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美学”概念出发:当代中国美学的学科处境和任务

2015-11-30 04:39高建平
艺术百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艺术实践学科建设审美

高建平

摘要:当前,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东方美学”概念并不重要,专门研究这个概念,或者其他某种“提法”的历史,也不是一个正确的学术方法。过去一些年,一些来自“东方国家”的美学,在世界上的确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没有一个统一的“东方关学”,只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审美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各民族和各文化的美学。这种审美和文化实践,就是这些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中国美学,还是要采取哲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些哲学美学的原点出发,考察中国艺术的特点,再从具体的艺术特点出发,进行哲学的总结。世界美学不是两分的,即一种叫西方美学,另一种叫东方美学。各个民族、各个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审美和艺术传统观念,也有着当下的审美和艺术实践。这些是形成美学学说的土壤。面向当下实践,从传统汲取营养,对所接受的美学进行改造,是非西方民族发展自身美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东方美学;中国美学;西方美学;美学土壤;审美;艺术实践;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042-04

一、“东方美学”作为一种指涉地域性民族性的美学范畴,提出时间并不久。学术界明确提出“东方美学”这一概念,以及明确提出“东方美学”所指称的研究对象,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这一概念之所以被明确提出,并引起学术界研究的重视,是基于怎样的一种原因和学术史背景?

答:“东方”只是一个方位词,它原本的意义是模糊的。何处是“东方”?美学界有学者仿照“东方文学史”的写法来写“东方美学史”,将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波斯、日本和中国等许多亚洲和非洲的美学思想,统统概括为“东方美学”,以区别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美学。

事实上,这些被称为“东方”的地域中的美学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例如,中国美学与印度美学,差别就很大,中国美学与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美学差别就更大。相比之下,中国美学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美学之间,相似度更高一些,但其中也有许多重要的差别。

中国有一些学者提出,有一种与“西方美学”相对立的“东方美学”,而这种“东方美学”就以中国美学为代表。这种说法是不妥的。中国美学不能代表整个“东方美学”。在历史上,西亚、南亚和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很发达,各有特色,它们与中国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在艺术特征上,也与中国相差很远。

如果换一种说法,即“东方美学”并不具体指某一种美学,而是指在美学研究领域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将关注点扩展到西方以外一些国家、民族和文化中的美学的话,那么,“东方美学”的提法有一定的意义。

“美学”(aesthetics)这个词是1735年由德国人鲍姆加登所创。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美学”也是18世纪才从欧洲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朱光潜曾指出,在此以前,欧洲人只有“美学思想”,只是到了18世纪,在英国人夏夫茨伯里的“审美无功利”和“内在感官”、意大利人维柯的“诗性思维”、英国人休谟的“趣味说”和博克的“崇高论”、法国人巴托的“美的艺术”体系,加上鲍姆加登的“感性学”观念等等各种思想的基础上,康德才建立了现代美学体系,此后黑格尔等人将这一学科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美学。

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美学研究,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在国际美学界,一些学者对这种美学开始感到不满,认为它不能概括许多非西方国家的美学。同时,他们也认为,一些非两方国家的美学,可以对西方美学构成重要的补充。

具体说来,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例如印度、中国、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一些学者开始利用现代美学学科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对自身的审美和艺术传统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这种研究的发端,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这种对自身美学建立的追求就变得越来越强烈。从一元到多元,这是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反映到国际美学界,非西方国家的美学受到关注,有这样几件事,应该看成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1995年在芬兰的拉赫底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美学大会上,第一次设立了“东方美学”的专题圆桌讨论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学者在这个讨论会上发言。此后的世界美学大会沿袭了这个传统。

第二,2001年在日本东京千叶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美学大会上,东方美学的份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分别设立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等国家美学的专题讨论会,并出版了一本名为《亚洲美学》的论文集。同时,日本学者佐佐木健一当选国际美学协会主席,第一次由亚洲人担任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美学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第三,201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将大会的主题设为“美学的多样性”,直接挑战单一两方美学的观念。

第四,2013年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美学大会上,笔者当选为国际美学协会主席,这也是中国美学受到国际美学界关注和重视的体现。

第五,2017年的世界美学大会将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经过一些年的努力,美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东方的关注,国际美学界也越来越关注东方。

我列举这些事实是想说明,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东方美学”概念并不重要,专门研究这个概念,或者其他某种“提法”的历史,也不是一个正确的学术方法。我想说明的是,过去一些年,一些来自“东方国家”的美学,在世界上的确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学术界通常将“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作为一组相对的美学范畴。但不同的学者往往对东方美学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有人强调从空间地理上界定,有人强调民族性因素,也有人强调不能忽略历史因素。我们又应如何界定“东方美学”在美学研究中所指称的研究对象?

