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提升新市民“学习力”的策略研究

2015-12-03 12:38严娟红
职教通讯 2015年13期
关键词:学习力市民社区

严娟红

社区教育提升新市民“学习力”的策略研究

严娟红

提升新市民的综合素养,社区教育不仅需要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培训机会,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帮助新市民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学习力,从被动的学转向主动的学,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目标。

社区教育;新市民;学习力;终身学习

一、概念解读

(一)“学习力”的内涵及构成

“学习力”一词,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的核心理念,最早源于美国人弗瑞斯特于196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1]何为学习力?从学习的角度看,狭义的学习是指在书本或他人辅导下获得知识,如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广义的学习,是指一个人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全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一般发生在由师生互动的过程,尤其在普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督促、评价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当然,教育的主旨要回归于学生的自觉、能动的完成学习目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来自学习动机、学习需要,进而形成学习动力,学生认知效果取决于学习自我的认知。

对于学习力的内涵解说,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如有的学者从学习目标来描述学习力的内涵,如“所谓学习力,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以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状态和过程的能力”,从构成要素看,学习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等因素”。有学者从阶段与要素等两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即分为触发、推进、有效完成、转化提升四阶段,包括学习行为的总动力、学习需求的识别力、学习潜能的评估力、学习行为的理解力、学习活动的激活力、学习能力、学习行为的合作力、创新力、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等十大要素。[2]在这里,笔者基本认同“学习力”的十大要素说。

总的来看,学习力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能力与品质进而实现自我改造、创新与发展等的一个综合性描述,要回答人类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靠什么来学习等关键性问题。[3]学习力的产生,从狭义上看,主要来源于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包括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前者取决于学习主体对社会、自我的认知程度以及其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般而言,认知程度越高,定位目标越高,学习动力也就越足;后者则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社会体制密切相关,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从科技进步来看,新发现、新发明、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涌现,需要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技能。从意识形态变化来看,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潮不断涌现,价值观念时时动摇、交替、更新,而且,人的发展具有终身性,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停止接受教育与学习。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如果想在社会大环境中继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做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二)新市民的概念与界定

1.新市民的概念界定。“新市民”是我国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建设而诞生的一个新群体。城市新市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1)撤村建居后,城市近郊的大量农民转化为现在的市民;(2)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壮大了目前新市民队伍。在此,笔者将“新市民”界定为:(1)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镇开发建设等需要而征用了农民土地,使农民自愿或者非自愿地失去土地集体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伴随着大量“撤村建居”工程的大力实施,这些失地农民住进社区,且现在已是城镇户籍的非农业人口;(2)新市民指的是相对稳定地居住在本区域、服务本区域的外来人员。从传统农民角色转变为新市民的这部分群体,其生活方式、劳作方式、价值观与文化传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如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的职业与经济来源的劳作方式变为主要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即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向了第三产业;从活动形态看,从以农村居委会为管理组织形式,转变为统一由街道社区委员会来进行管辖;从文化维度看,由于劳作方式与居住形态的变化,文化习俗、价值观也受到冲击,面对这一系列的变革,要求新市民必须掌握生存技能、学习各种角色规范,更好的适应生活变迁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2.新市民学习力的内涵。政府或社会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保障新市民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或者对该群体进行教育补偿,提升其适应社会变革与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救助,使新市民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以改变其社会地位。在此,强调新市民通过主动、自觉的“学习”,改变自身弱势地位,强调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他们学习行为的总动力、学习需求的识别力、学习潜能的评估力、学习行为的理解力、学习活动的激活力、学习能力与学习行为的合作力、创新力、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等等各种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求。

二、新市民学习力的目标构建

新市民素养是城市建设的精髓,其中,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保障。新市民学习力的目标结构如图1所示。新市民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在文化素养、基本礼仪、社会公德、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在建设美好城市家园的同时,也孕育促进新市民人格的提升。

图1 新市民学习力目标结构示意

新市民学习力既包含一般公民的基本素养的学习,又必须具备新市民在融入城市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公民思想道德学习

思想道德学习是学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体现了市民素养的灵魂。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人生目标,有较高的事业追求,不屈服于艰难困苦,不懈怠于富足安逸,终保持昂扬的精神。坚守国家和民族大义,树立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大业。人际关系要和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取长补短。正确评价自我,致力于追求更积极的境界和更充分的自我实现,使生活充满生机和文明。要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树立对自然的道德情感,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有民主法制素养,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具有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尊重别人的权利,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和对社会的责任。努力培养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有牢固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和服从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种社会规则,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将法治精神内化为生活方式,作为一切行为的底线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职业技能学习力

