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

2015-12-03 12:38胡学知彭振宇
职教通讯 2015年13期
关键词:德国大学职业

胡学知,彭振宇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

胡学知,彭振宇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保障、质量考评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对我国应用技术本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本科;德国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现状

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 hochschIllen简称FH)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FH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作为职业教育高级阶段的一种形式;二是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种类型,与综合性大学和双元制大学并列。20世纪60年代末期,德国经济发展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但高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非常紧缺。正如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奥尔格皮希特所说:“教育危机意味着经济危机。”[1]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德国人意识到调整教育结构对产业发展升级的重大意义,筹建新型大学的呼声日益高涨。

1964年,为了规范当时德国各州工程师学校或工程学校,联邦政府召开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协调、统一工程师教育的规定》。1968年10月31日,在德国各州州长会议上,签订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致力于推动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根据这个规定,20世纪70年代后,一批致力于培养非学术型实用人才的应用科技大学(FH)应运而生。1999年,29个欧洲国家签署《博洛尼亚宣言》,致力于推动欧洲高教与科技一体化建设进程。德国作为发起国和积极倡议者,其国内学位与学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FH作为非学术性大学迅速发展,在德国产业界和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FH初期被翻译为高等专业学院、专科大学等。但实际上,FH属于本科层次非学术性大学,与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并不是一回事。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方便国际交流合作,1998年,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和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决定统一其英文名称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直译为“应用科技大学”,德语简称为FH。FH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FH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其保障条件等的深入研究,为我国应用技术本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发展借鉴。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周远清,1998年)。通过考察得知,FH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七个特点。

(一)教育理念: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和德国两大高等教育支柱之一,FH与德国综合性大学相互区别和补充,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和社会效用。1985年,德国《联邦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为了达到“等值”的社会效果,德国政府通过修订《教师法》及其学位制度,使得FH的教师待遇及其学位授予基本与综合性大学保持一致,在某些方面(如就业)甚至比综合性大学更有优势。德国各州通过整合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如高级专业学校、工程师学院等),形成FH,本着“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经过近50年的发展,FH在德国成为深受认可的高等学校类型。截止2010年底,德国共有FH232所,在校生占德国全部大学生的31.6%。数据显示,德国几乎全部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2/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都毕业于FH。正因为此,FH被誉为德国“工程师的摇篮”。

(二)培养目标:突出实用性培养应用工程师

按照“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的教育理念,FH“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立足培养“实际部门工作需要的人才”。根据这一要求,FH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1)能够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够完成新的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3)在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2]

(三)招生对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FH的生源主要是9年制文理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都经过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入读FH之前都曾经与企业签署教育培训协议,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就读FH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更好、更新的技术应用能力,换取更好的职业发展。同时,FH并非来者不拒,招录学生并不追求数量,对学生入学动机有一定要求,要求学生必须是发自内心对所学专业抱有浓厚兴趣,避免学生因为外界压力入学带来学习压力,增强其对未来职业的认同。

(四)专业设置:紧扣市场需求瞄准产业发展

FH属于应用性、非学术性高校,其专业设置偏重实用,包括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专业,原则上不设一般意义上的文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FH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理论考试不是重点,而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关系极为密切。FH学制为4-4.5年,学历包括学士、硕士两级,一般不设博士学位。

(五)培养模式:学以致用,产教协同育人

FH的培养模式侧重实践教学,采取“3+1”模式,即3年学校专业基础及理论学习,1年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FH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双元制”不仅在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普及,在FH中也同样适用。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掌握科学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以及专门技术。教学过程始终体现面向应用、面向实践的原则。

以德国梅泽堡应用科技大学(简称HOME)为例。HOME设立在德国著名的“化工三角区”内,附近有Total炼油厂、WEP Leuna等石油、煤炭、化工大企业。HOME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主要开设化工等相关专业,如化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合成材料专业等,对不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一般而言,FH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见表1)。基础课程主要是一些通用基础理论课程,不分专业,约占全部课程的30%;专业课程则主要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安排相应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约占30%(其中,人文、经、管类专业约占20%);专业拓展课程旨在进行专业深化和拓宽专业面向,约占20%左右。整个学习过程一般分为2个大的阶段:前3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主要进行基础理论学习;从第4学期开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

表1 梅泽堡应用科技大学(HOME)化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续表1

HOME积极发展与企业关系,其化学类专业至少有2名从企业聘请并由企业支付工资的教授。企业也乐于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每年资助学校资金达其预算的38%左右。HOME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面,而且,在师资培养、资金投入、实验室建设、设备提供等多个方面,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1997年,企业资助建成“德国化学博物馆”,面向全德国学生开放,激发年轻人对化工、科技等的热情。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好的化工专业实习实训环境。

FH学生毕业时通常已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深受德国各行业企业欢迎。

(六)师资保障:理论、实践、科研三者并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FH保持高水准教学的根本保障。FH的师资主要由教授、教学专业人员和兼职教师组成。德国教授体制可简单地分为四个级别,依次为C1、C2、C3和C4,C4是教授的最高级别。FH对教授的聘用要求很高:必须有博士学位;具有5年以上职业实践经历;具有专业应用和科技研发方面的特殊成就;有2年以上的教学和培训经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专业知识,等等。以HOME为例,聘用教授必须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进行审查,委员会包括5名教授(其中至少1人为外校教授)、2名研究人员及2名学生,其中,必须有一名女性。根据委员会审查提名排序,经过系部、校长和教育部层层审查认可后,方可正式聘任。一经录用聘任,享受与综合性大学教授同样的国家公务员待遇。

