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文言试题的答题技巧

2015-11-30 00:58多文霞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通顺实词文言

多文霞

谈起文言文,学生都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面对晦涩难懂,显得有些拗口的文字,我们该如何巧妙地破解试题呢?

一、实词的判断

1.逐个代入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将选项中的答案依次带进原句,判定句义通顺就正确,反之错误。如2008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第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之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之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之度:考虑

我们把所给的词的意思逐个代入:A“汉不听”就是“汉不答应即不准许”句义通顺;B“迫之”就是“逼近他”句义通顺;C“走入壁”就是“跑到营垒”句义通顺;D“失其常度”解释为“失掉平常的考虑”显然不通顺。所以答案为D。

2.结构分析法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一特点来判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是对仗的句式,“忠”和“贤”相对,那么“用”和“以”也相对,它们意思应该相同,都是“重用、任用”,意思是“忠诚的贤能的得不到重用”。

二、虚词的判断

1.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或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一些固定结构中为连词,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替代看变化

做这类题我们把简单些的、能确认基本正确的先判断出来,然后放在同组的另外一个句子中判断看是否相同。比如2008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第6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万

C.秩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扙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A“因”第一句不好判断,那么别急先放一放,第二句应该是“趁着乱”的意思;再回过头来把“趁着”代入第一句显然不通顺;B“与”第一句应该是“和周访姓名相同的人”,然后把“和”放到第二句“和贼作战”,句义通顺正确;C“以”第一句“燒城的目的是应周访”第二句“周访作扙的目的是抗拒它”句义通顺,表目的;D“于”第一句“把宝物抛到城外”,第二句“奔到临贺”句义通顺都表方位。可见A是不相同的。

三、分析综合题

1.宏观考虑,整体把握

要尽量将文中写了几个人,主角是谁,涉及几件事,是谁所为等关键信息找出来。如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解析:本题选B 重点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①②④全都是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言行表现,③是太后的行为,⑤是宋臻劝说张说的话,⑥是张说反驳魏元忠的话。

2.审清题目,善用排除法

如上面的例子是太后的做法,故排除A、C是宋璟的话,故排除D,答案为B。

3.一般情况下出题人贬低主人公的话是不正确的,赞誉的话可考虑

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14题的B项说“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为人小气”是贬义词,有损形象,往往不可取。

四、文言文翻译题

(1)标准:即平常说的信、达、雅。(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两点要求。一准确,即忠实原文;二通顺,即尽力用口语。(3)方法:留,即保留原词;换,即调换语序;补,即增补词语;删,即删略词语;调,就是调整句式。

总之,我们在做题时调整好心态,找到一些规律,文言文其实并不可怕。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通顺实词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读写大闯关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句子雨
英语填词游戏
坐哪种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