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苏文艺创作“高原”出“高峰”的对策研究

2015-11-30 04:38课题组
艺术百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峰高原文艺

摘要:江苏自古就是文化大省,3000年文化孕育了文学艺术的辉煌,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底蕴深厚。新世纪以来江苏文艺创作的“高原”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七大方面:一是地域特色明显。门类差异巨大;二是全国地位突出,影响有待提高;三是财政投入有规模,但仍然相对落后;四是创作人才众多,选拔机制缺乏特色;五是政策办法频出,落实仍需加强;六是公共文化设施有规模,机制与经费投入不足;七是文艺展演评奖繁多,传播机制尚需健全。江苏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症结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策全,但重点不突出;二是机构多,但抓手不得力;三是奖项杂,但平淡无权威;四是人数多,但开拓性不足;五是资源富。但利用不充分。为推进江苏文艺创作由“高原”出“高峰”,我们力求从以下六点重点突破:一是加强引导加大投入;二是设立权威基金奖项;三是设立权威评论机构;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构建权威传播平台;六是增强文艺家的自觉性。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江苏文艺创作;高原现象;高峰;文艺人才;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005-07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但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习总书记指出的这种现象在江苏也有突出表现。2015年3至5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召集部分专家分12个专题就推动江苏文化迈上新台阶的问题进行调研,本课题组负责“推动江苏文艺创作‘高原出‘高峰的对策研究”调研课题。自接受任务以来,课题组针对本课题采取组织专题调研会议、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方式,并结合江苏文艺创作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江苏文艺创作的历史底蕴

江苏自古就是文化大省,3000年文化孕育了文学艺术的辉煌,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底蕴深厚。

1.江苏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盛、山川秀美,吸引了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在此聚集,富有优质的文艺创作生态环境,催生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文艺佳作。

自晋室南迁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尤其自南宋开始,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逐步聚集江南,推动了江苏文艺创作的发展。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灵感和源泉,也使南京成为山水文学的发祥地。谢朓在南京写下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至今为人所激赏。唐王昌龄做过八年江宁县丞,写下脍炙人口的《采莲曲》《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一生多次来金陵游历,写下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更有唐张若虚生花妙笔描写扬州曲江一带风景而成《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文徵明、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均取材南京、江淮一带实景入画,成就斐然。清人吴敬梓在南京创作的《儒林外史》代表着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诸多故事背景均取自南京。当代陆文夫以苏州市井为背景创作《美食家》《小巷深处》《临街的窗》等一系列小说,著名歌曲《茉莉花》,大型歌舞诗《好一朵茉莉花》、舞蹈《担鲜藕》、大型歌舞《江南好》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作品屡获全国大奖。

2.江苏历史文化资源深厚,中国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在此发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颇具思想深度和现实价值的优秀作品。

历史文化资源是文艺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资源。江苏境内重大历史事件频发、时代变迁意味浓厚,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借此而生。如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成为笔记小说的杰作。南朝梁人萧统是一位著名的诗文家,他在南京编有《文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文学总集,其“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南唐词人李煜精通音律,创作出《虞美人》《望江南》等传世之作。南唐杰出画家顾闳中工人物画,其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流芳画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元施耐庵《水浒传》揭露了“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为叙事文学的鼻祖。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抨击现实制度的黑暗。现代作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探索了农民的坎坷命运与心路历程。更有电影《屠城血证》以悲惨的历史谴责战争、呼唤和平,填补了电影史上民族历史的空白。话剧、电影、电视剧共同演绎的《虎踞钟山》歌颂新中国军事领袖的高瞻远瞩,受到全国瞩目。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获全国美展金奖。这些佳作均与南京的历史事件和市井风情密切结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3.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一批形式新颖、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

