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5-12-05 12:17罗婉红王庆庆
体育教育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罗婉红,王庆庆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罗婉红,王庆庆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经验,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优化;学制年限设置合理化;完善“双导师”制度;校企联合办学;严格考核制度等。

关键词: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6-0067-02

Cultivation Model of Full-time Sports Master

LUO Wanhong, WANG Qinqin

(Sports Science Dept., Jishou Univ., Jishou 41600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cultivation model and problems of full-time sports master.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master cultivation models, the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goal, curricular arrangement, semester design, double tutor system,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companies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sports master; graduate degree; cultivation model

1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5年下发的学位〔2005〕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由于起步比较晚,培养模式、管理体制等不够完善,受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很多院校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模式就是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能力。一些地方院校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对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培养中学生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严重脱节,不能胜任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此矛盾日益突出。

1.2生源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72万,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为68万,专业学位报考人数比2013年增长了9万。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虽然在逐年增长,但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由于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较低,直接影响到报考人数的数量。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来源有一部分是“校内调剂”和“校外调剂”。“校内调剂”是有一些考生没有达到报考院校科学学位的复试分数线,优先调剂到本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调剂”就是没有达到报考院校的复试分数线而调剂到其他院校。一些地方院校很多生源都是调剂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复试就成了走形式,院校在复试过程中对考生的要求会比较低。

1.3课程设置不科学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吉首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学位必修课为19学分,其中政治4学分,英语4学分,政治与英语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所占比重过大。选修课一共12学分,吉首大学体育专业硕士实施“3+3”培养模式,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竞赛组织与管理这三个专业中按所学专业选三门为必修课,再从其他两门专业中选择三门课程。选修课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范围小。很多院校也没有技术课程。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在体育教学当中,如果老师的运动技能太差,怎么去指导学生。培养未来的社会实践工作者,不仅要让他们拥有专业技能,还要让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一些地方综合型大学,由于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起步晚,规模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几乎相同。

1.4导师指导制度不完善

研究生教育实施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负有重要的责任。研究生导师一般有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以及工作指导,校外兼职导师一般很多都是学院领导、企业领导、政府官员,他们由于工作比较繁重,对学生的指导少之又少。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日常学习以及论文的指导,但是由于校内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多,不可能很好地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有一些导师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时,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这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指导制度有待改善。

1.5质量评价不够合理

质量评价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对其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评价。有些院校要求研究生毕业之前必须要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的身份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否则推迟毕业。这样的硬性要求对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来说是理所当然,但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就不一定合适。因为很多院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为两年,第一年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第二年为实践课,由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多,时间比较短,因此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不是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用做科研,而是说不应该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作为硬性指标,要鼓励学生重视科研,同时更要重视实践能力。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很多人选择的论文题目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很多院校并没有设置一些专门的考核标准,质量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2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2.1优化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复合型的体育专门人才,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高校中体育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导向。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国家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体育课程设置中要突出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一些专业技能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体育之外的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吉首大学体育研究生培养宗旨是“做体育文化人”,不能只局限在体育学科的层面用体育视角看体育,而应该“跳出体育”层面看体育。

2.2合理设置学制年限

在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大部分都是两年,极少院校培养时间为三年。两年制的培养年限时间相对比较短,不仅学生在校期间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实践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得到提升。美国、英国等国家非常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且学习年限比学术型研究生长,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应用型人才,毕业就能直接为企业或者单位创造财富;而学术型研究生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对于企业或者单位来说更青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设置,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年限设置更加合理化。

2.3不断完善“双导师”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中流砥柱,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校内导师要不断的学习,经常参加相关领域的交流活动,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培养方式;校外导师要恪尽职守,对于所带研究生要尽职尽责,不能只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政府合作,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或者政府部门优秀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他们是社会一线工作者,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工作方向。

2.4重视实践环节,校企联合办学

2.5严格考评制度

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评制度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应该制定一套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有效评价的科学考评制度,从而提高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着重于科研能力,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着重于实践能力,对于两者的考核不能一样的标准,要制定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制度。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不仅要对每门任课老师布置的调研报告、科研设计等作业完成满意度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起步晚,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在不断地探索中总结出很多经验。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首先应该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学制年限设置要合理化,“双导师”制度要不断完善,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理念,制定中期考核以及学位论文考核标准,提高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只是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层面上提出一些浅薄的认识,希望有关专家与学者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机制,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健康发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并驾齐驱,为国家培养科研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2005.

[2] 高玉英.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72-74.

[3] 吴苏芳.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收稿日期:(2015-10-06)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