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敏
(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310)
2011年,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使用,微信以其快捷、互动、定位查找等优势获得人们的青睐,至2013年1月15日,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3亿。国内外学者们对即时通讯软件与微信这一领域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2011年赵桐羽[1]从学历角度调查微信用户,发现微信用户呈现出高学历的特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微信用户占整体用户比例50%以上。研究大学生对微信的认同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特别通过探究影响医学生微信使用态度的因素可以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抽样法从某医药类高校医学专业五个年级共抽取大学生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6%。其中男生占总人数40.3%,女生占总人数的59.7%,男女比例较符合学校男女生分布情况。各年级的人数分配情况较均匀,都占总人数的20%左右,家庭月人均收入中,≤2000元占比18.5%,2001~5000元占比 24.6%,5001~10000元占比18.5%,10001~2万元占比17.3%,20001 ~5 万占比12.1%,>5万占比8.9%。受调查的学生人群普遍集中在家庭收入2000-5000元/月.人的小康水平。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①基本情况;②微信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年限等;③微信使用的认知,该部分设置了6个微信认知维度,分别是:社交性、安全性、娱乐性、时尚性、知识获取性、软件易用性等,每个维度设计1-4个问题,采用likert5点计分测量被试,从5到1分别表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学生现场填写问卷后现场收回。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医学生能理性选择微信使用时间,但泛娱乐化意识趋势明显
在被调查的医学生者中75%已经在使用微信,且有75%的人使用时间为1-2年。44.1%的学生表示偶尔想起微信采用,41.3%的学生表示微信处于后台状态,随时接受信息。被调查的大学生微信好友数较少,普遍在50人以下。学生使用微信最多是用于文字短信(72.7%)和语音短信(72.3%),其次是朋友圈关注(68.1%)、多人群聊(51.2%)和玩游戏(50.2%)。
(2)医学生对微信使用的安全性认识不够
在微信用户认知维度得分情况中可见,大学生对微信的安全性认识最低,总体均值低于3分,提示使用者对微信的安全性倾向于不确定态度。在不同等级微信用户认知的差异比较中,微信安全性的认知与使用微信的年限和频率无关(P>0.05)。大学生对微信使用的认知情况中,按认同度得分高低排列并对调查者使用微信有正向影响的维度分别如下:易用性(3.80分)>社交性(3.73分)>知识获取(3.54分)>时尚性(3.40分)>娱乐性(3.35分)。
(3)微信使用与否对医学生的社交认识无影响
研究根据是否使用微信的情况对医学生进行分组,将两组学生的微信认知得分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因为数据得分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结果发现,微信用户与非微信用户在微信的安全性、时尚性、知识获取性、娱乐性五个维度的秩和检验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使用微信的医学生普遍在各种维度中的认同度高于非微信用户,态度更积极,促使用户对微信的使用。在社交性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微信用户与非微信用户认知比较(±S)
表1 微信用户与非微信用户认知比较(±S)
微信用户 安全性 时尚性 知识获取 社交性 娱乐性是 2.90 ±0.80 3.33 ±0.92 3.54 ±0.67 3.73 ±0.75 3.35 ±0.66否 2.40 ±0.71 2.42 ±0.76 3.15 ±0.62 3.47 ±0.88 2.79 ±0.55 Z-4.365-6.421-4.419-1.749-5.745 P 0.000 0.000 0.000 0.080 0.000
本次被调查学生中75%的医学生正在使用微信,这和2012年陈攀[2]的调查结果相仿:使用微信的个体以18~24岁为主,使用率为79.12%。调查者对微信的认知中,易用性这一维度的得分最高(平均得分=3.80分),具有高认同感,这与周庆山等[3]在2013年的研究结果相同,也显示随着微博用户参与水平的提升,微博的易用性以及有用性受到的认可程度逐步得到提升。微信易用性的维度认同度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首要原因是该软件的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而并非如日常大家所讨论的“从众”、“赶时髦”,或者是“为了更好形成人际交往”的情况,这也是大学生使用微信而少用米聊、易信等类似交流软件的原因之一。这与2001年 L,Leung等[4]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对“大学生使用ICQ聊天的动机研究”课题结果认为:娱乐、时尚、社交是促使大学生对ICQ使用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结合尼曼(Neymanm)内外向人格问卷对被调查的医学生进行性格和微信使用认知的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的使用者对微信的“时尚性”、“知识获取性”、“社交性”和“娱乐性”等认知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2011年宋宝香[5]的研究一致,她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人格特征中,高外向性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受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性等影响显著,这可能与外向性用户比内向性用户思想更活跃、敢于表现和尝试有关。外向的个体对微信所有功能的认知度都比内向个体的强。但性格情况对微信的“安全性”和“易用性”维度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时尚型、知识获取性、社交性和娱乐性的感知需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和与人交流中获得体验。而微信的安全性则需要依靠教育的展示和宣传的普及来完成;微信的易用性是个体使用的直接经验。