江苏地处江淮下游,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水的灵动使江苏人养成勤思、善思、奇思的优良传统。江苏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屡开风气之先,或者形成流派。文学有西汉枚乘《七发》首创大赋,“劝百而讽一”,铺张扬厉,辞藻华美;西汉刘向《新序》《说苑》开启魏晋小说先声。书法领域有唐代张旭因创造出变幻莫测的狂草,被誉为“草圣”。由南唐入宋的画坛巨匠董源创造出“披麻皴”画法,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开一代画风。其徒巨然继承其画法,创作出《秋江晚渡图》《万壑松风图》等杰作。清代“扬州八怪”之郑板桥、金农、杨法,分别创制“六分半书”、“漆书”、“草篆”,突破世俗常规,成为书法艺术史上的奇葩。更有中国画坛影响巨大的画家群体和流派如“六朝三杰”、“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以及“吴门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常州画派”等,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影响深远。明梁辰鱼创作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开启了昆曲称霸剧坛三百年的序幕。清代初年,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剧家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写出了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揭露现实黑暗的以“一人永占”为代表的优秀剧作。20世纪20年代起,以吕凤子、徐悲鸿、张大千、吕斯百、傅抱石等数十位杰出画家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以其继承传统、关注现实的风格延续了近百年时间,影响深远。

4.阶段性的政策推动产生阶段性成效,一批优秀作品在此政策支撑下脱颖而出。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大大解放了文艺创作的生产力,江苏的文艺创作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文学名作《出山》、锡剧《双推磨》、扬剧《百岁挂帅》、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柳堡的故事》及《满意不满意》等在全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新金陵画派和江苏水印木刻画派的崛起也为江苏美术界赢得了新的声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全国的艺术创作开始复苏。1979年省文化局确定了江苏文化事业“恢复、调整、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江苏文艺创作也迎来了崭新的时期,涌现了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话剧《峥嵘岁月》、滑稽戏《小小得月楼》、扬剧《皮九辣子》等,均在全国性的评奖中获奖。特别是淮剧《奇婚记》,在1985年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7个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文艺创作在精品意识指导下,更加重视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出现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如电影《豆蔻年华》《红樱桃》《鸦片战争》等,文学之赵本夫《天下无贼》、周梅森《人间正道》等在全国引起轰动。同期一大批舞台艺术精品在全国各项评比中获得大奖。新金陵画派的优秀传统仍在延续。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江苏的文艺创作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

二、江苏文艺创作的现状

1.文艺政策与措施

2000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文艺政策和措施,完善优秀文艺奖励激励机制和优秀人才遴选办法,重点扶持精品力作、培育中青年优秀文艺家及拔尖文艺人才,引进省外优秀文艺人才,强力推动江苏文艺创作迈向“高峰”。《“文化江苏”行动纲要》《关于多出优秀精神产品创江苏文化品牌的若干意见》《江苏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办法》《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省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实施方案》《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加大资金投入繁荣美术创作的意见》等文件陆续颁布,省舞台艺术、影视艺术、文学、书法美术、图书报刊、多门类文化艺术精品等6个系列的精品工程、“江苏美术名家”工程、“江苏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省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等项目先后实施,以“五个一工程奖”为龙头,江苏电视“金凤凰奖”、紫金山文学奖、江苏摄影“金瞬奖”、江苏戏剧红梅奖、江苏音乐茉莉花奖、江苏曲艺芦花奖、江苏舞蹈莲花奖、江苏美术奖、江苏电影奖、江苏书法奖、江苏杂技奖等各文艺门类奖项相继设立,推动江苏文艺创作进一步趋向繁荣。《关于进一步完善嘉奖优秀文学奖获得者办法的意见》《江苏优秀文化成果奖励办法(试行)》《关于嘉奖全国优秀文艺奖项获得者的办法》的实施,使江苏文艺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完善。2013年,省委宣传部下发《关于实施百名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支持全省文艺院团引进舞台表演、编导和营销策划人才,支持省直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单位引进文学、书画创作人才等。

