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如
(哈尔滨体育学院 休闲与社会体育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人文素质教育下我国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王学如
(哈尔滨体育学院 休闲与社会体育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摘 要: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存在跟不上《纲要》要求和精神,未能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重教轻育,甚至边缘化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冬季体育课程设计和冬季体育课程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开创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始终贯穿到冬季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之中。高校冬季体育课要彰显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构建生命化教育平台,重视培育大学生必备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等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结合我国北方高校冬季体育基本现状,在分析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设计三原则与拓宽冬季体育教学方法四个维度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冬季体育;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Winter Sport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高校大学生对冬季体育教育有自己的选择与诉求,作为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北方高校应落实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上体现出人文素质理念。但一些高校在课程设计原则、教学方法创新、考试与评价标准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其需求,不仅影响冬季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卡诺奇(Carnochan)认为[1],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 “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冬季体育课不仅被视为提高耐寒力、增强免疫力的手段,还能对大学生心智健全、人格培育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体育课程设计体现着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与个性结构[2]。因此,有必要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视角审视高校冬季体育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1 冰雪课多局限于技术层面,学生兴趣不高
开设冬季体育课程,寒冷气候的适应,及时调整身心节奏、生活习惯,顺应新环境,同时有助于其情绪表达、压力释放等,对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纲要》曾明确指出: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在对黑龙江省5所高校1 0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56%的学生不喜爱冬季的室外体育课,其原因除了 “怕冷”外,更主要的原因是 “对滑冰课不感兴趣”[3]。一些高校在不多的冰雪课上,教学内容单调、贫乏,不能满足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高校冬季冰雪课在很大程度上仍被理解 “教”技术,而缺少通过在户外参加冰上或雪上运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4]。北方冬季体育课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不仅局限于滑冰与滑雪课程,凡是走出户外,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如跳绳、踢毽子、堆雪人等,都可以纳入冬季体育课程。如果 “教”和 “育”割裂开来,重教轻育,就谈不上学生健全品格和健康思想的培养。可见,从冬季体育课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表明,忽略人文培育而重于专项技能还较为普遍。
1.2 应试教育下体育课被忽视,不利于疏导与缓解学生心理障碍
冬季冰雪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耐寒和应变能力,促进人的自信心、勇敢与顽强、坚毅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而且还对就业竞争压力下带来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有很大缓解作用,但这方面往往被忽视。真正的多元化的冰雪运动项目并没有在冬季为高校学生敞开,大多数学校只开展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少数高校开设了冰球课,致使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类型的冰雪运动项目[5]。有学者调查表明[6],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部分学生只关注本专业的成绩和分数,忽视对身心素质的锻炼,体育健身意识薄弱;另一部分学生虽有浓厚兴趣,但无专业技能培训,在活动中经常遭受挫折,也对之失去兴趣。更多大学生认为,毕业后进入社会竞争靠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而非体育知识与技能。最近,国内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就是问大学生:什么因素能决定你能找到好的工作?选择 “有能力”、 “有创新精神”、 “敢开拓”等因素不超过18 %[7]。可以看出,应试教育下冬季体育课不受到重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未能把冬季体育课上升到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
1.3 冬季体育课未能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八、九十年代后,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户外活动的场地变小,时间变少,形成现今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滑冰的现象,很少学校浇冰场,大多数学校冬季体育课的内容是雪地慢跑,丰富的冰雪活动内容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8]。从所开设的课程上看,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更多的是要学生会 “竞争”,并要求学生在就业以及考试中胜出,其课程设计体现出短期的功力色彩[9]。一些高校的“奖学金”、 “优秀毕业生”等也不与体育挂钩,只注重考核所学专业,无关乎体育对其心理与人品的培育价值。
冬季户外冰雪等课程的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严寒的环境与冰刀雪板的 “不自由”是该项运动的装备上的显著特点,只有自己主动去适应;在冰天雪地的背景下对其生理、心理与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学生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于自己的需要的 “潜意识”,例如拜托求教、现场指导、冰具调整等,也就是在这一平台上达到社会适应的有效 “预演”。但多数高校也没有将其升华到人文教育的层面。
社会发展表明,大学生仅掌握专业知识或技能是不够的,如果缺乏少人文等素质,不仅严重制约整个高等教育质量,对其个人发展也极为不利。这也不符合钱学森所主张的 “全人格教育”[10],即把人格健全、学会做人放到首位的教育思想。
