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明刚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中国梦”可以有多种解释。它首先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国家、民族层面的梦想。它还可以指“中国人自己睡眠时所做的梦”。毋庸讳言,这个梦无法脱离中国文化环境的大背景,更无法脱离做梦者日常生活的小背景,因此一定具有中国色彩,明显有别于其他别国人睡眠时所作的梦。“中国梦”也可以指“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而由于人与人生活小环境的差异,因此这层“中国梦”的具体梦想会因人而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都是梦想着通过奋斗在明天过上比今天更幸福的生活。“中国梦”可以指“中国家庭的梦”,即每个家庭都有着家人和睦、夫妻和美、邻里和平的理想。它也可以指“中国企业的梦”。企业要发展壮大、提供就业、造福一方、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企业的梦想。以上这些“中国梦”,都是对我国内部而言,我们称之为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还有一种涵义,那就是“外国人或企业的中国梦想”,这是“中国梦”对国外的影响、传播及其表现,我们称之为外国人的“中国梦”。由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差异,外国人的“中国梦”尤以西方人的“中国梦”最具特色。西方人对中国的梦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如何建立的“中国梦”?现阶段他们的“中国梦”有什么特征?他们又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梦想的?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策略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入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以期丰富“中国梦”研究内容,并为我国对外政策提供参考。
从最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梦想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其过程大致是从虚幻到真实、从单一到多元,其中也不乏美梦和噩梦。本文分六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
中国同西方的沟通媒介,最著名的当属“丝绸”。公元前400年,丝绸经中东传入罗马,穿丝绸成为贵族时尚。但西方人对中国还没有太深认识,对中国人也是相当陌生的[1]。公元前200年,“丝绸之路”开辟。但走在路上的,大多是中亚和阿拉伯商人。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阻止欧洲人和中国来往。因此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误解重重,中国人“高逾十三肘尺,寿逾二百岁”,《希腊游记》中甚至认为中国是个岛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节来中国,开启了欧洲与中国交往的新纪元。虽然此事是否真实还存疑[2],也不见有西方人在史书中留下姓名,但不可否认的是,欧洲人的“中国梦”其实就是“贸易中国梦”,其中含有虚幻成分。
此阶段外国人的“中国梦”是以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向往和尊重为主题的。唐、宋时期,中国的影响还主要是在亚洲,比如大食国就曾36次派遣使者到中国来。这个时期最明显的是贸易梦想的实现:宋朝与一百多个国家有贸易来往[3]。宋朝末期,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顺畅了中西交通,西方人得以更频繁来到中国,但西方对中国的地域概念依然模糊。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作为商人都曾来到过元大都,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回国时还带给了罗马教皇忽必烈大汗的信。马可·波罗自小对东方中国十分向往,17岁来到中国一住17年(1275-1291),圆上了自己的“中国梦”。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狱友鲁斯蒂谦执笔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描绘了中华帝国豪华盛景与大城市的繁荣美丽。这本书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孕育了西方人的“盛世中国梦”。
明朝后期,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有一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心中的“中国梦”不仅仅是见证并生活在东方盛世之国,还要把自己的宗教传给中国。除了宗教外,他们还给中国传入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中国的文化、制度、典籍等等带回欧洲,成为欧洲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是利玛窦。他在1582年抵达澳门开始传教,1610年卒于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帝允许葬于中国领土的外国人。他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给西方读者塑造的中国形象是“美丽富饶、讲究哲学、重视礼仪,但闭关自大、不讲科学、走向衰落”[4]。这个形象再次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利玛窦等人实现了“盛世中国梦”的同时,也使中国人认识了基督耶稣,实现了传教中国的梦想。
