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俊,刘家寿,张绍丽
健康查体心电图检查时心电图上有期前收缩后P波变形,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为钟氏现象,在体检中此心电图较罕见,文献资料少见,因而钟氏现象心电图诊断中易漏诊、误读,笔者所在门诊部在体检中发现房性期前收缩并钟氏现象1例,现报告如下。
体检者为男性,年龄73岁,高血压病史13年。2015-03-01检查心电图。仪器采用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数码心电图机ECG-7000系列,(北京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本图Ⅱ标准导联 30 s 连续心电图描记显示:P3、9、16、24均为提前出现异位P′波,与窦性P不同,P24可证实有提前P波,PR间期>120 ms,异位P′波均下传室上性QRS波形,其后带长间歇不完全;房早后 P4、10、17、25为低平伴切迹,恰好是正常心动周期P波出现的时间。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并钟氏现象。
早在1972年钟氏(Chung)报告了期前收缩后,尤其是房性早搏后的窦性P波出现一个或数个畸形,后来不断有人报告早搏后窦性P波变形的病例,所以把这种现象称为钟氏现象,在心电图上期前收缩后P波变形,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又称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性传导,是房内差异性传导的一种[1]。在窦性心律伴发房性期前收缩或并行心律时,期前收缩后第一个或多个窦性P波的形态发生改变(即窦P畸形),故称为非时相性房内差异性传导。其心电图特征是窦P畸形可表现为变形的P波幅度增高、减小或平坦、或倒置或双相,P波时限可增宽或变窄,但P波出现的时间必须是窦性P波出现的时间。钟氏现象心电图主要有:①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②形态异常的窦性P波可出现在各种期前收缩(房性、室性)并行心律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长间歇之后;③窦性P波形态变异即长间歇后的第一个若干个窦性P波的形态,甚至极性P发生改变;④形态变异的P波出现的时间与窦性P波出现的时间相符。本例心电图均在房早后的P波表现低平及切迹,恰好是正常心动周期P波出现的时间,完全符合钟氏现象心电图诊断条件。
钟氏现象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现认为,心房内传导束不应性的不协同性,以及异位激动在心房内传导束中的隐匿性传导,可能共同构成了非时相性房内差异性传导的基本原理[2]。多数学者认为:①房性期前收缩影响了窦房交接区,使窦性激动的出口发生了变化;②房性期前收缩对房内结间束的影响不同,使房内结间束应激性发生改变,窦性激动在房内出现不同步性;③间接性或室性期前收缩隐匿性上传,未能形成房内除极,但已使部分房内结间束产生隐匿性传导,使窦性激动在房内不能同步除极。可能共同构成了非时相性房内差异传导的基本原理引起P波变形[1-3]。钟氏现象心电图诊断应与窦房结内或心房内游走心律,房性融合波,多源性房性早搏,连接性的逸搏,房性逸搏及各种人工伪差等相鉴别。钟氏现象心电图分为时相性和非时相性,前者属生理性干扰范畴,本文研讨的属非时相性房内差异传导,表明有心房肌病变[2]。文献证实钟氏现象是一种少见的心电图异常,约占12万份心电图的0.1%,其中最常见于房早(占房内差异性传导的60%),特别是未下传的房早(占30%),而少见于插入性房早;其次为连接早(16.6%),特别是伴有逆P′者,也可见于插入性室早;最少见于并行性心律(13.3%),其中房性并行心律占6.6%,连接性与室性并行心律各占3.3%.非时相性房内差异性传导性传导绝大多数(97.5%),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其中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占66.6%,约半数患者伴有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更为多见[3]。本例体检为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病,可能是窦房结供血不足及心功能不全早期体现,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1]张开慈.临床心律失常[M].长沙: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8.
[2]卢喜烈.非室相性心房内差异传导解读[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4):258.
[3]马向荣.临床心电图学词典[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