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晓娟
【摘 要】小学生处于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一生都难以改变。因此,在小学阶段,正确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看法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做事风格等行为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因此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来形成自动化的或者半自动化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个训练过程不仅慢,而且要不断强化,以内化为自觉行为。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表现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的形成时期,也是个人性情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未养成时,会有诸多的表现,例如,上课打闹、偷偷讲话、传递小纸条等;课下,在教室内喧哗打闹,在楼梯上追逐等,这些都是不良行为习惯。小C是班上的一名男生,刚接触他的时候,他才满9岁,读三年级。在班上,他可是个“小霸王”,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就会把拳头挥向同学,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怕他。课堂上也不爱回答问题,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不交作业,学习成绩差,经常逃课。最让人头疼的是他有偷窃的行为。班上经常出现有同学的钱被偷,对于这种偷窃行为,他自己也是毫不忌讳地承认。其实,像小C这样的例子在很多班级都会出现。纠正以上这些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难题。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办法
(一)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必须依靠多次地反复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好习惯难以持久。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我的做法是,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老师可以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培养其自觉性。
(二)注意训练的层次性
小学阶段要按照不同的学龄段分层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其依据是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比方说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及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一定的行为习惯:不乱扔垃圾,不乱倒杂物,不在公共场合墙壁上涂画,保持地面以及窗台整洁,养成干净卫生的良好习惯等。三、四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可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训练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五、六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等巩固常规制度。
(三)注重亲身体验和榜样的力量
激励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一句话,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向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情动人培养荣誉感和意志力
一是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二是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行为。三是强化意志力,巩固体现新时代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人贵有志,志在有恒。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犯了错误,经教育后有心改正,但往往因缺乏意志力而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为他们创设新的环境,锻炼、强化他们的意志力和免疫力,培养他们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能力,使他们在强化意志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好的行为习惯。
(五)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学生是非善恶的判断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共同教育好孩子,不然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教育效果。另外还要建立与社会的联系,让社会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以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综上所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强化。小学是人生的起点,此时人的可塑性较大,也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约束指导下,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强化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作用重大。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获益,它是人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会对人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吕静.小学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5-156页
[2]吕静.小学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6页
[3]姜伏莲,张义泉.少年儿童心理异常与矫治.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72-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