明末清初来中国的外国人也大多都是传教士,其中有法国人张诚、白晋、洪若翰、刘应等。他们带着科学仪器、礼品、年金和国王下达的“改进科学和艺术”的敕令来到中国,身负传教、科学考察和打破葡萄牙“保教权”以弘扬法国国威的三大使命[5],心中的梦想依然是“盛世中国梦”和传教到中国的梦想。到达中国后,他们出入宫廷,结交士人,受到了中法双方高层的重视。1693年,康熙帝命白晋返欧招募传教士来华服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主动招募传教士。传教士将中国见闻等传回法国,后传遍欧洲,这些见闻就成了了解中国的“东洋镜”,在法国掀起了中国热,刺激了欧洲本土对中国的研究。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研究中国成了西方人心中的梦想。传教士是汉学创立的先锋,是实现“中国梦”的代表。
清朝中期,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扩大,传教士开始干涉中国内政。1720年清政府为维护统治,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的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1757开始的闭关政策对于进入中国经商的外国人有严格的规定,如贸易时间、外商住所、经由公行、雇员限制等等,而且政府对于商品的税收很高。即便如此,作为自足的农业大国,中国在参与不多的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到1840年以前,来华的外国人的心中之梦仍然没有多大变化,依然是向往中华文明、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境况、把宗教传扬开来的“中国梦”。这个阶段比较出名的西方人士有巴多名、蒋友仁、钱德明、马礼逊等。另一方面,中国一直出口丝绸、陶瓷等物品,而进口相对较少。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后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遂将触角伸向中国。从1637年英国人第一次来华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人的“中国梦”已经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不甘心承受贸易逆差和仅有的一个通商口岸;走私鸦片并打开中国大门、让中国成为殖民地。靠着船坚炮利,他们的“中国梦”很快就实现了。自此,西方人的“中国梦”又多了一层内涵:来中国淘金,控制、奴役中国。这个梦想以国家为主体,其力量远大于个别外国组织和个人,因此很快成为西方人“中国梦”的主流。
从鸦片战争到二十世纪初,“外国人”成了“给中国人带来噩梦的群体”的代名词[6]。近代史中,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屈辱战争,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划定各国租界,外国则大肆掠夺中国财富。整个中国十九世纪后半叶自己的“中国梦”,即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强国的梦想一次次破碎,中国“以夷制夷”的速度赶不上外国对中国的打击和破坏。而中国人的梦碎反衬着外国人的梦圆。这段时期虽然有外国人同情中国,但也只是同情而已。二十世纪初,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沦落为“东亚病夫”、中国人的地位与狗同列时,中华民族自强独立就成了自己的“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来中国的外国人,一直受清朝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的礼遇,中国成了他们的冒险淘金的乐园,他们都能很轻易地得到想要的生活,轻松实现他们的发财致富、取得权利、获得地位、过上高人一等的生活甚至控制中国的“中国梦”。
这个阶段西方人的“中国梦”内涵一直在发展变化并呈多样性:学习汉语、了解文化、谋求发展、发财淘金、传播宗教、瓜分财富、介绍西学、宣扬民主、助阵革命、反法西斯,有时同一时期各种涵义共存。那些顺应世界潮流、维护人间正义的“中国梦”都最终实现了,而那些倒行逆施、反人类的梦想可能一时得逞,但最终都被伟大的中国人民敲得粉碎。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外国人,他们把中国的革命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中国人的“中国梦”当成自己的“中国梦”,为中国革命贡献力量。比如跟随孙中山左右的外籍副官马坤,张学良身边的业务总管詹姆士·奥德,大革命时期蒋介石身边的高级参谋加伦,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有不解之缘的埃德加·斯诺,把生命献给中国革命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还有解放前夕参加土地改革的威廉·辛顿。其中抗战时期来中国为反法西斯而战斗的西方人最多,除了斯诺和白求恩,还有新闻记者德国人汉斯·希伯、美国人哈里森·福尔曼、英国人詹姆斯·贝特兰等人,人数在五十以上。医务人员则有国际红十字医疗队,以及以个人名义来华的新西兰的霍尔、奥地利的傅莱、朝鲜的方禹馆等总共三十五人以上。战斗在一线的指战员更多。他们在整个“世界梦”的大框架下构建自己的“中国梦”,和中国人民一起为之奋斗。共同的梦想铸就了西方有志之士和中国的友谊。
