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创意开发模式研究

2015-11-30 04:49张爱红
艺术百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文化创意产业

张爱红

摘要: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尾声中,以公益为主的博物馆正在探索全新的营收模式,其中衍生品开发成为一条新思路。在博物馆艺术衍生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优化艺术市场结构,走文化产品的公益品牌化道路是关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公共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创意开发模式;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10-05

博物馆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宗教收藏活动密不可分。4500多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先民就热衷于收藏一切与宗教活动有关的物品,包括神像、圣僧的尸骨、遗物以及宗教器皿和艺术品。古希腊人对文艺女神缪斯(Muses)的崇拜,直接孕育了博物馆(museum)的诞生,博物馆museum一词,即是缪斯Muses一词的变体。希腊化时期的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建立了一所研究天文、地理、医学、物理、哲学、语言和艺术的综合性大学,就命名为博物院(museum),被视为博物馆的雏形。17世纪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博物馆(museum)成为正式通用的名称。2001年,巴塞罗那国际博物馆协会以章程明确规定了博物馆的属性:“博物馆是以研究、展示、欣赏为目的,并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环境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

顺应世界博物馆业的这一发展趋势,2008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增强博物馆的公共属性,扩大社会效益。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尽管国家有专项资金补助,然而,资金短缺仍是全国博物馆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向全国博物馆发出了《关于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倡议书》,呼吁以开发博物馆衍生品来辅助博物馆文物的日常维护,拓展、延伸博物馆的教育、传播等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如何创意开发博物馆艺术衍生品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命题。

一、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及产业类别

艺术衍生品是随着近年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衍生品(derivatives)意为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物品,最初以化学衍生品和金融衍生品最为普遍。艺术衍生品顾名思义是指从原创艺术品中派生出来,经艺术家授权,商家开发出来的艺术产品。作为原创艺术品的“产儿”,艺术衍生品继承了原作的特色艺术元素与符号,以创意设计的手法将符号价值寓于新的载体——工业产品之中,形成了兼具美感与实用性的特殊艺术产品。如齐白石授权的《雀跃樱桃》抱枕、餐盘、毕加索授权公司开发的毕加索图像日用品。

首先,就观赏性来说,艺术衍生品以原创作品的艺术形象为依托,结合新载体的材料、质地和形制特点,注重产品的图像式描述和美学表达,形成了具有一定艺术附加值的日常生活用品,此可谓“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物化之道。费瑟斯通痴迷于当代都市生活的审美解读,认为“消费社会决不能仅仅视为释放着某种一统天下的物质主义,因为它同样向人们展示叙说着欲望的梦幻图像,将现实审美化又去现实化。波德里亚和詹姆逊正是抓住这一方面,强调了图像在消费社会中担当的新中心角色,从而使文化有了史无前例的重要性。”艺术衍生品承接原作的艺术图像,融入、铺陈并修饰日常生活,“将现实审美化又去现实化”,以艺术化的方式抹去日常生活的平庸与乏味,映出生活中的惬意与趣味。

其次,实用性。与纯粹艺术作品不同,艺术衍生品虽以观赏性为要义,但绝不附丽于形象的外在之美,在或简或繁的艺术形式中最终导向艺术的功能,沉淀于器具的物性来还原生活的本质。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直言,“艺术产生于需要、匮乏、损失和不完备”。“一个真正的美感对象并不是完全圆满终结的,而是还能够产生后果的。如果一个圆满终结的对象不具有工具作用,它不久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灰尘末屑。伟大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永垂不朽的性质就是它所具有的这种不断刷新的工具作用,以便进一步产生圆满终结的经验。”实用的艺术衍生品以世俗的方式颠覆了传承的艺术功能论,以实实在在的工具性满足了现实需要。

再次,艺术衍生品具有可复制性。艺术衍生品脱胎于原作,附着于工业产品,是可以被复制、开发的艺术产品。“衍生”实现的是“复制”的技术之美。但是,艺术衍生品不同于艺术复制品。《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I卷》认为,艺术复制品是“以美术品原作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复原制作”。换言之,艺术复制品是对原作的逼真复原,追求高度的相似性。在复制时,其内容、形式(色彩、线条、纹饰等)以及原作的残损和污痕处等都要忠实于原作,不能有主观臆造。而艺术衍生品虽也是复制,但并不拘泥于一一的拷贝,而是在新的载体上择取原作的典型符号进行艺术再加工。所以,艺术衍生品更具创造性、独立性,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