2.文艺体制改革

2000年以来,江苏加快了文艺体制改革的步伐。2001年江苏广电总台组建,江苏演艺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02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省政府出资组建的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11月更名为“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所属11个院团一次性整体转企改制,实行全员身份转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006年江苏省国画院开全国专业画院体制改革之先河,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5名专业画家,引起全国反响。2011年江苏省书法院成立,隶属江苏省国画院,成为推动书法创作实力的专门组织。

3.文化财政投入

江苏投入文化事业的经费最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数据,江苏省投入在文化事业上的财政经费总数,2000年以来一直在全国排第三四位,2013年以369077万元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江苏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5年开始基本上位于全国十名之外,其中2010年以0.33居全国第26位,2011年排名全国第17位,2012年上升到第15位,2013年继续上升到第10位。江苏的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基本上都居于全国前十名之外,2010年以人均20.74元居全国第19位,2012年有所上升,以人均37.59元居全国第13位,2013年上升到全国第12位。江苏艺术表演团体的财政拨款在2000年以9911万元居全国第2位,从2001年至2009年一直位于全国前九名以内,但是从2010年起排在全国前十名之外,其中2011年以24298万元居全国第17位,2013年排名上升到全国第10位。

4.文艺人才与机构数量

无论是拥有文艺人才的数量还是拥有各类文艺创作机构的数量,江苏均居全国前列。根据“中华文艺人才信息数据库”统计,江苏文艺家共991名,数量居全国第5位,第1名北京2700名,第2名河北1424名,第3名河南1239名,第4名广东1210名。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统计,2000年以来,江苏拥有的艺术表演团体的机构数在全国一直徘徊在第五六名(2008年以119个机构数排名全国第13名),但是2013年出现了下滑,2013年江苏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91个,全国排名第12位。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2015年4月8日公布的数据,2015年获得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的单位江苏共有401家,居全国第5位,北京最多2498家,其次是浙江975家、上海813家、广东661家。

5.文艺作品生产

2000年以来,书画、文学、戏曲等江苏传统的优势文艺门类依然保持着其国内领先的位置,并有所突破。从书画门类来看,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苏共有21人获奖,占获奖总人数的近1/6。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235件绘画类金银铜奖作品中,江苏以31件位列第一,占13.2%;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江苏10件获得奖项名额,占据8.9%,位于北京、浙江之后,获奖数居全国第3位,其中江苏获得金奖3件,仅次于北京的4件,位居全国第二;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江苏获奖作品共12件,远低于北京的34件,也低于浙江的19件、广东的13件,虽然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四,但无金奖作品。从文学来看,有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和魏微的短篇小说《大老郑的女人》、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苏童和鲁敏的短篇小说《茨菇》《伴宴》,叶弥的《香炉山》连获第三、四、五、六届鲁迅文学奖。2011年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实现了江苏作家茅盾文学奖零的突破。苏童的《河岸》、毕飞宇的《玉米》还连续获得第三届、第四届亚洲文学奖。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网络文学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全国排名前二十的网络作家中,6名在江苏,其中“我吃西红柿”排名第二。从表演艺术来看,江苏艺术表演团体的首创剧目数量从2008年起进入全国前十名,2008年首创64个剧目,排名全国第6位。2012年、2013年首创剧目数均排名全国第8位。从2002年开始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至2012年底,除中直院团外,江苏共有6部剧目被评为精品资助剧目,排在山西、辽宁、上海之后,与北京并列。在21世纪历届文华奖评选中,江苏共有7个剧目获得“文华大奖”,除中直院团外,仅次于广东省的8个剧目,居全国第2位。江苏现代京剧《骆驼祥子》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特颁的“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成就奖”;苏州市滑稽剧团的《一二三,起步走》获文化部首批“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在影视剧创作领域,2000年以来江苏进步较大,电影产量虽然偏低,2010年至2013年每年出品电影也有20部左右,2012年最多,达27部。江苏电影不仅获得国内顶级电影节“金鸡奖”、“华表奖”的重要奖项,并在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2011年《这里,那里》入围东京电影节“亚洲之风”单元,儿童电影《亲亲我》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奖,2013年《哺乳期的女人》获第三十七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艺术创新大奖。2014年幸福蓝海集团领衔出品的影片《白日焰火》获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及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开启了江苏影片在国际重大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序幕。江苏出品的电视剧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等国内重要电视剧奖的众多奖项。其中,《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誓言今生》连续荣获28届、第29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曾获第15届亚洲电视大奖“最佳电视剧奖”,是中国大陆地区电视节目在当年评选中的唯一获奖作品。江苏电视动画片产量从2006年起飞跃到全国第3位,2009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2012年、2013年均居全国第2位。历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动画片中,江苏出品所占比例均居全国前列,多次排名第一。