当前微信平台上的公众号、服务号基本都是提供给人们便于进行日常生活咨询、查询和服务的,也包括了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的信息推送,这些信息都不同于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严肃性。微信平台上真正属于知识普及和专业知识学习的信息不多。因为大学生使用微信更多因为它的“易用性”,没有将其当做“容纳知识的工具”,同时学生们对知识的汲取概念普遍停留在课堂学习、图书馆查阅和网络了解等方式上,使用微信进行知识获取的意识缺乏。作为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目前来说更加没有使用微信的机会。在被调查的医学生中,大家普遍认为微信是一种通讯工作,因此用于聊天、发信息的认同度最高。这是因为教育在微信平台上缺位了,导致学生无法意识到这种即时通讯工具的“知识获取性”。
宣传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宣传活动中人们的心理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最早是乌.拜德尔于1931年提出来,至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肖.阿.纳奇拉什维里在美国心理学界许多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中的许多规律结合起来,运用定式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宣传活动的心理内容和心理规律的一种理论体系。该理论强调宣传过程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律及主客观因素对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微信推送信息的方式也是一种宣传。宣传工作做对了,才能使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而且有意识地摒弃糟粕,增强学生对微信安全性的认知,真正使微信成为个人成长的有效工具。
本次研究显示了高校医学生在微信安全性认知度上的不足。被调查的学生对微信的安全隐患认识不到位,不仅与对微信的权威性和信赖度有关,更与大学生网络使用安全意识的教育不到位有关。作为社交工具,微信具备了定位功能,其中“摇一摇”的功能容易降低使用者对微信另一端用户的警惕性,产生出与认识时间、了解程度不符的熟悉感,甚至是亲密感,成就了社会一些不法分子进行犯罪活动的机会[6]。大学生主要时间都在校园里,未完全融入社会,普遍以为外部世界如校园生活一样安全温馨,未充分意识到微信存在的安全隐患。作为高校教育者,利用宣传心理学原理推送正面、教育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安全意识,提升对网络软件安全性的认知度。
微信作为一种新鲜的即时通讯工具,其中的公众号尚未有健全的专业学习平台。利用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关键时间,开发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公众号,通过生动有趣的专业信息推送,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将重要的、支持的观点和立场阐述出来,加强大学生的思维定势,以先入为主的方法将正确的、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发挥“首位律”作用。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在微信社交上的认知态度最积极,R,Junco[7]等在即时通讯应用于学术一文分析也认为:即时通讯在高水平下使用能够帮助处理多任务,完成报告作业,说明教育者应将微信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教育中。例如,申请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学校和学科信息的推送方,将相关的教育思想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接受,同时可为学生提供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教师也可以发布各种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等等。微信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社交的要求,方便与扩大了社交。然而,学生现实交往能力不强,他们过度依赖微信会造成自身深陷于微信所营造的虚拟社会互动中,形成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成为“容器人”[8]。高校教育者将微信应用于与学生社交的同时,也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学生对微信的过度依赖。
“新奇律”是宣传心理学的一个观点。遵循“新奇律”对使用微信的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关键是运用新颖新奇的方式推送信息并阐明观点,围绕社会主流文化和大学生教育内容,不断充实新鲜的论述和事例,让大学生们耳目一新,变灌输式教育为积极主动地接受。只有大学生们实现了自我思辨力的培养,才能应对当今复杂的社会价值现状。微信用户的爆炸性增长更加为这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加码。在社会已经形成一股微信潮流的时候,大学生对微信的“时尚性”持极高的积极认知态度,背后揭示的是大学生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模仿、自我显示、自我防御和从众[9]的心理。因此,改变思想引导的方式,利用微信的特点推送有力信息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辨别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事物面前明智选择,避免盲目从众的关键。
[1] 赵桐羽.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产物的传播学探析—以腾讯微信为例[J].东南传播,2011(7):7 -11.
[2] 陈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用户采纳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 周庆山,俞治朕.我国大学生微博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3(2):39 -52.
[4] L,Leung .College student motives for chatting on ICQ[J].New Media Society,2001,3(4):483 -500.
[5] 宋宝香,等.人格对即时通讯服务持续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25(1):95 -101.
[6] 张敏.大学生使用微信“摇一摇”现状及意义分析[J].电子测试,2013(13):123-124.
[7] R.Junco ,S.R.Cotton.Perceived academic effects of instant messaging us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6(2):370 -378.
[8]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2(2):39-40.
[9] 张聪聪.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1):64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