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艳红
[摘 要]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通过弹性预设、分层作业、激发兴趣等途径,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个体差异 空间与图形 激发兴趣 建立空间 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35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对“空间与图形”这一内容,如何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我有以下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面对现实,正视差异
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差异。如有的学生对图形天生具有敏感性,空间想象力非常强,而有的学生看到图形就不知所措。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地生气或埋怨学生脑子笨,而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分析其中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弹性预设,面向全体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的差异较大,教师教学前更应进行充分的预设,做到当学生出现困惑时,能从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进行引导。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先将一个圆平均分后再剪开,另一个圆同样平均分成相等的份数,但是不剪开。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将剪开的圆拼摆成自己熟悉的图形,交流展示时问题聚焦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关键点,即“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其他学生则一片茫然。于是,教师又组织了第二次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没有剪开的圆的哪一部分。通过观察与讨论,大部分学生明确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在讨论过程中,由于有剪开与未剪开两种圆片的直观对比,大部分学生的目光由迷茫变为清晰,这时还有极少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教师不是就此止步,而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请有困惑的两位学生上台,先将圆拆分拼成长方形,再指一指拼摆后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哪一部分。这个活动的还原过程,终于揭开了有困惑学生心中的谜团。由于教师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能及时调控教学,让学生学得透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层活动,建立空间
由于“空间与图形”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很多,所以教师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明确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学生对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计算方法容易混淆,于是在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要求供学生选择:A.先在头脑中想象一个长方体,再直接写出各个面的面积是长方体哪两条棱的乘积;B.先用手在空中画一画,感知每个面的面积应该是长方体哪两条棱的乘积,再写出来;C.观察身边的一个长方体物品(如字典、文具盒等),写出各个面的面积是长方体哪两条棱的乘积。这三项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A项要求适合空间观念强的优等生去挑战,B项要求适合具有初步空间想象力的中等生去选择,C项要求适合空间观念较弱的后进生。这样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作业,激发兴趣
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分层作业,既要设计一些适合全班学生做的基础题,又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提高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果子”吃。如一题多解的题目,优等生可用多种方法解答,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用最基本的方法解答就行了。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习需要自由选择当天的作业,由于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作业,他们会主动完成,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搭一搭”后,我将课本中“根据从不同方向看到的正方形个数,画出搭成的立体圖形”这类思维训练题布置为自选作业,学生可以直接想象后画图,也可以操作后再画图,还可以选择不做。通过作业反馈,发现只有部分学生完成,于是我组织学生汇报讨论,让做得好的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做题方法,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后来像这种选做题,选做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让不同的学生绽放异彩。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