三、江苏文艺创作的“高原”现象

结合江苏文艺近十余年的现状,我们认为新世纪以来江苏文艺创作的“高原”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七大方面:

1.地域特色明显,门类差异巨大

江苏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独树一帜的“苏派”地域文艺特色。与江南水乡气候相适应的水印版画、水墨国画、漆画,带有江苏本地方言特色的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尤其值得赞誉的是源自江苏的“百戏之师”昆曲,古琴“七大流派”江苏有四,再加上独具历史魅力的辛亥民国题材影视绘画,在各级文艺展评中成为常客,屡获嘉奖。但另一方面,部分艺术门类尚有较大差距。音乐与舞蹈创作尚无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力作呈现。油画虽有作品在近几届美展获奖,但入选数量相对稀少,且获奖等级逐年下降,整体水平与先进省市尚有差距。话剧精品力作不多,潜力有待挖掘。

2.全国地位突出,影响有待提高

江苏主要文艺门类在全国均具有较为领先的地位,整体水平较高。话剧《枫树林》、昆曲《牡丹亭》、锡剧《一盅缘》分获文华大奖、优秀剧目奖、剧目奖,儿童剧《留守小孩》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运之河》《丁香》获中国歌剧节、中国越剧节奖项,《白日焰火》斩获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及银熊奖,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获全国美展金奖。但很多优秀作品因后续传播与推广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导致影响极其有限。例如,《运之河》仅公演10场,《锦绣过云楼》仅公演15场左右,省交响乐团屡演屡赔,受限于经济效益而无法凸显其社会效益。

3.财政投入有规模,但仍然相对落后

江苏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每年针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规模总量很大。2013年江苏省文化事业财政经费投人总数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2011至2014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分别达到4.675亿元、5.8815亿元、8.18亿元、10.418亿元,其中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分别达到0.5050亿元、0.5815亿元、1.78亿元、1.758亿元。但同时,人均财政投人排名较低,这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匹配。江苏省人均文化事业财政投入GDP占比,长期低于文化部“十二五”规划全国平均水平1%的既定目标,近五年一直维持在0.35%左右,2014年刚刚提高至0.45%。以2013年江苏GDP为基础粗略估算,“十二五”期间少投入近1500亿元。一方面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经费投入过分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了文艺创作的内容建设。例如,江苏省交响乐团每年经费只有500万,实际到手300多万,远低于国内外职业性交响乐团年均1500万的正常经费投入,而这已成为包括江苏省演艺集团下属剧团在内的各文艺团体的“正常”现象。

4.创作人才众多,选拔机制乏特色

江苏文艺人才辈出,整体人才队伍领先全国,包括“五个一”省工程、333人才计划在内,已培养很多文艺人才。江苏演艺集团下属各剧院、省作协、省文联下属各艺术家协会,省国画院书法院、省美术馆等众多艺术团体,成为江苏文艺人才集中涌现、精品力作辈出的基地。但另一方面,江苏文艺人才的选拔机制仍然缺乏特色,已培养成才的优秀创作人员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发现新人才、稳定已有人才方面尚缺乏得力办法,也体现不出人才选拔的优势与特色。