答:如前面所说,将“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看成一组相对的美学范畴,是一个可疑的说法。“东方”有多种多样,“西方”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同欧美人说“西方”这个概念,他们也会提出质疑。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北欧、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个国家都各有其不同,也有着各自的传统。也许法国与意大利接近一些,德国与北欧接近一些,英国与美国接近一些,将不同的传统混在一起的做法,欧洲人会很反感。同样,从宗教上讲,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文化,其间的差别很大。将它们统称为“西方”,放在一道泛泛而谈,不是一个好的学术方法。世界是多样的,而不能简单地分成两块:一块叫东方,一块叫西方。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对学术研究伤害很深,应该坚决反对。

当然,从一种对这种说法的同情的理解角度,我想提出这样一种解释。自从18世纪鲍姆加登、康德等人提出了美学这个学科以后,在19世纪,这个学科在西欧的一些大学里得到了确立,设立了相应的教授席位,列入了大学课程大纲,在现代学科分类中有了“美学”的位置。随后,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有人写“美学史”,将美学这个学科回溯到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并整理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普罗提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线索,一直通向近现代。这种“美学史”,就构成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其实,这也是近现代欧洲人的构建,其中有许多可质疑之处。例如,为什么最早的美学是来源于希腊而不是埃及或两河流域?怎样看待欧洲中世纪美学中的伊斯兰教的贡献?如此等等。产生这种种问题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些“美学史”是欧洲人根据18世纪以来的美学学科而反向构建起来的。这种构建是不可避免的,没有“美学”这样一门学科,怎么可能有关于这门学科历史的回溯?但对这种反向的、回溯性构建的特点及其局限性,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否则的话,设想“西方美学”铁板一块,又想象一种铁板一块的“东方美学”与之相对抗,就既不是一种历史的,也不是一种学术的研究态度。

笔者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即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对于中国学界来说,“美学”这个学科,本来是舶来的。“美学”这个词由于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也由于留日学生的转译,在20世纪初年才在中国学界流行开来,并开始在大学设立这样的课程。最早的美学书,也是以介绍欧洲的美学为主。从单纯的介绍,到用引进的理论,结合中国的例子进行解说,再到能够努力从自身的审美和艺术实践中发现自身的特色,从而修改和发展自身的美学理论,再进一步研究自身的审美和艺术的历史,从而整理自己民族的美学精神,这是现代中国美学必然要走的路。也就是说,最早的美学,是“美学在中国”,这种美学要逐渐向“中国美学”过渡,形成民族美学的自主性。这种民族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民族的审美和艺术实践。

其他的非西方美学,也走过或正在走这样的路。也就是说,也有一个从“美学在日本”到“日本美学”,从“美学在韩国”到“韩国美学”,从“美学在印度”到“印度美学”的过程。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甚至说,有着一个从“美学在美国”到“美国美学”的过程。他所说的“美国美学”,是指他所主张的“实用主义美学”。

作为对问题的回答,笔者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东方美学”,只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审美和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各民族和各文化的美学。这种审美和文化实践,就是这些美学的研究对象。

三、从东西方美学思想史的比较视野来看,东方美学思想表现出哪些特质?除了国内学者对东方美学的研究,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对东方美学的研究关注点主要在哪些方面,呈现出哪些热点和研究趋势?从目前研究的不足来看,我国学界对于东方美学研究,亟需在哪些方面加以突破或增进?

答:我在这里不能一般性地回答,东方美学思想表现出了哪些特质,其原因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我猜想,这一问题也许是让我说说关于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两岸三地、韩国和日本等国的美学的特点。这大概可以有一些初步的概括。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学者参加国际美学协会的活动不多,情况我也就不太清楚。印度、伊朗、土耳其尽管也被称为东方,与我们差别很大,如果说那里的美学也是东方美学,那就得另说。

从总体上讲,中国学者,以及在国外的华裔学者,也包括一些日韩的学者,讲得比较多的是传统中国美学,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美学。例如,他们从哲学上总结说,欧洲古典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在”(being),中国哲学不是研究静态的“在”,而是思考动态的、生长的、变化的“成”(becoming)。一些当代中国学者更喜欢总结中国美学的一些范畴,例如,他们围绕着“意境”、“意象”、“境界”等进行辨析。这些年,中国学者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研究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有多种中国美学史,以及中国美学范畴史著作问世。与此相比较,一些西方的美学家则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接近中国美学,例如,他们致力于研究中国美术、音乐、电影和戏剧的一些特点,并写出多种论文和专著。