2.1 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观念落后,缺少必要考核体系
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发展,上好冬季体育课,特别是参加冰雪运动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大学生冬季户外健身,不仅提高耐寒能力,进而促进免疫力的提升, “一季管三季”即冬季健身对春夏秋的身体健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寒冷的环境中,能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例如竞争、冲撞、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成功、失败、规范、处罚等,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构建户外冰雪等体育课考核体系是检验高校冬季体育开展状况的重要尺度。
每一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因时代不同而有相应变化,高校冬季冰雪等体育课程设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要建立必要的考核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适应能力与身心素质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2.2 高校因冰雪运动课程的危险性担心引起纠纷
冬季户外冰雪体育课在寒冷气候条件下进行,虽说有较大的刺激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近年来,从北方一些省份来看,多数家长担心冰雪运动摔伤;一些高校也恐惧因受伤怕担责任而不开设。冰雪等户外体育课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因其存在危险性就必然摔伤。大自然中的危险与安全,是操纵在个人是否足够警觉。一般来说,学生对环境的警觉性越高,就越趋安全。冰雪运动的危险环境才更能淬炼自保能力提高。例如,当学生上冰时,其危险感油然而生,自然知道要把身体重心放低,与其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只要体会到危险,懂得怎么面对、如何防范或进行补救才是更重要的。
2.3 高校冬季体育社团未能弥补冰雪运动等课程内容的不足
大学生体育社团多数情况下仍局限于单纯健身与赛事的狭窄范畴内。大学生体育社团所特有的自愿性、自主性等赋予他们自我意愿表达与自我权利维护的参与渠道显得不够或不畅通,导致学生们有效参与率低。这种 “单打一”社团组织必然失去大学生从内心去体验、感悟等的良机[11]。北方高校冬季体育社团不仅很薄弱,存在着在构建培养冬季冰雪体育人才目标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发展方向等问题仍然十分模糊,在弥补硬件场馆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还未发挥出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冬季体育课程设计和冬季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开创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始终贯穿到冬季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之中。
3.1 冬季体育课程设计原则
3.1.1 着重提高肌体的御寒能力与免疫力进行设计
2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下滑,至今未见止跌回升[12]。冬季体育健身是改变大学生体质的难得季节,即有助于增加肌体免疫力、并预防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更有趣味性、刺激性与挑战性。因此,课程设计要体现出 “冬练”的这种益处。
从 “大一”学年起,高校冬季体育课要到户外去。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与特长,以满足他们对冰雪项目的需求。为此,各高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设滑冰、堆雪人及打雪仗等课程。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才能体现出人文意识和精神的塑造。为了取得良好效果,考虑采用 “小班”上课,以便教师兼顾每个学生。
3.1.2 以培育冬季运动的兴趣与爱好进行设计
冬季课程设计不能只体现修满学分,更要突出教师与学生都有愉快感,避免单调、枯燥与乏味。这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的质量,就是主体(双方)也不会感到很累,同时可以更好地将其运动的兴趣和爱好结合起来。
高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参与户外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并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到校外选修,并计入学分,体现快乐教育宗旨。只有形成办学特色,才能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
3.1.3 给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体现出冬季运动特点
现代心理学发现,人类思维的一种偏差就是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说法。教师要克服如此误区,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在设计中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亲身经历冰天雪地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感悟,认识大自然本质和规律。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在体验中获得 “我行!”的自信心。
因此,学校要给体育教师很大自主权,只要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纲要规范,可灵活选择户外不同项目课程,自行决定怎么教学生,包括全权主导教学进度,学校不对教师进行评级,避免恶意竞争和向学生施压的僵化管理。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体能检测、运动处方以及运动咨询等。
3.2 创新教学方法
3.2.1 “组合式”教学法
从改变以往那些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由灌输变为互动,由单一变为多样,由封闭变为开放教学,把知识与趣味相结合、健身与娱乐相结合,运用 “崇拜效动法”、 “组织互动法”等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理念[13]。激发大学生参与冬季户外体育的积极性,探索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进行不同项目的组合。如把踢毽子、跳绳等跳跃运动项目组合搭配冰雪教学,既可提高心肺系统功能,又可以促进肌体下肢血液循环、增加骨骼营养,使五脏产生强烈有节律的震动和按摩,加强肠胃蠕动与消化。
休闲娱乐项目组合。组织打雪仗、堆雪人,雪地捉迷藏等,既有趣味性,又有娱乐性。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学冰雕、雪雕等,不仅可以学习雕塑技术,也可以培养审美意识。
3.2.2 “无声”教学法
大学生善于模仿,体育教师的行为成为楷模,在户外体育课中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如滑冰、滑雪课的关键技术动作示范,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达到 “不教而教”效果。
速滑课,教师侧重以蹲、屈姿势,并通过两腿轮流蹬冰、收腿、下刀、滑进,即与全身协调配合而形成的周期动作获得滑行速度,除了通过讲解、示范等教法,更多用 “无声”法触动学生心灵,在大脑中形成神经协调 “印痕”,以开发潜能;要虚心认真听取学生在动作学习中的坦诉,因势利导,从而使其树立信心,有利于尽快掌握动作技术;初学时出现错误、过失在所难免,教师要持宽厚态度、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留有改正与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这种 “无声教育”所形成的内在驱动力是巨大的,它不是用学分所能衡量的。
3.2.3 体验与感悟教学法
