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
摘要:大学生音乐素养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奠基、补益、优化等作用,而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堪忧,特别是普高公选课音乐教学,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音乐教学与大学美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技能技巧与审美感悟、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这四个关系。
关键词:音乐艺术;乐教传统;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32-03
对于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的音乐课,说起来都认为很重要,而实际上不以为然:所处的地位,看作可有可无的点缀;所起的作用,以为是接受检查的摆设;所用的师资,认为懂些音乐就行;所设的教材,极少教研检查。于是,大学音乐公共课,虽设而实缺,纵有而徒名。从教育大纲来看,国家对此十分重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真正把音乐素养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本文拟对此发表一些拙见。
一、音乐素养对高校学生素质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一般人认为指的就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这几个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些看法显然陈旧了。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过去的教育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只看社会为本位的单方需要,现在大学生极具个性的素质逐渐凸显出来;从学科专业教育来看,过去的专业教育侧重于知识、智力等方面素质,而对能力的、非智力的综合素质则重视不够;从社会需求来看,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不只是过去那种单一学科的素质,而是一种综合素质、整体素质。我们可以从品质、素养与能力这三个层面来研究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个体品质而言,必须身心俱健。品质、素养与能力三者凝聚到一处,就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涵盖品格、文化、体质、能力的必备基础素质;涵盖知识、技能、方法的自身专业素质;涵盖智力、情感、意志、个性的心理素质。
而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大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将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1.音乐素养对基础素质有奠基作用,表现为音乐的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
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指大学生认识音乐、熟悉音乐、理解音乐的基本修养,其中包括乐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等具体内容,包括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还包括宣传音乐、运用音乐的实践能力。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教”的传统。古人认为,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的道德力量:对文人雅士而言,“以乐修身”,有助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芸芸众生而言,具有教化民众、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外国人研究,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无论古今中外,都把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作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2.音乐素养对专业素质有补益作用,表现为音乐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启示
无论哪个专业都需要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21世纪将是人类智慧空前发展的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呼唤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最突出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音乐艺术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开阔与促进作用。现代科学研究,人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阅读、计算、逻辑思维等功能,人们习惯地称其为“语言脑”;右半球具有对形象感知、记忆、时空概念、想像、情感等功能,人们习惯地称其为“音乐脑”。左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协同转化为人的智力。人类音乐诞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无论音乐的哪个环节,都诱发人的想像力,激活人的创新力。
3.音乐素养对心理素质有优化作用,表现为音乐的感情涵养与精神慰藉
笔者以为,心理素质主要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非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学校教育中,智力因素空前凸显,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弱化,陶冶情操、慰藉精神的课程遭到冷落,致使学生不能形成完全的人格。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是诸种艺术中最有感染力的、能更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情感领域。音乐的语青世界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都溶入其中,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黑格尔称音乐的内容就是“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情感以及声音所显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音乐融合了美妙的声音与人类的思想感情,以声传情,以情绘声,情景交融,从而形成了声情并茂的音乐审美境界。优秀的音乐作品,影响着听众的内心世界,起到陶冶高雅性情、培养高尚情趣、升华精神世界的作用。高山流水觅知音,成就了俞伯牙钟子期千古佳话。这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之现状管窥
“音乐素养”一词首先见于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英国学者戴维·埃里奥特所著《听音乐·新音乐哲学·教育》。我国学者对“音乐素养”的理解与运用,见仁见智,诠释各有侧重,但主要意思都是指个人关于音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仅指拥有一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指对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又比一般国民要高一些、深一些、宽一些。特别是扩大开放以来,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前鲜为人知的国外音乐文化,如西方的蓝调、布鲁斯、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涌入国内,不断丰富着我们的音乐文化内容,所以,当代一个大学生除具备一般国民的音乐素养,还要具备贯通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素养。
我国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要求,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3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按《方案》执行。虽然《方案》没有对音乐素养进行专门阐述,但是从“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到音乐素养的审美功能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现状与教育部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公选课音乐教学上的“四个矛盾”。
1.思想认识:存在着学生积极想学与学校装饰敷衍的矛盾
大学生都是爱好音乐艺术的,即使理工科的学生也是如此。根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千人问卷调查显示,喜欢欣赏音乐的学生高达86.22%;希望开设音乐艺术课程的学生占75.56%;对自己音乐积累情况不满,迫切需要改变现状的学生高达84.42%。但是,许多高校对音乐公共课的重视很不够,认为音乐课只是唱唱跳跳,自我娱乐,调剂身心的“副科”,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处于装饰与摆设的位置上,不符合学生的迫切要求。
2.达标考量:存在着教学要求很高与学生基础薄弱的矛盾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对于教学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是这样表述的,通过音乐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大学生的音乐基础如何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千人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只有5.49%的学生“懂些乐理知识”,7.1%的学生会弹奏乐器,7.32%的学生会识谱。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千人问卷调查的结果是,懂些乐理知识,会识谱,会弹奏一样乐器的占10%;会弹奏两样乐器的占5%。对基本乐理知识与技能如此缺乏的大学生,怎么可能欣赏高雅的音乐艺术呢?又怎能达到教育部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呢?
