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0 1/2章世界史》中的对话与复调

2015-12-02 18:51
雪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复调对话性巴恩斯

论《101/2章世界史》中的对话与复调

李  静

【摘  要】《10 1/2章世界史》是英国当代作家巴恩斯的一部后现代力作。该小说形式新颖、意蕴深刻。本文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出发,通过研究小说中的对话性和复调的特点,来揭示作家对传统历史话语的解构以及对真实性的探寻。

【关键词】巴恩斯;对话性;复调

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1946- )以其作品形式的实验性、原创性以及内容的深刻性、丰富性著称,他同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一同被誉为“当代英国文坛三剑客”。《10 1/2章世界史》发表于1989年,整部作品由十章半组成,文体杂糅,包含书信、法庭辩论、梦境等形式,以貌似散乱、实则主题和意象相呼应的手法探讨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的关系。小说以历史为题, 看似在写历史, 却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写。传统的历史编撰者往往把真实性作为第一要务, 声称要“真实地”记载历史事件, 书名多用“the history”,认为自家的才是正史。而巴恩斯使用了“a history”,表明自己所写的只是一部历史, 向将历史视为客观、整一事实的传统历史主义发起批判。本文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出发来研究这本小说中的对话性和复调特点,旨在揭示作家对传统历史话语的解构以及对真实性的探寻。

一、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分析中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分析之中,首次提出“复调”或称“多声部性”是陀氏小说的根本艺术特质。“复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形式,与“主调音乐”相对应。“主调音乐”也是一种多声部音乐,但是其中一个声部旋律最强,处于主导地位,其余声部起烘托作用。而“复调音乐”是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组成,各声部独立展开,节奏上互不依靠,造就一种对立的和谐。

二、《10 1/2章世界史》的复调结构

和复调视角

传统历史书写的特点是独白型和封闭式,它多采用单一的线性结构和全知视角,并在事件的取舍和编排上置入书写者认可的逻辑关系,以此制造所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读者对历史的认知。而巴恩斯通篇采用了复调结构。小说第一章“偷渡客”木蠹讲述了它眼中的挪亚方舟; 第二章叙述了一艘游艇被反犹太复国主义者所劫持; 第三章具有典型了“脱冕加冕”的狂欢化特点,以法庭辩词的形式展现了人和蠹虫之间的官司; 第四章描述了一名试图逃脱核威胁的女子亦真亦幻的海上逃亡;第五章重述了1816 年“梅杜萨”号护卫舰触礁, 并评论了以该海难为题材的名画;第六章讲述了1840年一名爱尔兰女子到阿勒山朝圣的故事; 第七章分别讲述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经历、一名现代水手鲸腹逃生传奇和 1939 年满载犹太人逃亡者的轮船逃离纳粹迫害后遭遇的尴尬;第八章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一名演员深入丛林拍摄宗教主题纪实电影的经历; 第九章虚构了一位宇航员到阿勒山寻找方舟遗骸的故事; 第十章展现了一个现代人的天堂之梦。此外,在所谓的“半章”作家插入了关于爱的随笔。可见,作品中不存在一个自始至终的叙述者,作者试图通过多重的狂欢化的叙述声音,展现一幅多元的、动态的世界史拼贴画。

小说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复调特点。第四章讲述了一位谈核色变、提倡动物保护的女子乘船逃难的故事。在故事的开头, 人们把深受切尔诺贝利核泄露辐射的驯鹿深埋, 但是主人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又不被别人理解, 于是她决定乘船逃难。此后的叙述中, 巴恩斯不断转换叙述声音, 以第三人称讲述女主角的飘流, 用第一人称描写她复杂的心理和梦境。在叙述视角的不断跳转中,读者体会到虚构与真实之间错综复杂、难以分辨的关系。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狂欢化的叙事声音和叙事话语没有主次之分,任何一种声音都无法宣称拥有绝对的权威。作家将主体性还给人物,人物与作家一样具有主体地位,“独白型”小说中作家特有的独断意志在这里受到了节制。即使在那半章爱的随笔中,作者虽然以无比真诚的口吻告诉读者:“宗教和艺术必须让位与爱情。爱情赋予我们以人性,还赋予我们以玄想”,但是在上文作者已指出:“反正我是这么个看法”。由此可见,

小说中复调的叙事声音和叙事话语虽解构了传统历史书写,但却无意建构新的绝对权威。

三、《10 1/2章世界史》的对话性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的核心是对话性。他认为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对话指面对面、以声音为媒介的言语交际,而广义的对话则打破了参与言语交际的个体必须同时在场且只能为口头形式的限制:两个个体只要涉及同一主题,即便生活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也能进行对话。

在小说中,到处都是不同声音的对话,不同思想的撞击。比较显著的对话是围绕“正统基督教”展开的。在第一章,木蠹和上帝及其追随者挪亚围绕动物权益和诺亚方舟展开对话。据《圣经·创世纪》,上帝不满于人类的堕落和邪恶,决定用洪水来消灭人类。虔诚的挪亚受命于上帝建造方舟,为的是使万物在洪水之后生命得以延续。小说中,挪亚方舟的故事却是另一幅图景:它绝不是动物的乐园, 而是一艘囚船,在那里动物犹如囚犯受到人类的控制、监视,毫无自由,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稍不符合人类的规定就会受到惩罚。在逃亡中,很多物种灭绝了:蝾螈、独角兽等这些只在传说中出现的动物在航行中因种种原因, 葬身挪亚一家人的肚腹。这位唯一被上帝选中的人类也被描写成一个心胸狭窄、自以为是、对上帝言听计从、践踏动物权益的醉鬼。木蠹指出:“(人类)变着法地把责任全推到动物身上。堕落归罪于蛇;诚实的乌鸦变成好吃懒做;山羊诱使挪亚变成酒鬼”(P25)。此时,被边缘化了的动物获得了主体性和话语权,并在对话中揭示了人类善于找替罪羊以逃避责任的本性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对动物世界的蹂躏和戕害。

四、结束语

巴赫金曾指出: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或所描述的时代的多元性是有直接联系的,是“这个时代本身使复调小说成为可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约瑟夫·纳托利在《后现代性导论》一书中谈到, 后现代社会的人们重新审视真理、理性等传统观念, 关注的焦点是“真理,这是谁的真理?理性,这是谁的理性?”。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后现代语境下的《10 1/2章世界史》正是通过作品的复调和对话性来探寻历史和真实性之间的关联的。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约瑟夫·纳托利著.潘非,耿红,聂昌宁译.后现代性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3]朱利安·巴恩斯著.林本椿,宋东升译. 10 1/2章世界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复调对话性巴恩斯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江湖留名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艺术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聪明的布莱恩
聪明的布莱恩
论摘要语篇的对话性与人际意义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