职业技能素质通俗讲就是本事、本领。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也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勤学苦练、努力钻研、具备一技之长乃至多项技能,并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及时增添新的技能,增强竞争能力;树立务实、灵活的就业创业理念,学习掌握与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相适应的就业创业技能,成为有用之才。还要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就市民整体来讲,应当具备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严肃认真、客观公正、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反对迷信、抵御盲从。现代市民应当接受相当的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做一个学识丰富的人;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以及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并内化为个人修养。

(三)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素养对于任何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对于新市民来说,意义更大。为了让新市民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养,需要主要从意志、品质、情绪、交往、自我认识等进行调控。新市民要有一定的承受挫折与抗挫折能力,让他们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城市化进程中会遇到各类困难,会经历各种风雨,这是人生最真实的反映,需要每个人勇敢地去面对,逐步培养他们有较强的意志与品质能力。新市民要有基本的情绪管理与控制能力,学会自我调适。还要增强新市民基本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城市人际交往中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通过沟通,提高自信心。要激发新市民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自知、自重、自爱、自尊,实事求是,正确认识自我。从新市民素养的角度讲,一个人心灵的完善是动态的、立体的过程,绝不是单一的智力层面、或情感层面、或道德层面、或智慧层面的事情,而恰恰是多种层面纵横交织形成的融合体。心灵的完善与理想的追求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新市民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三、国内新市民学习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在提升新市民学习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提高方面,国内很多省市开展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尝试,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四川成都的体验式新市民教育

在成都市新市民教育理念中,农民工改称为了新市民。没有门槛,不论年龄,不论工作类型,只要愿意,都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城市,融入城市;也没有枯燥的教学,而是通过体验式教育,寓教于乐的方式教会新市民们劳动权益、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夫妻生活,以及艺术欣赏、文明礼仪等等丰富实用的知识。让那些过去被称为农民工的弱势群体的业余生活充满乐趣,在乐趣中学到知识,成为成都的新市民。

(二)辽宁沈阳的纳入式新市民教育

沈阳市为新市民搭建舞台,促成他们融入社会。提出“提升文明素养,实现体面劳动,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体制接纳,共享发展成果。”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是沈阳这座城市的“新市民”。为了让他们同其他的市民一样,利用这座幸福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开放图书馆、活动室,开放体育设施。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也应是城市平安的维护者。在沈阳,农民工和市民一样,正在平等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在建设这座城市的同时,也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暖。目前,沈阳市已经有2名农民工当选为市人大代表,4名农民工当选为区人大代表。

(三)江苏无锡的新市民中心

无锡市的街道以“亲情化服务,民本化管理”为理念,积极探索新市民服务管理新机制。他们以“新市民亲情理事会”为载体,以“和谐社区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新市民“融入工程”,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先后搭建了新市民党支部、流动妇女之家、新市民青少年之家、新市民培训学校、新市民法律学堂和新市民文化艺术团等多个服务平台,并开通维权热线,为广大新市民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服务,开展富有特色的服务、教育、管理活动,维护和保障了新市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南京市雨花台区的新市民素质提升计划

自2006年开始,雨花台区委宣传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新市民素质提升计划”。经过2年多的实践,新市民素质提升计划活动开展5 000场,直接受益群众达到60万人次,居民城市意识大为增强,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创业创新创优氛围日渐浓厚,有力促进了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新市民素质提升计划”主要包括:新市民论坛;新市民社区学堂;新市民参观;新市民体验;新市民教育基地;新市民才艺展示;新市民文体演练;新市民典型培育;新市民关爱援助;新市民评议监督。

综上所述,新市民素养提升在国内外已经普遍得到重视,主要有以下特征:(1)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市民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了提高新市民追求生命价值的意愿和能力。(2)政府承担教育职责,内容丰富。各级政府出面谋划组织新市民的教育,让新市民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和培训就业。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得到新市民的欢迎。(3)形成新市民教育保障机制。创造物质条件支持新市民融入城市、融入社会,力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新市民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但是,在新市民教育中,学习者主动、自觉学习为起点,逐步形成新市民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这将是今后需要的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四、社区教育提升新市民学习力的策略