最后,商业性是艺术衍生品的现代属性。艺术衍生品是现代社会下艺术与商品经济的产物。如果说,艺术性是纯粹艺术品和艺术衍生品共有的基本属性或称传统属性,那么,商业性可称为艺术衍生品的现代属性。当代商业向艺术领域的渗透,促使艺术市场迅速成熟,并催生出新的艺术商品类型——艺术衍生品。艺术衍生品是艺术家与企业家合作的产物,它直接产生于商业的需要,以商业目的为旨归。商业性是艺术衍生品区别于传统艺术品的重要特征。传统艺术品遵循古典美的基本法则,尽管也会流通于艺术市场,但其重视的是作品的艺术之美而非商业之用。而艺术衍生品的价值更在于商业因素介入后产生的新价值——文化附加值。

艺术衍生品的文化附加值是文化资源的商业升华,其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艺术授权。任何艺术衍生品必须首先经过艺术创作者的授权,获得“商业签证”之后,才可进行产业开发。2009年,国际授权业协会(LIMA)依据授权的素材来源,将授权产业分为五类:企业品牌类、卡通娱乐类、时尚类、运动类和艺术类。其中,艺术授权产业属于艺术类的授权,指通过开发艺术原创作者的著作权而衍生财产价值的文化产业。国际通行的艺术授权形式主要分为原作复制授权、产品授权和数字授权三种。原作复制授权是指获得对原创艺术品进行原尺寸仿真、复制并销售的权利,一般采取限量版的形式发行。产品授权是指获得原创艺术品艺术形象的权利。获得授权的单位或个人可将艺术形象印制在产品上,使之成为具有艺术特色的衍生品,以艺术附加值获得高经济利润。数字授权则是指通过拍摄艺术原作获得艺术品的数字化图片或形象数据版权,并将这些图片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之上,以装饰或展示各种电子媒体。

经过不同艺术授权形式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具有多种产品表现形态,如限量发行的明信片、艺术名家授权的日用品,以及倍受新生代消费群体推崇的E时代艺术化电子产品等。依据艺术授权开发的目的,艺术衍生品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盈利性的(profitable)艺术衍生品。主要由商业性画廊或美术馆开发,为代理的艺术家提供宣传、研发和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北京的阿特塞帝画廊、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上海的证大艺术超市、深圳22艺术区等艺术机构都以艺术衍生品为重要经营项目。另一类属于非营利性(nonprofit)的艺术衍生品。该类主要由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机构开发,将艺术衍生品在其附属的艺术商店里进行销售,所得利润主要为社会大众提供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衍生品,随着博物馆产业的现代发展,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已成为当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创意开发的国际产业环境

艺术衍生品的概念从西方“博物馆商品”(museum store product)的语义环境中出现,并伴随着博物馆零售业的发展被大众广为所知。因此,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在当前学界和社会各界常有创意礼品(creative gift)、博物馆文化产品(museum products)和博物馆定制商品(museum custom products)之称。

博物馆的物品销售始于服务台旁设置的明信片贩售,后来逐渐演化为具有独立空间的博物馆卖店。1955年,24个博物馆卖店共同在纽约成立了博物馆卖店协会(The Museum Store Association,简称MSA),旨在加强世界各博物馆之间的资讯交流,整合各博物馆卖店的产业经营,为游览者提供完整的艺术体验,留下深远的“文化记忆”。根据MSA在《2002年博物馆零售产业报告》的统计:11.2%的博物馆卖店每年的毛收入大于一百万美元,净利平均值415,074美元,从每位博物馆观众身上赚取的净利平均值2.11美元;而美术馆卖店从观众身上赚取的净利更高,平均为3.42美元。

随着国际博物馆产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衍生品带来的产业价值越来越高。就英国博物馆业来说,大英博物馆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众前来参观。其艺术商店就位于大中庭图书馆的一周,弧形的构造和显眼的位置使每一位观众都可轻易浏览到该商店的衍生品。而且,博物馆卖店的衍生品品类丰富,款式新颖,仅罗赛塔石碑的衍生品就有几十种,包括衬衫、雨伞、杯子、U盘、钥匙链、钱包等,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特展期间,博物馆会随机推出相应的文化衍生品,作为主题特展的补充。如2012年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从阿拉伯半岛到皇家阿斯科特赛马场”就是一个关于英国马的特展。在展览最后,博物馆设立了一个关于马的书籍、手工艺品的专题展售。此外,以油画收藏为特色的英国国家画廊也非常重视博物馆衍生品的经营。该画廊设在正门入口处、餐厅旁、出口处都设有艺术商店。三个艺术商店与游客的全面接触,贯穿了游览的全过程。该画廊把衍生品的研发作得更细化:不仅考虑到不同年龄层的消费群体,更推出了与城市特色旅游以及节日有关的艺术衍生品。如梵高的《向日葵》衍生品就包含了梵高玩偶、向日葵摆件、手机壳、冰箱贴、餐盘、项链、别针、丝巾、文具等,适应了不同消费者的爱好与需求。奥运期间,该画廊还推出了有关伦敦城市和奥运主题的旅游商品区。