1949年中国人民圆了百年“中国梦”,也再次构筑了新的强国富民的梦想,并大胆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一系列外交政策,赶走了那些怀有恶意梦想的外国人。留下来的,都具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们把自己认同为“中国人”,愿意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阿拉伯裔美国人马海德。他1933年来华,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的第一个外国人,建国后加入中国国籍,因此他也是获得中国国籍的第一个外国人[7]。加入中国国籍的还有陈必娣。她早年以交换生身份在岭南大学学习,1940年随丈夫再次来到中国,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新中国成立后,陈必娣曾在河北大学教授英语。1961年起,她到外文出版社担任英语改稿工作,并于1963年加入了中国籍。也有几经往返最终回到中国的。记者兼作家伊斯雷尔·爱博斯坦,出生于波兰,自小随父母在中国长大,1945年开始在美国居住。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创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为中国的传播事业奋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者。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25年到1946年五次到中国,1958年定居北京。她毕生奔走在被压迫被欺凌的国家和人民中间,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以上这些为代表的西方人,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所有这些外国人的“中国梦”,就是要和中国人民一道,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国家。他们的梦想和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具有相同内核,而他们自身和中国的命运融为一体,都得到了中国人的尊敬和支持。
和留在中国的西方人正相反的是,中国外西方人由于受到当时西方政治宣传的影响,以前种种“中国梦”荡然无存。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恶意丑化和攻击,给很多西方人造成了对中国的错误概念。这部分人的“中国梦”就是要改变中国,至少是远离中国。对这种错误观念的更正,只有通过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才能实现。
1978年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再次放飞“中国梦”。改革开放让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中国欲与世界同呼吸、共发展的愿望与姿态,吸引着外国人来华学习、旅游、发展,再次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梦想。开放的头十年,来中国的外国人还不是太多。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以往的一些著作或者是去往国外的中国人的描述来了解中国的,因此这一阶段的西方人的“中国梦”大多是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向往。一个典型例子是,受《西行漫记》影响的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75岁时来中国重走了长征路[8]。此外,当中国把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向世界的时候,外国人就会对自己印象中的中国进行验证,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中国风格和气派。1987年,黄佐临[9]执导了孙惠柱夫妇在海外编写的八场写意话剧《中国梦》,就受到了热烈好评。所有这些使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的新变化,来中国学习语言、了解文化、谋求发展的梦想越来越强烈,“外国人的中国梦”这个概念也开始出现在期刊文献中,其中较早的是赵洁[10]的“蓝眼睛里的中国梦”。该文讲了当代一位法国姑娘嫁给一位中国出国的小伙子、并实现来中国了解历史文化、学习汉语语言、研究中国农村的梦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圆这个向往之梦。1995年钮海燕[11]记述了美国系统软件联合公司开创者罗杰伟的“中国梦”。从此类文章可以看出,西方人再次重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对中国发展事业支持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后外国人还有另外一种“中国梦”,那就是来中国实现淘金梦,这一点从外国企业家来中国发展可见一斑。他们到中国来分享这个超级市场,完成企业的扩张以赚取更大的利益。当然中国对外开放一条基本内容,就是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这给了那些长期具有“中国梦”的企业和企业家圆梦的机会。很多有远见的外国公司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抓住了机会。皮尔·卡丹公司在1979年就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外国服装展;1981年可口可乐公司以合作方式在中国落户;1983年美国吉普和北京汽车合作创立合资企业;1984年花旗银行重返中国;1987年肯德基进入北京,1990年麦当劳入驻深圳。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来华的外国企业逐渐增多,但都是国际知名企业,且发展温和。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前20年,是外国企业尝试来华圆梦的过程,同时也给大量的其他外国企业和企业家构筑了“中国梦”。这个“中国梦”在中国加入世贸后表现极为强烈。这个时期圆梦中国的有纽约人寿、美国讯远通讯、壳牌、迪士尼、芬兰航空北欧之星、英国劳氏等等。一个个西方人的“中国梦”的实现,也圆了许多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总之,外国企业和企业家的“中国梦”是中国发展融入世界的一大体现,是整个“中国梦”的应有内涵。