对于从传统农民向新市民身份转换的这部分群体,社区成为其接受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将本区域的新市民与老市民迅速融合的使命,担负着提升本区域内新市民学习力、综合素养的责任与义务。

(一)提升新市民的基本素养,夯实提升学习力的基础

这里的基本素养包括新市民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以及学历层次。社区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法律条文的要求,向新市民及时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及时扩展知识技能。基于此,社区学院可以联合、依托本区域内的职业院校、成人院校以及普通高校的师资、设备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函授、夜大等学历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以及学历水平。新市民的基本素养的提升,是他们学习动力、能力提升的基础,否则,新市民的学习力提升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加强舆论宣传,创设宽松学习氛围

社区教育在开展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顺应我国的时代发展特色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客观规律,重视新市民文化建设,并保证政策制定、实施的连贯性、有序性。新市民的产生是是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与表现,如何统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对社会安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通过社区学校提供职业教育及培训外,更应该加强对文化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强化社会舆论,转变社会对农村、农民的一些偏见或歧视。不可否认,城市居民对“村转居”新市民戴有色眼镜,认为这批被安置的农民素质低、水平差,与这些人接触的意愿不高;而新市民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成人群体在这种主流环境的影响下本身就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受到排斥、冷落后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并从心理上更加难以接受这种文化灌输。改变整个社会对农村、农民的态度,达到求同存异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成人教育亟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市民安置过程中,如果能够使他们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小区里,或避免形成单一的“村转居”社区,提高他们获得与城市原住民交往、交流的机会,接受城市原住民和城市文化的熏陶,加强双向交流。当然,成人教育在开展各种活动中也要注意,不仅要对新市民、也要对城市原住民进行引导,以避免双方在交往、居住中出现矛盾和冲突。只有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新市民产生文化认同感,才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学习的潜能、合作能力、竞争力才有可能得以激发,学习力才可能得以提升。

(三)加大宣传力度,搭建学习平台

获得学习资讯不通畅也是阻碍新市民学习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社区教育加以重视: (1)发挥发挥基层社区教育网络的宣传作用,在此,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的宣传优势。如,悬挂横幅、社区橱窗宣传栏、小区大屏幕上及时滚动播报最新的教育资讯;组织社区志愿者,向社区内的居民发放最新的社区教育信息宣传单页或报纸;建立社区学习网站,及时将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挂在网上。(2)社区学院牵头,联合社区居委会,成立宣传学习委员会,分段、分片发动社区内的新市民,鼓励他们充分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3)整合社会资源,社区教育的相关机构通过加强同周边工业园区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这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为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日常有关“新市民课堂“中的职业技能培训的信息通过公司人事部门传达给员工,对于正好与企业员工对口、急需的技能培训,可以免费给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新市民的学习力,必须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新市民来说,提高其生存技能、适应水平,迅速适应身份、居住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是最迫切,因此,在基本满足他们对基本素质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加强学习动机的激发。包括在培训过程中辅以相关内容,如从农村人口融入城镇的现实背景、培养子女的角度,经过不断的引导,能够不断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多数学员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慢慢具备一定的学习力。当然,对新市民的学习力素养的激发与鼓励不能仅仅局限于必要性的阐述,我们最终的着眼点还必须落脚在向他们提供实用性的、满足当下需求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是新市民融入城生活所必备的素质,结合观念转变与实效性内容,满足了学员学习的需求,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学习力提升的一大前提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授课过程中,要针对新市民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如与现实生活实例紧密结合,随时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度,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评述、示范演示、小组讨论、自导自学等各种方式,时刻保持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升学员学员的学习乐趣,并进行及时反馈,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新思维,成为学员学习的引领者、点拨者、激发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尽量在此过程中进行共同参与、促进思维、平等对话、启发点拨,激发学员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最终达到学习力提升的目标。

[1]瞿静.论学习力理念从管理学向教育学领域的迁移[J].教育与职业,2008(3):65.

[2]陈满林,曹卫秋.关于提升学习力的几点思考[J].唯实,2003(11):62.

[3]贺武华.“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生学习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3(3):10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2013-2014教育部职成司委托立项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村转居新市民’的社区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T-7)

严娟红,女,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社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G720

A

1674-7747(2015)13-0039-05

猜你喜欢
学习力市民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意义”的问题所在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