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摘要】汉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洋溢着人们对生命存在最佳状态的执著追寻。什么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它要求生命踏出自我的孤岛,与世界进行联系、沟通、交流,这就是所谓的表达,从口头到书面,从流传到记录,人类不仅能进行横向的与同一时间、同一时空的人的交流,还可进行纵向的与历史时间、历史时空的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沟通,这些都赖于文字。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汉字;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高中生来说,白话文运动之后改良的现代文字没有理解上的难度,但是对古代文学中所涉及的与现代文字读音、意义等相异的古文字却没有决胜的信心去识记、领悟,直到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依次翻译。这妨碍学生对古文学基础知识的积累,使学生无法攻破古文学阅读,不能实现纵向的与历史时间、历史时空作者的交流活动,获得关于彼时间段、彼时空的认识。所以,教师不仅仅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应付高考语文试卷中古汉语、古文学的部分,还要考虑对文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真正让学生从对汉字的识记、内涵领悟入门,实现对古代文学的有效阅读。
一、考究汉字的美学魅力,为汉字学习激趣
汉字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散发着美学的魅力,包含艺术的张力。若不是书画大家或爱好者,没有人去考究汉字本身的艺术性价值,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项阅读,为横通中外,纵贯古今的工具。以它作为媒介,摘取文学大家的人生哲学、人类普遍却具有深刻意义的情感、璀璨生辉走在人类前沿的思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汉字的失落已成必然。中国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也已是光景黯淡。不仅如此,一味地将汉字作为一种工具对待,会失去对汉字敏锐的感受力,使学生降低对古文学作品的期待,这更不利于汉字工具性作用的发挥,反而让汉字成为一道阻隔现代视角与古老文化接轨的关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视角打开古汉字之门,让具有艺术张力的汉字感染学生,激发其兴趣,使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满怀期待。在这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文字以一幅幅图画展现出来,使学生获得古汉字文化的审美体验。
《劝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劝诫性哲理文章,其中所涉及的句子都可单独拿出来当作名言警句及学生时代的座右铭。在没进行文章阅读时,我们通过题目会知晓文章所言方向。学要劝,怎样劝?“劝”字的原始字形已经暗示给我们。古汉字中,“劝”由四部分组成,左边是上中下结构,草字头覆盖在两个口之上,两个口之下是隽字去掉乃。右边是力字。将这些部分的意义连起来,这一汉字给我们的视觉效果是:“有鸟藏身草丛之下,用悠扬的歌声为农民送去播种的消息”。“劝”字充满着会意的色彩;“学”也具有艺术的魅力。在甲骨文中,上面的形体暗示我们的意义是一只手在教另一只手织网,下面则是婴儿的形态,上下连起来,给我们的视觉效果是:“织网这一工艺很复杂,需要从婴儿阶段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才能掌握”。这两个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很容易把握,但其中却蕴含着很多美学艺术的意义,这从每一文字的演变形体,我们就能看出。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可从这些入手,将文字的演变形体用多媒体显现出来,并配上形体结构的美学意义,更使学生大饱眼福,兴趣十足地进行古文学阅读。
二、结合文本总结汉字文化,增强古文学阅读基础
将独立的文字放置文本内容中,文字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简而言之,作者赋予文本灵魂,文本赋予文字生命。文字的生命因文本灵魂的截然不同而散发不同的气息,有些文字可能在这一语境中表达这个意思,在另一语境中又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无论感情基调还是意义都大相径庭或截然相反。但由于学生的古文学阅读量有限,可能会常用惯性思维,因一叶而障目。具体来说,就是割裂文本内容、具体语境、实际句法,用古文字的常用之意去生搬硬套,进行无章法的翻译,有时会误打误撞,找到正确的理解方式;有时会驴唇不对马嘴,出现理解上的偏颇。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对古文学进行阅读,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汉字文化、意义总结,增强古汉字的储备量,为古代文学阅读奠定基础。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句出自《陈情表》,其中“逋慢”在教材注释中被解释为逃避、怠慢。将“逋慢”单列出来,学生可能因“慢”取意,但心仍有顾虑,这就延误了判断时间。为了让学生快速地捕捉到句意,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阅读,总结汉字文化。与“逋慢”相对的是“切峻”,切峻有急切、严峻之意,又联系上文,逋慢自然是迟缓、怠慢之意。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把握字义,教师还可多列举一些如《魏书·太宗纪》中的“刺史守宰,率多逋慢”等等。
三、作业布置以一找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汉字
知识的无限常受限于课堂的有限,如不进行学习空间的额外征求,学生的认识必定是偏颇、片面的。对于古文字的学习来说也是如此,课堂上,学生或许通过古文学阅读只知道所学汉字的其一,却不明其二。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能就是这没涉及的部分成为古文学阅读的障碍核心。所以,教师为除后患,帮助学生建立古汉字知识系统,需要布置作业,让学生以一找十,联袂起知识网络,在今后的古文学阅读中可以信手拈来,随心运用。
例如“考”字,在古汉语当中,其意不止一个,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其查找工具书,诸如《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文字学概论》等,整理关于“考”的字义及相应的例句。“考”有“老”之意,还有“死”之意,如《礼记·曲礼下》中:“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嫔”。“考”还有“敲”之意,如“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汉字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教师不仅要作为一种应付高考的知识传授,还应将其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进行传承。采取多种有效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