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同年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很多外国人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从而对中国产生了无限向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更激起了一大批西方人来中国圆梦,如英国人罗丝[12]、意大利人丽莎[13]、法国人海伦[14]、德国人贝殷思[15]、瑞士人白瀚斌、波兰人康拉德·扎包斯基[16]等等。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友人,有的喜爱中国的文化艺术,有的陶醉于中国的名山大川,有的热爱中国的风土人情,有的折服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他们来到中国,不单单圆了自己喜爱中国的梦,而且甚至帮助中国贫困地区的乡民圆自己的梦。他们的“中国梦”建立在中国人民的“中国梦”大框架之下,又包含着更具体的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西方人的“中国梦”伴随着历史发展从无到有、从荒诞到现实、从单一到多元。过程中有过美好愿景,也有过恶毒理念。而站在新的时期起点,中国又构建了新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中国梦”的西方人需借鉴历史,更新自己的梦想实质内容,找到实现梦想的路径。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外国人的梦想。在中国人的“中国梦”的框架中,按照社会构成结构,可分为个人“中国梦”、家庭“中国梦”、社区“中国梦”、国家“中国梦”。中国人的“中国梦”是对内宣示的梦想,可称为内向型“中国梦”;相应的,外国人的“中国梦”可称为外向型“中国梦”。按照“个人——家庭——社区/地区——国家”的社会结构层次,各“中国梦”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
图1 中国梦多重涵义及在社会结构中的体现
从图1可知,内向型梦想,即中国人民自己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根基、以当前时期的政治经济大好形势为出发点、围绕自己国家构建的国家、社区或地区、家庭、个人未来发展的梦想。包括西方人的“中国梦”在内的外国人的梦想,已经历了长时期发展变化,虽然其实质会因人而异,但其位置不会更改。
无论持有者是谁,“中国梦”都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内向型“中国梦”自上而下具有指引关系:以国家层面的梦想引领地区或社区层面的梦想、以地区或社区层面的梦想引领家庭层面的梦想、以家庭梦想引领个人梦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个人梦想同一于家庭梦想、家庭梦想同一于社区或地区的梦想、社会或地区的梦想同一于国家民族的梦想,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内向型“中国梦”决定着外向型“中国梦”;外向型“中国梦”必须顺应内向型“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实现外向型“中国梦”是实现内向型“中国梦”的重要补充,也是实现整个“中国梦”的应有之义。西方人要实现“中国梦”,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西方人构建美好的“中国梦”是自己梦想实现的前提。历史表明,不管他们“中国梦”是学习中国的悠久历史还是灿烂文化,是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还是亲近勤劳的中华民族,是到中国淘金发财还是移民定居,那些怀着恶意“中国梦”而来的西方人最终都被中国人民赶走了。新时期,只有那些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力量的梦想,那些顺应中国崛起的梦想,才能最终实现。
第二,了解中国文化是西方人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色彩,比如中国人“孝道”所统领的家庭本位观,要求人们尊祖尊长、以集体利益为先。西方人对文化根源不了解,就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言行习惯,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历史经验的启示,只有西方人的梦想和中华文化相适切,也只有了解中国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知道国家和地方的风俗习惯,才能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第三,了解中国历史是西方人实现“中国梦”的条件。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也曾有过繁荣盛世,而近代又曾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饱受外国人欺凌。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但建设时期又因为经验太少而经历过曲折。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梦想,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中国人对外国人及其“中国梦”在同一时期会有多种态度和理解。西方人只有很好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对西方人的态度,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调整自己的梦想实质,最终得到中国人的帮助,真正做到中国人民打成一片。这样,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就具备了必要条件。