5.政策办法频出,落实仍需加强

江苏文艺历年来出台众多文艺发展政策,1996年江苏提出“文化大省”建设,要求凸显“三强”: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人才队伍强。2006年提出“文化强省”建设,要求凸显文化“新三强”:文化的引领力与凝聚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人才队伍强。自1996年起先后推出省五星工程奖、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百家金陵”画展、省文华奖,成立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以及《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加大资金投入繁荣美术创作的意见》,诸多政策办法意见的出台推动了文艺创作的繁荣。但与此同时,部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尚需与文艺创作规律进一步有机结合,不同政策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处理得当。尤其要注意,不能将各种政策、各种奖励都集中在常见的少数机构、少数人身上,要着重扶持和激励在文学艺术精品力作创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人才,要让政策和奖励真正起到保持“高原”、产出“高峰”的作用。

6.公共文化设施有规模,机制与经费投入不足

江苏着重加强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建设,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超过70%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等级站标准,率先实现“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同时,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推动江苏优秀文艺作品深入群众,深入社会。但另一方面,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基础上,如何让硬件发挥作用,让软件发挥功效,使其成为保持“高原”、产出“高峰”的有效载体,还需要在机制、经费两大方面花大力气。

7.文艺展演评奖繁多,传播机制尚需健全

江苏每年的文艺展演与评奖活动非常丰富,文联下设“红梅奖”、“茉莉花奖”、“莲花奖”、“金瞬奖”、“芦花奖”、“金凤凰奖”等奖项,以表彰各文艺创作优秀力作与杰出人才。此外还有“百家金陵画展”、“新人美展”、“青年美展”、“省美术高校作品展”、“紫金合唱节”、“省少儿曲艺大赛”等展演活动以及各类“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三下乡”等公共文化活动,每年评选并展演大量代表江苏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有力保持了江苏文艺的“高原”状态。但另一方面,不少优秀文艺作品和奖项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足,高级别的奖项缺乏空缺机制,众多优秀的文艺展演活动传播不力,缺乏全新的传播理念和系统完善的传播机制。

从上述七大方面来看,江苏文艺创作的基础较好,“高原”现象较为明显,如果从机制体制方面进行系统性调整、集中力量加大支持强度、增强文艺人才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完全可以支撑“高峰”作品的产出。

四、江苏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症结

就江苏文艺创作的现状而言,我们认为,目前江苏文艺创作缺乏“高峰”的主要症结表现如下:

1.政策全,但重点不突出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江苏省及各地市出台的政策涉及问题较为全面,也有相应经费投入,但系统性不够、经费投入不足、重点不突出。许多政策制订之后不起作用,或只是阶段性地起作用,政策的持续性不足;许多政策或未触及文艺创作的命脉、或用力过于平均而未能真正奏效。

2.机构多,但抓手不得力

从省委宣传部到省文化厅,从省文联到省演艺集团,江苏的文艺管理部门众多,但抓手不够得力、责权利不够分明。没有哪个机构在文艺创作的管理方面起绝对主导作用,也就没有哪个机构真正能为文艺创作负起主要责任。此外,江苏从事文艺创作的民间机构也很多,但这些机构组织多很松散、人员构成也较驳杂,难以形成足够的影响。

3.奖项杂,但平淡无权威

江苏省有关文艺创作的奖项从官方到民间都很庞杂。这些奖项的形成也都是逐步积累起来的,没有机会进行有效梳理。因此,现有的奖项多是对应于国家现有奖项而设,多数奖项的影响还局限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2009年开始设立的“紫金文化奖”虽然较为权威,但因设奖时间短、奖励类型单一、奖金力度小,所以未能体现出精英性、权威性、标志性特征,尚未形成具有江苏气派、国际影响的文艺大奖。

4.人数多,但开拓性不足

江苏从事文艺创作的人数众多,但文艺家“小富即安”、“小满即足”的现象较为显著,开拓性不足。因此,江苏文艺大多数作品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文艺作品的跟风特征明显、原创性不够。尤其是在题材开掘、观念拓展、形式创新三大方面表现得较为乏力,不足以体现出文艺创作的江苏气派。

