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李孜孜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SW)是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和稳定的人格倾向,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作为认知和评价的客体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对主体自我(I)的正向效应[1,2]。自我价值感水平反映个体对自我的悦纳程度,是多维度的心理结构。根据抽象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1]。目前对护生自我价值感现状研究较少,因此,研究本专科护生自我价值感现状,为高校护生教育提供参考。
1.1 调查对象 选取成都市某学校全体护生,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443名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男护生14名(3.2%),女护生429名(96.8%);平均20岁,本科272名(61.4%),专科171名(38.6%);大学一年级172名(38.8%),二年级175名(39.5%),三年级96人(21.7%)。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问卷分为3部分:①被调查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年级、户籍等。②青年自我价值感量表,由黄希庭和杨雄于1998年编制,信效度较好,Cronbach’sα系数为0.83,分半信度为0.97,重测信度为0.89[1]。量表包含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3个分量表,本研究只采用总体自我价值感分量表和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包括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GS)和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GI)。总体自我价值感有6个条目,每个条目有5个选项: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每个选项依次计1分~5分,研究对象根据个体选项,总分越高,总体自我价值感越高。
1.2.2 调查方法 对被调查者做必要解释后,统一指导语,由被调查者独自完成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3份,有效回收率为98.4%。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方差分析方法。
2.1 护生自我价值感与常模比较 443名护生自我价值感不同维度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3](P<0.01)。详见表1。
表1 护生自我价值感与全国常模比较(±s) 分
表1 护生自我价值感与全国常模比较(±s) 分
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本组护生组别 人数 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443 23.34±3.58 17.46±3.36 18.52±3.33全国常模 34715 18.3 13.5 15.8 t值 16.40 16.19 10.84 P<0.01 <0.01 <0.01
2.2 不同年级护生自我价值感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护生自我价值感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护生一般自我价值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护生总体自我价值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大学一年级与二年级、三年级护生总体自我价值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二年级与三年级护生总体自我价值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表2 不同年级护生自我价值感方差分析结果
表3 不同年级护生总体自我价值感主效应分析
2.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护生自我价值感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护生自我价值感方差分析显示,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差异显著,见表4。
表4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护生自我价值感方差分析结果
2.4 农村户籍和城市护生自我价值感差异分析 农村与城市护生的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护生自我价值感方差分析结果
3.1 护生自我价值感整体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专科不同年级护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较高,443名护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这与孙红梅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学是个体自我价值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期,是自我价值感的体现期和扩张期,也是培养他们正确、积极价值观的关键期[5]。护生充分的自我价值认可,可能预示着护生对专业的认可、学习价值的认可和较高自我悦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护理教育者应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护生成长和现有的护理教育。
3.2 不同年级护生自我价值感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护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远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这可能与课程设置有关,大学一年级接触的都是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专业课,通俗易懂;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会接触较多的护理专业课程和操作课程,课程压力大。这也可能与护生心理压力有关,大学一年级护生刚进入大学,新鲜和好奇感占主导;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护生开始思考专业实习、就业前景、护患矛盾和护患沟通等问题,心理压力剧增,自我思考性增强,对即将到来的选择更加谨慎和客观,自我评价更加客观甚至悲观。
3.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护生自我价值感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护生的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独生子女家庭护生远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护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的原生家庭,可能给予子女较多的关怀与爱。因此,与人交往过程中,他们更可能关注自我需求,而非迎合他人需求,社会交往中更易保持自我和获得快乐。
3.4 农村与城市护生自我价值感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与城市护生的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城市护生远高于农村护生。首先,与城市护生相比,农村护生面对较多的陌生事物和环境,适应的过程会影响人际交往中自我价值的评价;其次,农村护生与城市护生在沟通交往过程中,经济上的差距感使其人际自我价值评价偏低;最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城市护生更关注自我需求,农村护生更关注他人需求,农村护生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满足他人而放弃自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自我价值感觉偏低。
护生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水平,预示着护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大学护理教育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年级护生心理动态,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其度过困惑和自我怀疑期;同时,多关注农村护生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出生的护生,通过开展心理支持活动,提升人际交往中自我的关注度,以提升社会维度的自我价值感水平。
[1] 黄希庭,杨雄.青年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9,21(4):289-292.
[2] 杨建华.聘用制护士与正式护士自我价值比较[J].护理研究,2014,28(9C):3359-3360.
[3] 黄希庭,凤四海,王卫红.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J].心理科学,2003,26(2):194-198.
[4] 孙红梅,姚本先.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感调查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1(2):39-42.
[6] 李恒庆,吕雅丽.“90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