3.教学实践:存在着偏重乐理教学与情操陶冶要求的矛盾
不少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内容只停留在读谱唱歌的层面上。或者只是满足于开展一些音乐艺术活动。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高雅艺术也往往让位于通俗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歌剧音乐被挤于一旁,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千人问卷调查,学生中喜欢流行音乐的77.07%,只有不到1%的学生喜欢古典音乐。而《指导方案》的要求是“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着眼于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内涵,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而实际情况是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
4.教学力量: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与扩招学生剧增的矛盾
近十多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到2012年全国高校招生685万。这个增长速度是十惊人的,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扩招的需要,各个高校都感到教师不够用了。1998年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是11:1,2012年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22:1,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必修专业课尚且感到捉襟见肘,遑论公共选修课的师资了。至于音乐师资质量,扩招前本来就很不够;扩招后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三、强化公选课音乐教学的路径探索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关于举措路径,论界献策颇多,但缺乏形而上的思考。我以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统筹处理音乐教学与大学美育的关系
我们要把公共选修课的音乐教学纳入大学美育体系的框架之中,将音乐艺术教育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把音乐教学作为美育教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注意多元化音乐的构建。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文化、世界音乐、种族音乐……纷纷进入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因此,在我们的音乐审美教学中,不仅要有本土音乐,也要有外国音乐;不仅要有创作歌曲,也要有传统民歌;不仅要有现代曲风,也要有古典风味;不仅要有各种声乐,也要有各种器乐。通过音乐多样性的审美体验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要注意多品种艺术的嫁接。音乐与任何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普高音乐公选课的老师,不仅要有敬业精神、艺术造诣、专业水平,还要善于用美的人格力量感染、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者。
2.妥善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搞好大学公共选修课的音乐教育,首先是搞好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给我们提供了限定性内容有《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任意性课程有《交响音乐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当代影视评论》《合唱艺术》《DV制作》等。根据各校的情况,与交响乐匹配的还应有古典歌曲、中外民歌;与合唱匹配的还应有美声、民族、通俗等唱法,特别是根据当下大学生底子薄弱的实际出发,还应有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等基本技能。大学生音乐素养的修炼与积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和校外音乐艺术教育活动。如举办艺术节、重大节日的演出、歌手大赛等活动,还要利用高校社团活跃的优势,成立艺术团体,如合唱队、乐队、舞蹈队、演剧队等,还可举办多种音乐艺术培训班、辅修班、音乐艺术欣赏系列讲座,让高雅艺术充分地走进校园。通过课内与课外的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大学生的阅历,综合性地提高艺术素养。
3.辩证处理技能技巧与审美感悟的关系
我们要把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与音乐审美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唱歌奏乐的练习,又要重视音乐审美体验的引导;既要重视音乐悦耳的传达,又要重视音乐文化内涵的开掘;既要重视音乐内容的感受,又要重视音乐教育哲学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又要重视音乐理论的阐发分析;在教学效应上,既要学会唱歌懂得听曲,又要让学生审美水平有一定的高度。
4.正确处理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关系
高校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的责任,把高雅艺术、严肃音乐、本民族的艺术精品引入校园,引向青年学生,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高校音乐教育责无旁贷;但是,通俗歌曲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很强娱乐性和大众性。有些流行歌曲非常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一些通俗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也有一定的作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我们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通俗歌曲作教材,以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美育内容的音乐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基本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学养、涵养和修养,按照国家大纲要求,强化公选课音乐教学,是我们普通高校美育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必须摒弃陈旧偏见,廓清思想迷雾,通过科学路径,才能完成这一育人重任。
(责任编辑:贾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