足三里和内关又是最常用的两个穴位。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运动具有调节作用,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压力,加速胃排空[18]。Zou等[19]的研究表明刺激内关可以明显抑制一过性食管下段括约肌松 弛 (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TLESR)的频率,使TLESR减少约40%。
研究表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使用TENS进行刺激时显著改善了病人消化不良症状,其中对腹胀症状的改善尤为显著[8]。周国赢等[20]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随机分为TENS组与药物组,TENS组给予足三里、梁门等穴位的刺激,结果显示在减轻反酸、嗳气等症状方面TENS治疗比药物治疗效果更显著。另外,Rodríguez等[21]发现胃胀的病人在经过 TENS治疗后,可以显著抑制TLESR频率,从而改善胃胀症状,因此,他们认为TENS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治疗作用,可减少TLESR和反流的频率。本研究也显示,在经过4周的TENS治疗后,病人症状积分明显降低,提示刺激内关及足三里可以减轻胃食管反流病病人胃灼热、反流等症状,与有关报道相一致。
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由于频繁地出现胃灼热、反流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学习、日常工作及睡眠,从而导致病人生活质量下降[22]。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已明确指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要治愈食管炎,缓解症状,还需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3]。本研究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都明显改善,其中总体健康、精力、精神健康3个维度显示出更好的优势,说明TENS具有更好的疗效。
在长期的研究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胃食管反流病是身心疾病,病人可能存在多种心理异常。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病人更易具有焦虑、抑郁、强迫、悲观等情绪[23]。有研究显示有43%的胃食管反流病病人伴有焦虑状态,23%的胃食管反流病病人伴有抑郁状态[24]。本研究也显示有一部分病人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正常值。在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中,针灸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研究显示电针可以有效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25]。本研究也显示,经过TENS治疗后,在症状好转的同时,病人的焦虑、抑郁评分都显著下降,提示TENS疗法在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症状的同时,也可以改善心理状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胃食管反流病是病人身心均受到影响的一种慢性病,TENS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使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均明显改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是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治疗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观察TENS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远期疗效。
[1] Katz PO,Gerson LB,Vela MF.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Am J Gastroenterol,2013,108(3):308-328.
[2] Nagahara A,Hojo M,Asaoka D,et al.Clinical feature of a symptomatic reflux esophagiti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3:53-57.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49-661.
[4] Zhuang Y,Xing JJ,Li J,et al.History of acupuncture research[J].Int Rev Neurobiol,2013,111:1-23.
[5] 叶春山.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理疗杂志,1991,14(3):111-114.
[6] 迟旭,鞠琰莉.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4):205-206.
[7] Chesteron LS,Van der Windt DA,Sim J,et al.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tennis elbow:A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The TATE(ISRC TN 87141084)[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09,10:156.
[8] Liu S,Peng S,Hou X,et al.Transcutaneous electroacupuncture improves dyspeptic symptoms and increases high frequenc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08,11:1204-1211.
[9] 彭随风.经皮电神经刺激针灸穴位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及增强迷走神经活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9.
[10]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1):651-654.
[11] 李鲁,王红妹,沈毅,等.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1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94-197;235-238.
[13] Lee SW,Lien HC,Chang CS,et al.Impact of body mass index and gender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36):5090-5095.
[14] Myrvold HE,Lundell L,Miettinen P,et al.The cost of long term therapy for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randomised trial comparing omeprazole and open antireflux surgery[J].Gut,2001,49(4):488-494.
[15] Bruley des Varannes S,Lofman HG,Karisson M,et al.Cost and burde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mong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symptoms despite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France[J].BMC Gastroenterol,2013,13:39.
[16] Reeve J,Menon D,Corabian P.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NS):A technology assessment[J].Int Technol Assess Health Care,1996,12:299-324.
[17] 梁维松,吴绪平.电针治疗常见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29.
[18] Shuai X,Xie P,Liu J,et al.Different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esophageal motility and serum hormones in cats with esophagitis[J].Dis Esophagus,2008,21:170-175.
[19] Zou D,Chen WH,Iwakiri K,et al.Inhibition of 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s by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5,289:197-201.
[20] 周国赢,周国胜,靳建宏.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436-440.
[21] Rodríguez L,Rodriguez P,Gómez B,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Endoscopy,2013,45:595-604.
[22] Tack J,Becher A,Mulligan C,et al.Systematic review:The burden of disruptive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2,35(11):1257-1266.
[23] 王琨,夏志伟.生活方式和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D):15-16.
[24] Lapina NS,Borovkov NN.Anxious depressive condition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Klin Med,2007,86(2):59-62.
[25] Pilkington K.Anxiety,depression and acupuncture: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research[J].Auton Neurosci,2010,157(1-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