FH初期对教师并没有科研要求,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专注于教学。后来,随着FH自身的发展以及企业需要,对教师也提出了科研要求,并逐渐成为促进教学和提高学校专业水平的重要支撑。值得注意的是,FH教师的科研主要偏重应用和实践。每一位FH的教授都有自己长期联系的企业,并能够根据企业和教学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科研项目开展教学和项目研发,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专业成长。

(七)质量考评:分级管理宽进严出

在德国,FH属于非学术性高校,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分级管理,“宽进严出”政策。德国各州享有文教自主权,各州有自己的学校法,但《高等学校框架法》和《联邦职业教育法》属于联邦立法。德国“双元制”规定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通过中间考试、毕业考试、师傅考试和进修考试,学生很少按期毕业,淘汰率在30%左右。FH的正规学习时间是8个学期,但实际上学生需要10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毕业文凭。“宽进严出”有效地保证了德国高职教育的质量。高质量教学和良好的就业待遇为FH赢得了口碑。

FH的学生完成学业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一般来说,实践技能考试为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5.6小时。国家《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了职业考试的最低标准,通过考试者由工商联合会统一发给合格证书,考试的组织实施由行业协会承担,保证了考试的客观性和严格性。

德国政府设立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由质量管理专门培训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定期进行教育质量评估。一般每年各校要进行自评,每5年接受一次各州组织的教育质量考核。

三、对我国应用技术本科建设的启示

(一)建议出台新“三改一补”政策

德国FH的发展,脱胎于德国工程师学校和一大批办学质量卓越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整合、改造、升级的办法,形成FH,适应了当时德国社会经济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升级的需要,满足了人们渴望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促进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肯定。这一点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早期(1994年)通过“三改一补”(即:改革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在国家级重点中专里办高职班作为补充)政策发展高职的情况十分相似。当前,这些通过“三改一补”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很多已经是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为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迫切的产业升级需要,能否借鉴德国FH经验,通过出台改革地市主管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新组建升格的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本科转型,以部分实力雄厚、办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为补充(我们称之为“新三改一补”)的政策,来改变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阶段)发展不明朗的格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断头路”格局,进入应用技术本科深造的强烈愿望,适应现代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对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不失为一条兼顾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可取举措。

(二)立法明确应用技术本科定位

德国FH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德国政府有科学的“顶层设计”——立法支持和明确FH的地位、性质、目标、功能。使得FH在法律框架内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国的应用技术本科发展,也要高度重视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重构和调整。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崛起往往对应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对应着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节奏,需要战略眼光和全局思维,仅靠官员提倡、专家号召或红头文件是远远不够的。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应用技术本科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更好的问题。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大量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如果不把办学思路统一到培养占社会人才总量80%以上的应用型人才上来,而仍然坚持走学科型、学术型、精英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就必然会受到人民的质疑和时代的抛弃,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将会更加凸显,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将更加突出。

(三)重视对职业结构的分析

图1 人才类型、教育类型、学校类型、职业类型及教育性质对应关系示意

德国FH的出现,得益于德国政府和专家对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精准判断以及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定位在专科层次,而且,在初期受普通学科型高校的影响,办成了“本科压缩饼干”。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自于对产业经济发展态势的准确研判(见图1)。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决不能走以追求学历为目标、以学科化方式为手段的培养老路,而应该以专业为核心,紧贴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扩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优化社会人才结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最迫切的时代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应用技术本科并非仅是高职院校的内部要求,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人才需求升级的客观需要。因此,进一步重视对职业结构的分析,增强产业界与职业教育的互动与衔接,培养适应产业经济升级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四)重视对行业协会的建设

德国FH能够迅速发展,获得社会认可,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德国有发展完善成熟的行业协会制度。早在1897年,德国就推出《手工业保护法》,奠定了德国行业协会制度的基础,并赋予行业协会技能资格认证和监管等准公共权力。[3]在德国,行业协会依法承担制订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市场监管等职能,其下属的各大企业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之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其法定责任和义务。也正因为此,德国的“双元制”才能取得成功,FH也才能与企业进行良好合作,培养出深受市场认可的产业人才。但我国的行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一种,即国际上统称的非政府机构(NGO),属非营利性机构,仅仅作为维护行业、企业自身利益的工具存在,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强制性监管职能,更没有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造成行业协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无法发挥其本来该有的作用和功能。

(五)出台建设规范和标准

2014年,新世纪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也相继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用技术本科建设与高职本科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和职教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论证、出台应用技术本科建设的技术标准、招生对象与办法、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标准、质量考评标准及办法、制度政策保障等成为当前推动应用技术本科发展的关键。借鉴德国经验,营造社会氛围,完善职教政策(如上述所建议的“新三改一补”政策),打破层次和类型壁垒,更好更快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全面建成应当成为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

[1]胡蕾蕾.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的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2]李建求.德国FH: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4(2):87.

[3][美]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王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0-81.

[责任编辑 金莲顺]

胡学知,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彭振宇,男,土家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高职通识教育。

G719

A

1674-7747(2015)13-0047-05

猜你喜欢
德国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职业写作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