在法国,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多是艺术周边纪念品和艺术品复制缩小件。1992年,大皇宫博物馆举办的特劳斯劳德雷克(Toulouse Lautrec)回顾展开创了法国艺术衍生品创意设计的新纪元。至此,设有艺术商店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均开始重视艺术品的市场分析和艺术衍生品的创意研发。法国国立博物馆联盟(RMN)和巴黎博物馆联盟(Paris Musees)成立了艺术衍生品创意设计联盟机构,以充分了解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完成详尽的市场分析,确保馆藏、展览与艺术消费充分结合。原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艺术商店负责人Jcan-Dominique Leze说:“艺术衍生品的设计要与时俱进,我们会选取作品中的某件摆设、某个造型,改变一下比例,甚至调整原本色彩,终将古典(现代)艺术品的元素插入到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的设计品中。”RMN目前管理着40多家文化艺术机构,2008年仅艺术衍生品就有3000多万欧元的销售额,包括250万本书籍,650万张图画。除了数量之外,在单品的销售上,法国更重创意。巴黎博物馆联盟艺术衍生品销量最高的是由著名独立艺术衍生品设计师Pascale BrundArre设计的蜜蜂酒杯。其灵感源自拿破仑帝国徽章上那只金灿灿的蜜蜂。从1997年投入市场至今,这件充满着奇思妙想的蜜蜂酒杯就售出了800多万件!在创意设计的带动下,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由2007年只有30款到如今可向大众提供600多款。艺术衍生品的收入已占到了蓬皮杜艺术中心总营业额的1/3以上。

美国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产业更具规范性和开拓性,可谓行业典范。纽约现代博物馆旗下的礼品店2007年统计的财务收入已达1.7亿美元,MOMA元素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产生了巨大效益。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衍生品的年营业额已超过3亿美元。美国的博物馆衍生品的惊人利润有赖于其独特的博物馆产业运作体系。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博物馆,在维护博物馆公益性质的基础上,美国的博物馆运营大胆引入了市场化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起了符合其经济发展状况的独特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产业除了设有自身的销售卖店之外,还联合专门的艺术衍生品公司来参与衍生品的设计研发和市场运作。如位于纽约的著名艺术衍生品公司Artware Editions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把艺术衍生品当作一种研究项目来开发,并利用其丰沛的艺术家资源,与不同的艺术家合作开发了许多创意项目。同时,在项目推介和宣传方面,Artware Editions艺术公司在纽约西村开设了美国第一个艺术衍生品展示空间,组织了各种艺术博览会,包括纽约军械库展等各种非艺术博览会,充分推广新开发的艺术衍生品。与老牌的Artware Editions不同,Grey Area是纽约一家年轻的艺术公司,主要致力于当代艺术衍生品的网上运营,在线销售限量版或市场上罕见的非限量版艺术衍生品。2012年Grey Area在纽约Soho区开出了第一家实体空间——“介于艺术与设计之间的未定义空间”,着重探索并刻意模糊当代艺术与产品设计的边界,开发兼具实用价值和当代艺术理念的个性艺术衍生品。总之,英国的艺术衍生品会围绕博物馆的重要馆藏资源而展开,目的性和定位都非常明确。法国更重视艺术衍生品的创意研发,而美国则注重艺术衍生品的创意运营与后期管理。