速滑与花样滑冰课,可以使大学生在对比中,不仅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还可以真正地体会到不同环境下运动姿势、技术环节等的区别,以利于掌握关键运动技术。
教师以生动比喻方式、心理暗示及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体会到动作技术的 “分化”、 “泛化”的过程,有时,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道,最后升华的 “自动化”水平,这往往是获得运动技术的策略。
通过学习越野滑雪,教师引导学生获得对大自然的真切感悟,使之较深体会 “天人合一”境界,有助于在认识自然过程中认识自己,这比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有效果。体验失败(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可见,冬季户外体育课上升到感悟等层面才能体现出课程特有的人文内涵,使之如将来在做某一件事时通过由此感悟迸发出一种 “灵感”来,从而提供精神上的滋养。
3.2.4 “体育社团”教学法
学校制定灵活与宽松的学分取得制度,大力支持体育社团利用节假日期间,到冰场、雪场等地,即可以解决校内场地缺乏的困难,又可以为其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滑冰、滑雪、冰球、冰壶、冬泳、雪地足球、冬季郊游等课程[14],学校要将其纳入学分。此外,学校结合实际,利用 “冬至”、 “圣诞”以及 “元旦”等假日,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冰雪摄影比赛以及冰雪游戏等[15],一改学校体育课囿于校内的单调、枯燥教学法,激发大学生参与冬季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各高校要树立人文素质教育下 “育人为本”理念,设计出有效的课程内容和实现途径,高校冬季体育课要彰显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构建生命化教育平台,重视培育大学生必备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等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并通过横向联合借用场地(馆)等教学资源,探讨具体教学环节、方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并贯穿于冬季体育课程的始终,才能体现出创新课程理念和完善教学模式。大学生因为有冬季户外冰雪体育课程的经历,或许在将来的生活或工作中发现创新的灵感,而成为他们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线索。
参考文献:
[1]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EB/OL]. (2011–08–01)[ 2011–09–0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44a31cf0100xiki.html.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4.
[3] 袁红.北方普通高校冰雪运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冰雪运动 2006(3):96–97.
[4] 关晨涛,杨朝升,万海英.传统冰雪运动课程在北方高校体育课中的开展[J].冰雪运动,2011,33(2):73–75.
[5] 阎莉沙,孙宏伟.论冰雪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冰雪运动,2011,29(3):54–56.
[6] 昝旺.对影响辽宁省独立院校开展休闲体育的因素分析传统[J].新课程学习,2012(4):6–7.
[7] 风清扬.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就业难?[EB/OL]. (2013–05–22)[2013–09–05].http://club.bdnet.net/disp bbs. asp?bofrid=l&id=9225345.
[8] 薛红.黑龙江省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探析[J].冰雪运动,2002(4):82–83.
[9]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21.
[10] 刘小兵.钱学森思维科学对教改有重要启示[N].光明日报,2011–12–14(01).
[11]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29.
[12] 杨文轩.关于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1,18(5):1–3.
[13] 郭时萍.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创新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冰雪运动,2006(1):76–77.
[14] 董少伟,于雷.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展冰雪运动课程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4(5):69–71.
[15] 刘滨.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J].冰雪运动,2011,33(3):80–83.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15)02–0062–04
收稿日期:2015–02–05;修回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王学如(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
WANG Xue-ru
(Leisure and Social Sports Department of Harbin Sport University,Harbin 150008, China)
Abstract:IWinter sports curriculu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ist falling behind the requirement and spirit of “Outline”, unable to combine with humanistic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education but looking down on physical education, even marginaliz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winter sports after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need to have a pioneering spirit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throughout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winter sports. Winter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ighlight the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construct the life education platform,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 essential beliefs and the courage of overcoming the difficulties of students and other education process of humanistic quality. Bas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winter sports in north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hat three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four dimensions of brodening teaching methods of winter sport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restricted factors.
Key words:winter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