第四,掌握中国政策、法规是西方人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中国自古以来都欢迎西方人来中国进行贸易或传播文化,但要求遵守本国法律法规。1985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正式开放244个地区。到2005年开放的县市已经增加到2650个。中国目前的政策,既不是将外国人拒之门外,也不是无条件的引入吸收。相关法律法规如《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和《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都给出了外国人来华居住和工作的具体条件,解放前那种自由出入中国、凌驾于中国法律之上的“中国梦”已经被历史淘汰了。现在西方人要来中国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必须符合规定、遵守这些政策法规。同时,他们对中国国内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必须了解并予以遵守,否则就很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梦”,实现他们的“中国梦”也就失去了保障。
第五,了解中国新阶段的国情为西方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提供了可能。现阶段,中国已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人民肩负着建立法治国家的重任,反腐倡廉是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而经济上面临着包括国企改革在内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中国一直提供给了西方人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条件和保障,也提供给了他们良好的自由发展空间和环境。西方人只有了解中国国情,才能找到归属感,并把中国当成他们自己的第二家园,最终将他们的“中国梦”融入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针对以上各个方面,中国人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西方人实现“中国梦”:
首先,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人越是了解中国,越是能建立美丽“中国梦”,越是能够感受到中国的魅力和梦想的美好。中国文化和历史形成的东方文明,有着人类美好社会的宏伟蓝图。现在“中国是头睡醒了的和平的狮子”。中国不但能够为西方人提供建立美好“中国梦”的素材、条件、道路,还为实现梦想提供了必要的呵护。
其次,端正对待西方人的态度。中国人对西方人的态度随历史发生着转变:从天朝上国的高傲到对西方人及其文化的好奇;从对西方人在中国传播异域文化的敌视到对他们船坚炮利的惧怕;从对西方昌明科技的向往到对他们侵略中国的仇恨;从对他们的意识形态的敌视到对他们经济财富的崇拜;从对西方人来华的渴望到今天的平等相待,中国人民已经重新认识了西方人并重建了自信。只有端正对待西方人的态度,才能给西方人实现“中国梦”以正确的帮助。
再次,完善各种有利于实现西方人“中国梦”的制度。要让西方人成为整个“中国梦”的实现者、实践者、倡导者、传导者,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当成他们的“中国梦”应有内涵。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为西方人提供更快、更好、更便捷的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西方人的“中国梦”随历史发展展现了不同内涵。进入新时期,中国在国际中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改革深化制度也越来越成熟。内向型“中国梦”内涵包括着积极借鉴和吸收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的成果。西方人的“中国梦”是整个“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国经济强大、政治清廉、人民平等,就会为西方人的“中国梦”提供最大吸引力。让他们深入中国文化、掌握中国历史、了解对外政策,并给他们提供优良环境,是他们充实和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并将梦想融入中华民族梦想中的重要因素。
[1]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P327.
[2]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9-08/26.
[3]李开周.宋朝政府不让外国人买房.广州日报.2013(10).C8.
[4]朱爱莲.《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中国形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97-100.
[5]中国频道.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
[6]中国文化网http://www.chinaculture.org/focus/2009-09/18/.
[7]建国后第一个入中国籍的外国人[J].湖南党史,1994,(02):59.
[8]郑亚楠.索尔兹伯里的三十年中国梦[J].新闻传播,1997,(01):54.
[9]黄佐临.“中国梦”——导演的话[J].戏剧报,1987,(12):9-11.
[10]赵洁.蓝眼睛里的中国梦[J].南风窗,1987,(01):30-31.
[11]钮海燕.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J].国际人才交流,1995,(03):57-58.
[12]薛仁义.罗丝,那朵开在中国梦中的英格兰玫瑰[J].时代风采,2001,(07):8-10.
[13]刘乐明.我的中国梦——记意大利女留学生丽莎[J].国际人才交流,2002,(06):40-42.
[14]果果.法国女郎要圆中国梦[J].今日湖北,2002,(04):30-31.
[15]艳敏,子虚.CEO 贝殷思:西门子的中国梦[J].中国新时代,2004,(04):52-55.
[16]谭小兵.波兰来的康拉德·扎包斯基[J].大经贸,2005,(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