三、我国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国外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形成和有序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的产生。1997年11月,荷兰银行台湾分行推出“梵高卡”,首创把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设计在信用卡上,并且从公司外部装饰到店内信笺都以此为主题,开创了中国艺术衍生品运营的先河。梵高的画因而成为荷兰银行企业形象识别的重要元素,成功提升了品牌形象,实现了3个月内300%的高增长率。近几年随着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许多艺术家授权的衍生品也已为大众所耳熟能详,如周春芽的“绿狗”、岳敏君的“露齿大笑”、隋建国的小恐龙、刘野的“卡通娃娃”、周铁海的“穿旗袍的骆驼”、沈敬东的小军人、向京和瞿广慈的“礼物”等都已突破原作的局限,开始融入日常生活,向限量复制、玩具公仔、生活日用品等大众领域拓展。而2013年夏天,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以康熙朱批“朕知道了”设计的纸胶带瞬间在网络爆红,其娱乐性和趣味性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然而,尽管目前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极为活跃,但从行业整体来说,博物馆衍生品产业才刚刚起步,市场发展动力并不强劲,创意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管理模式也亟需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同质化。南京一家博物馆负责人说,“我们的博物馆商店大多还停留在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层面,缺少创意研发能力,提供给观众的文化产品品类单调,缺乏特色。目前只有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几家拥有自己的创意产品设计团队,大多数博物馆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还停留在艺术附加值较低的文物复仿制品、图书音像出版物等低端层面。”因此,衍生品的种类少,品种丰富度低是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品种来说,目前艺术衍生品基本只有高仿微喷版画和日用衍生品两大类。高仿微喷版画多为书籍、画册、明信片、信笺、书签等传统品类;日用衍生品也多是将画简单印在产品上,原作艺术形象与产品载体的艺术匹配度不高,致使多数艺术衍生品缺乏艺术格调,品质不高。如某地方博物馆,为了节省印制和开发成本,竟将本馆的同一件馆藏品图片印在了20多件日用品上,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2.销售渠道狭窄。目前国内艺术衍生品主要通过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区的实体商店销售。其中博物馆的销售模式更为保守,仅集中在博物馆艺术商店中,受地域局限,购买人群多是游客或参展的部分艺术家和观众,无法形成固定客源,批量购买的情况更少。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显示,国内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年的衍生品营业额也仅在3亿新台币(约6000万元)左有。而英国TATE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为3亿至5亿元人民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更高达7亿元人民币左右。销售方式上,国内博物馆尚没有形成成熟的电商运作平台和产品展售方式。即使馆内有展览,也仅是艺术作品的展览,而不是专门为艺术衍生品设计的展销。电商平台运作方面,美国的艺术衍生品销售网站ART.COM每年售出约150万件高清复制品,国内虽也有与ART.COM销售形式相似的网站,如hi小店、HIHEY.COM等线上商店。但由于价格较高,且多是针对小众群体,销售量并不高。如hi小店多是年轻艺术家的原作,但每件作品却在2千到5万元,远远超出普通大众的消费水平。

3.产业链不系统。国内艺术衍生品的产业链,除了上游的研发设计之外,中间的生产环节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艺术衍生品是兼具艺术特色、收藏和使用价值的艺术品,因而对供应商、生产商的要求都较高。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材料和质地必须适合二次创意设计的要求。生产商环节也遭遇尴尬:多数艺术衍生品以“稀少”为卖点,一般不从事大批量生产,这就造成了大工厂不愿接单、小工厂接不了单的被动局面。此外,产业链缺乏产业基础的支撑,如人才、资金、消费人群等产业基础都较为薄弱。诸多因素造成艺术衍生品产业链上下游缺乏良性互动,供与求、产与销相脱节,产业业态更无从谈起。

4.产权意识淡薄。艺术品的产权包括物权和著作权两部分。就物权来说,权利人依照《民法》可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实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著作权是指,权利人依照《著作权法》可以享有实物负载的艺术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复制权等人身权和财产权。然而,尽管已有相关法律保护艺术创作者的权益,但多数艺术家法律知识的匮乏给艺术作品的侵权纠纷埋下了隐患。即使有少数艺术家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取证复杂、诉讼成本高、赔偿力度有限等诸多因素,艺术家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这更使一部分唯利是图的盗版分子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严重影响了艺术衍生品的创作和研发,容易造成艺术市场的恶性循环。如广州美术学院谢楚余教授的画作《陶》的仿作已遍布大街小巷。画中那位抱陶罐的裸女,被天马行空地穿上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手中的陶罐也被换成了电饭煲、口服液,甚至西瓜。谢楚余说,“有人统计,我的这幅画起码被盗版了1000万次”。

可见,我国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与艺术衍生品产业尚没有形成有效互动模式,产业价值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各种问题,结合我国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状况,现提出以下对策,以供参考。

1.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加强创意研发。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品类单调、消费能力不足等现象,已鲜明地体现了加强创意研发的深刻重要性。国外艺术衍生品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博物馆自主设计研发,再授权厂家制造;二是由被授权商负责整个研发生产过程。但无论哪种开发方式,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创意研发。博物馆衍生品的创意研发要把艺术创作、产品设计与博物馆的定位结合起来,设计出既有艺术特色又具实用性的艺术衍生品。目前我国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突出,美术、设计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储备极为丰厚,本、硕、博的人才梯度结构较为完善,因此,艺术衍生品的相关部门可与高校科研院所搞合作开发;或者可以吸纳实习生、优秀毕业生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研发团队中去,来研发既有艺术美感又贴近大众需求的作品。

