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进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英语知识的记忆,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培养英语语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朗读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活力,增强学习的乐趣,让英语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49
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常用手段。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上,以教师“教”和学生“读”作为主线,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点名让学生单独朗读,或者开火车式的逐个朗读,还会常常听到全班学生齐声响亮的朗读。毫不夸张地说,朗读贯穿了英语课堂的始终,甚至延伸到了课外。但是,现在的英語朗读还比较机械呆板,实效性不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创造性朗读,让英语课堂灵动起来。
一、变声朗读,增强学生模仿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常教师都采用简单的领读、学生集体跟读的方式,完成单词、对话的朗读学习活动。这种传统的朗读方式虽然也达到让学生模仿的目的,但是,整个过程都是教师要学生读,而不是学生要读,学生这种被动的模仿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结合不同的人物、具体的情况进行变声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模仿,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Unit1 I like dogs》这一单元的“story time”部分教学时,在完成了教材的听力训练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朗读训练。“同学们,教师家里爸爸、妈妈、奶奶和弟弟喜欢的动物都不一样。请大家仔细听,My farther likes dogs(雄厚的男音),My mother likes cats(温柔的女音),My grandma likes pigs(慈祥、苍老的声音),My little brother likes ducks(天真无邪的童声)。下面请同学模仿这段话进行朗读,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特质的声音朗读。”学生听到教师说的那么有趣,各种声音十分形象,纷纷想要模仿朗读。
通过此例说明,小学生对声音的改变是比较敏感的,改变朗读时的声音、语调,使英语朗读变得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模仿的兴趣,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二、变速朗读,增强学生朗读乐趣
语速是影响朗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小学英语朗读课整节课都用同一种语调,语速也一成不变,平平淡淡,缺乏起伏,不但无法突出重点,还会让学生产生听力疲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改变朗读的语速,让英语朗读变得抑扬顿挫,就可以强化对学生听觉神经的刺激,使学生在听读、跟读中发现乐趣。
例如,在《Unit1 I like dogs》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Part B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示范朗读了课文内容,第一遍的语速较正常语速慢一些,在最后一句“It’s cute,too.”时特别强调“cute”这个单词,然后教师在用正常的速度又读一遍,教师让学生模仿慢速和快速两种读法,比较两者的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形成强烈的感知,感受语流音变,在模仿中体验慢读与快读的节奏。
由这个例子发现,朗读时语速有快有慢,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的模仿发音,感受朗读的节奏,对英语语感形成强烈的体验,掌握朗读的技能,让英语课堂动起来。
三、变式朗读,增添学生学习生趣
传统的英语朗读都只有嘴巴在动,对于刚接触英语不久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朗读的要求大部分还停留在清晰准确的发音层面,也就导致现在的小学英语朗读缺乏变化,不够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在朗读中模仿创造的灵性。在小学英语朗读时,可以增加各种肢体语言,改变呆板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例如,在《Unit1 I like dogs》的第三课时教学时,在Warming up这个环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首学生熟悉的场景,出示了一幅动物园的大图,一边让学生看图,一边给学生示范朗读,同时还结合读的内容,设计了一些动作配合朗读。如在说“I like rabbit.”这个句子时,伸手做了两个长长的耳朵,配合了个跳跃的动作。“同学们,刚才朗读时,老师加入的动作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同学们的想象力比老师丰富,大家模仿老师朗读的时候,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朗读,相信会非常的精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大胆演绎朗读的内容,并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相互听读,指出朗读错误的地方,帮助同学改正。在变式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创造能力很强。
由此例可见,变式朗读让学生不仅嘴巴动,全身都动起来,带着想象,融入情感,伴着丰富的肢体动作,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给课堂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英语是一门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模仿发音,增强语感,迈出英语学习的第一步。通过创新朗读的方式,改变朗读的声音、语速、形式等,让学生感受朗读英语的乐趣,提高语言综合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使英语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