5.资源富,但利用不充分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资源丰富、文化类型多样、科技教育领先、社会变化节奏较快,但创作者多未充分认识、开掘并有效利用如此丰富的文化与社会资源,未能及时表现急剧变革中的江苏社会的深层问题。因此,江苏文艺作品大多深度不足、震撼力较弱。

五、推进江苏文艺创作由“高原”出“高峰”的建议

1.基本认知

纵观古今中外“高峰”文艺创作的特征,结合江苏文艺创作的现状,我们认为,文艺创作“高原”与“高峰”的基本特征如下:

(1)文艺创作的“高原”特征

①生态良好。民众有关心文艺创作的习惯、有创作和欣赏文艺作品的风尚与条件、政府有推动文艺创作的政策与机制。

②人数众多。有一支人数众多的专业创作与批评队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在业余时间有创作文艺作品的兴趣和行动。

③影响较大。创作者及其作品能够深入人心、在较大范围内发生影响。

(2)文艺创作的“高峰”特征

①震撼力大:所创作的作品能够撼人心扉、发人深省,可以从深层次改变民众生活观念和文艺创作观念,能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民众、引领风尚。

②影响度深:创作者及其作品可以被多数人自愿分享、自觉传颂,在国内外民众中有良好的口碑甚至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③标志性强:创作者及其作品在文艺史上能够标志着某种高度、有较高地位。

2.基本规律

文学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结合国内外及江苏“高峰”文艺作品出现的基本经验,我们认为,这些规律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创作者对于潜伏于社会表象之下的民众的生活理念和深层精神诉求有较深体验;

(2)创作者有使命感、有能力并且自觉地以文学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认知,有从事文艺创作的原动力:

(3)创作者的创作行为不被外在于创作的力量所干预;

(4)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和成果需要有利于创作的环境呼应;

(5)创作者自身不能有过分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

上述规律是古今中外优秀文艺作品得以产生的基本规律,如能充分尊重这些规律,充分认识到这些规律对文艺创作的支配作用,将会有效推动江苏文艺从“高原”产出“高峰”。

3.基本原则

鉴于“高峰”文艺作品产出的基本规律,我们认为要推动江苏文艺创作“高原”出“高峰”,应当坚持好如下六大基本原则:

(1)处理好“高原”与“高峰”之间的关系。没有“高原”则很难涌现“高峰”。“高原”支撑“高峰”,“高峰”引领“高原”。保持“高原”是充分原则,推动“高峰”是必要原则。

(2)处理好“管理”与“放手”之间的关系。在政策与组织方面要加强管理,在创作方面要充分放手。通过良好的政策与机制为文艺家营造轻松的创作氛围、创造良好的创作条件;具体到创作自身,则应激发文艺家从事文艺创作的原动力、充分放手让文艺家去创造。文艺家也当自觉担当、勤奋努力,创作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3)处理好“过程”与“成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过程激励,让文艺家能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无后顾之忧,让创作过程自身成为激励文艺家从事文艺创作积极性的推动力;通过成果奖励,让文艺家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享受崇高的创作荣誉。

(4)处理好“创作”与“评论”之间的关系。让创作者敢“创”,评论家敢“评”、会“评”,让创作者与评论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此外,江苏高校众多、实力较强,要让高校学术力量有效介入创作研究与批评活动。

(5)处理好“创作”与“传播”之间的关系。让优秀的高峰作品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让优秀的高峰作品的能量化为公民的个体精神动力和整体社会力量。

(6)处理好“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创设优良的“软件”机制,通过一定的政策与制度建设,夯实群众创作与欣赏基础,让江苏领先全国的文化“硬件”设施对产出“高峰”文艺作品发挥基础性作用。