2.借鉴国外模式,拓宽融资及销售渠道。解决目前国内博物馆衍生品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可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电商平台及衍生品展售模式,找准文化卖点,加大宣传力度,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背景的群体都能了解艺术衍生品,让艺术走近大众。各城市商业区、步行街、高校附近的创意小店都可设立艺术商店。同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要求,也可探索按需定制的生产模式,可与大企业或者大批量需求的客户签订协议来定制开发。此外,为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融资途径也应多元化,实现融资与销售的最佳产业循环。在融资渠道上,除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外,也可用“文化权限”参观的方式发展个人捐助或大公司筹款。如大英博物馆的筹款会员可以在早上游客未入馆前参观博物馆,也可以参观平时不对外开放的文物科技保护部等。

3.加强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坦言:“目前内地的艺术衍生品之所以显得创意不足,其实与其生态环境有关,这个市场还不太规范。”他认为应该加强产业集聚,整合当今国内艺术衍生品产业链条上的相关环节。因为“中间环节比较薄弱,艺术家通过经纪人、经纪公司来开发衍生品的少之又少。此外,获得艺术家授权的经纪人、经纪公司在开发衍生品时,对于艺术家形象的提炼、艺术家气质的彰显都不够,他们通常没有站在艺术传播的角度来考虑”。艺术衍生品必须以大众化为目标,通过整合各个环节、完善产业链来构建产业培育平台(新业态的孵化),创造更大的价值。

4.健全法律法规,规范艺术授权。“Rong”艺术衍生品品牌设计师李怡蓉说:“通常我每开发出一种艺术衍生品,都会去申请专利,可真正到了维权的时候,你会发现取证的过程非常艰难。又像是做饰物类的艺术衍生品,品牌有专利,而款式是没有专利的,的确存在很多大同小异的地方,被抄袭太容易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针对艺术衍生品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以规范艺术授权,保护艺术创作者和艺术研发设计者的权益。艺术授权即是一种以艺术创作为主体的授权类型。授权商将所代理的艺术家作品著作权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权商使用,或进行商业开发,所得收益授权商会按一定比例回馈给提供著作权的艺术家,既保护了艺术创作者的产权归属,又兼顾了艺术设计者的权益。

四、优化艺术市场结构,走公益品牌化之路

2011年是中国的艺术授权元年,“艺术品授权”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年度报告中,这预示着我国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全面展开。艺术授权市场的火爆,一方面来自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源自后危机时代,企业转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后,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2012中国艺术品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为1784亿元,其中艺术衍生品交易额为180亿元,比2011年的销售额度增加了30亿元,比2010年提高了120亿元。依据国际标准,艺术衍生品的销售额度可以达到整个艺术品市场额度的3倍以上。而2011年,中国艺术衍生品交易产值占当年当年我国艺术品市场总产值的1/14,2012年也仅占当年艺术市场总值的1/10。所以,我国艺术衍生品产业在未来尚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开发艺术衍生品,艺术市场结构的优化是不能绕过的一道门槛。根据国际艺术市场运作的规律,“第一市场”(the primary market)、“第二市场”(the secondary market)和“第三市场”(the third market)只有以恰当的构成比例,才可促进整个艺术市场的活跃和发展。而从近三年的统计数字来看,目前我国的艺术市场结构仍然以一级销售市场和二级拍卖市场为主,三级市场尤其是艺术授权(艺术衍生品)产业占的比例太小,市场结构趋于老化,无法以轻资产带动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因此,创意开发艺术衍生品的关键就在于优化艺术市场结构:把三级市场提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以此来带动传统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飞跃。

在优化艺术市场结构的过程中,规范艺术授权是核心。完善的艺术授权体系,是培育艺术品牌的前提。博物馆作为非盈利机构,其衍生品的开发不同于一般商业性的艺术公司,在开发过程中更要注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以产业性“养”公益性,以公益性“促”产业性。因此,走公益品牌化道路可作为未来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如,可借助博物馆的品牌效应,直接推出与博物馆商标有关的艺术衍生品标志,或者把艺术创作与知名产品品牌合作,借助知名产品的品牌效应来快速实现艺术衍生品的品牌化、名牌化。日本著名艺术衍生品创意设计师草间弥生就与LV公司合作,推出了印有草间弥生艺术元素的LV包。同时,在公益品牌化的道路上,可把博物馆衍生产品与衍生服务结合起来,配套具有艺术主题和氛围的咖啡馆、餐厅以及“艺术体验互动区”,真正让艺术融入生活。因为,艺术衍生品主张的不仅是美学的生产力,而更为人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崇尚自由和快乐的艺术化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贾明哲)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文化创意产业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滁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文化旅游圈构建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