在美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一种对照西方美学简单地寻找“相同”与“不同”的做法。例如一些学者致力于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与柏拉图美学相比较,将儒家美学与亚里士多德美学作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也有些人进行范畴的比较,致力于寻找传统中国美学中的优美与崇高、悲剧性与喜剧性。这些比较都没有什么价值。

发展中国美学,还是要采取哲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些哲学美学的原点出发,考察中国艺术的特点,再从具体的艺术特点出发,进行哲学的总结。例如,宗白华在比较中国与西方美学时,尝试从《周易》出发来探讨中国美学的特点,又从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探讨传统中国绘画致力动态的书法线条,而非静态的几何线条,说明中国艺术与传统欧洲艺术的不同之处。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中国美学研究中有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资料罗列多,而理论突破不多;具体艺术门类的艺术研究多,对各门艺术进行综合,从而在美学理论上有新的提高的研究不多。当然,更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仅限于对已经引进到中国的一些“西方美学”知识的阐释和回应,而自主的理论创造不够。

四、有学者认为,美学研究中的大部分概念范畴与理论是由西方美学所奠定的。然而,在世界走向多元文化、不同文明相互对话的全球化时代,东方美学的研究可以为世界美学做出怎样的贡献?近十几年来,在美学的文化转向趋势下,不同民族、地区美学的比较研究对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美学研究中的大部分概念范畴和理论由引进来的“西方美学”所奠定,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有人对此深恶痛绝,要清除掉所有的西方影响,这是做不到,也是不必要的。前面说到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我想对此再作一些引申。举一个例子说,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学”。中国的语法学,最早是近代的一个名叫马建忠的人根据拉丁文的语法,创建了古汉语的语法,写了一本书,叫《马氏文通》;后来又有一个名叫黎锦熙的人根据英文的语法创建了现代白话文的语法,也写了一本书,叫《新著国文文法》。现在看来这两本书问题很多,生硬、不切合汉语实际,但它们的重要性不可抹煞。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国语言学家们努力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更加贴合中国语言实际的语法体系。在中国,美学也在走着一个与之相似的道路。有学习,有借鉴,但检验的标准,是审美的艺术的实践。

中国美学的发展,要学习国外的美学,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当下的实践。我们的先辈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需要很好地总结。例如,中国古代诗话词话中,有着丰富的美学材料,他们对诗的抒情表现性,对虚与实的关系,对动与静的关系等等,有着许多精彩的论述。再例如,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气韵和笔法,以及关于位置,关于时间与空间,也有很多精妙的见解。我曾经写过《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一书,试图说明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一些独特的特点。用这些遗产与当代美学对话,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理论有时代性,但有时,一些古老的理论,会对当代的理论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作为总结,我想重申这样的观点:世界美学不是两分的,即一种叫西方美学,另一种叫东方美学。各个民族、各个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审美和艺术传统观念,也有着当下的审美和艺术实践。这些是形成美学学说的土壤。在近代以来,发源于欧洲的现代美学对众多的非西方民族和国家形成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曾经是积极的,对各民族和国家形成自己的美学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固守这种美学,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民族的审美特点和当下审美实践进行修正,就会走向反面,这种美学就会成为学术向前发展的阻力。因此,面向当下实践,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对所接受的美学进行改造,是非西方民族发展自身美学的必由之路。

美学是文化的结晶,归根结底,它必须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2007年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市举行第十七届世界美学大会,会议主题是“美学为文化间架起桥梁”。土耳其横跨欧亚两个大陆,既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又具有高度的宽容性。因此,这次会议以促进各民族和文化相互接近和友好共处为宗旨。实际上,美学和艺术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各民族问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2014年11月,笔者曾随中国社科院的一个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并参加一个有关中澳关系的学术研讨会。当时正值G20峰会期间,中国与澳大利亚签定了自贸区协定,澳大利亚到处洋溢着一种中澳友好、感谢中国送了大礼的气氛。我在发言中说了这样一个意思,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可以友好相处,但作为朋友,这还不够。只有文化间相互沟通,才能相互理解;只有美学上相互沟通,才能趣味相投。朋友之间要有超出生意上伙伴的关系,就需要相互理解,趣味相投,美学上的交往,可以在这方面起重要的作用。美学自身作为一个学科,是研究美和l艺术的,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如果它还能在民族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沟通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这个学科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责任编辑:陈娟娟)

猜你喜欢
艺术实践学科建设审美
大学生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设置及意义分析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
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改革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艺术实践的思考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