4.基本对策

(1)加强引导加大投入。由江苏省委、省政府主导,委托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负责政策制定,授权省文联归口管理,为“高峰”作品的创作引领方向、营造生态、创造条件,让文艺创作成为发掘江苏潜力、弘扬江苏精神、增强江苏软实力、促进江苏文化率先迈上新台阶的有效力量。

①引领方向:通过政策、机制等方式大力提倡继承江苏优秀文化传统、利用江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扎根民众、充分反映民众物质和精神深层需求、体现时代气息的创作方向,产出内容接地气、形式有特色的原创性优秀作品。

②营造生态:通过政策、媒体等杠杆营造氛围,让文艺创作与评论成为民众自觉关心、自觉支持、自觉参与的社会事项,成为江苏文艺家热心追求、自觉投入的崇高事业。

③创造条件:全面有效地梳理江苏现有文艺政策,重点扶持富有江苏特点、江苏气派的创作机构和人才,集中力量为这些机构和人才创造优厚条件,通过政策杠杆从资金、场地、机制三大方面强力推动“高峰”作品和人才的产出。

(2)设立权威基金奖项。让文艺家以获得该基金支持、该奖项奖励为最高荣耀,有强大的动力为赢得基金支持、赢得权威奖励而投入。

①设立大额度政府基金和政府奖,让该基金和该奖项对产生“高峰”作品起到绝对杠杆作用。

②处理好新设政府基金、政府奖与现有基金、奖项之间的关系,与新设政府基金、政府奖相雷同的基金和奖项归并到新设政府基金和政府奖当中,重新梳理和归并其他基金和奖项,让其有效用力、作为保持“高原”的基础。

③大力提倡、鼓励、引导、组织民间基金介入文艺创作,让民间资本成为推动江苏文艺“高峰”涌现的积极力量。

(3)设立权威评论机构。权威评论机构是发现“高峰”人才、发现“高峰”作品、培育“高峰”作品、传播“高峰”作品的有效机构。但就目前而言,江苏尚未出现让政府放心、让民众认可、让创作者钦佩的权威评论机构。因此,设立权威评论机构、创新评论机制,让公开、公正、公平,得力、得法、得效的权威评论介入创作是推动“高峰”作品产出的有效办法。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设有效机制,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作与评论研究机构,让高校学术力量介入创作研究与人才培养,让学术力量有效支撑“高峰”作品的产出。采取强力措施,通过集中培训、基地体验、民情考察、创作研讨等形式,增强青年文艺人才的使命感和自觉性、提升青年文艺人才的创作素质,让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文艺人才早日脱颖而出。

(5)构建权威传播平台。打开视野、放眼世界,通过影剧院、展览馆、博物馆、文化街区、报刊图书、文艺节庆、文艺论坛等实体平台以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虚拟媒体,在全球范围内构筑特色鲜明、渠道畅通、影响力巨大的权威传播平台,让高峰作品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并能转化为推动创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效力量。

(6)增强文艺家的自觉性。文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主动性十分鲜明的行为,如果文艺家自身缺乏足够的自觉意识,再好的政策都无法成就一个成功的文艺家。因此,江苏文艺家应当自觉增强自身的原动力和使命感,密切关注民生、扎根底层、思考历史、感悟时代,以高度的自觉意识谱写有温度、有力度、触及灵魂、传之久远的优秀佳作。

六、结论

江苏文艺创作有“高原”但缺“高峰”,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不相匹配。当下江苏文艺创作有底蕴、有底气、有能力,其优良的创作基础经过调整和提升可以支撑“高峰”作品的产出。江苏文艺创作缺“高峰”的症结体现在政策全,但重点不突出;机构多,但抓手不得力;奖项杂,但平淡无权威;人数多,但开拓性不足;资源富,但利用不充分等五大方面。

推动江苏文艺创作“高原”出“高峰”的对策应充分尊重“高峰”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处理好六大原则,从加强引导加大投入、设立权威基金奖项、设立权威评论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权威传播平台、增强文艺家的自觉性等六大方面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楚小庆)

猜你喜欢
高峰高原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石庆云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早高峰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