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中“价值中立”的挑战与转向

2015-11-28 15:11:10任娟
雪莲 2015年17期
关键词:转向高校教育挑战

任娟

【摘  要】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价值中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校教育中,“价值中立”也体现着明显的合理性和价值影响,但是其作用的发挥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有必要重新分析“价值中立”这个原则,促进其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育;价值中立;挑战;转向

一、价值中立的内涵

“价值中立”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基于前人的理论提出的,最早源于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大卫·休谟认为实施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提出了“是”与“应该”的区别,认为我们不能够由此简单推论出“应该”与“不应该”的划分。在休谟理论的基础上,韦伯在慕尼黑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提出“价值中立”,他在《以学术为业》中提出“价值中立”是一个方法论准则,我们应该在社会学研究中遵守这个方法论准则,在社会学研究中我们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任何人不能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衡量其他人和事。

马克斯·韦伯认为,培养机构尤其是高校应该秉持“价值中立”,即可以对现象、事实、法则及其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和分析,但是不能够有好或者不好的评价,不能对个体进行政治的灌输和信仰的调教;教育者应该做到“价值中立”,就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只教给学生事实和法则,不对学生宣扬主观的信仰、政治偏好、价值观念等,也就是韦伯所说的“讲坛禁欲”观点,意思就是教育者“不在讲台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将任何态度强加于学生”这种“价值中立”的态度。韦伯认为,教育者一味地灌输知识,受教育者沉默的接受知识,没有辩论,没有批判,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教育者应该传达给受教育者知识和方法论,但是不应该带有主观价值判断,否则将会形成固定模式,失去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实行“价值中立”的方法论,一方面可以抵制强权约束,一方面可以摆脱学术干涉,能够保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由,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自由发展,促进学术进步和科学发展。

二、“价值中立”在高校教育中合理性分析

高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其德育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价值灌输,在一定时期和范围运用“价值中立”的做法,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树立科学、积极的世界观。所以,高校教育中适当运用“价值中立”原则,具有一定合理性。

第一,基于一定道德原则,进行学生的德育培养。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价值理念也呈现出多元状态,所以,在基于一定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要赋予学生空间,避免过多的强制和灌输行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

第二,使用“价值中立”方法论,避免强制灌输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受教育者内心的主观世界,通过合理的调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客观讯息客观地传达给学生,抛弃权威主义和绝对主义,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养成。

第三,保持“价值中立”决定于大学生的群体特性。目前的大学教育,老师已不是主体,而是转变为导演,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形成来源也较为多元化,加上信息时代各种井喷式的信息的冲击,如果教师只是灌输价值理念,反而会使学生反感,他们很难对此全部接受,所以,保持“价值中立”也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现状的有效方法。

三、“價值中立”在高校教育中的局限性

在高校教育中,“价值中立”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但是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中立”无法应对西方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文化的全球化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西方思潮的冲击导致现时代存在着很多负面的价值理念,价值混乱、精神空虚等问题普遍存在,学校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那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面临威胁,学生的价值理念就会受到冲击,可能造成道德水平低下,价值观消极混乱的现象。而“价值中立”则不能解决这种问题,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带来恶化。

第二,“价值中立”忽略了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的心智和品德都是有待于进一步塑造的,学校只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价值引导是必需的,而“价值中立”完全去除社会和国家倡导的正确引导,所以脱离现实,缺乏合理性。

第三,没有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实施价值中立。因为“价值中立”这个方法论本身的特性,教育者无法准确把握“价值中立”的标准,也没有成熟有效的方案知道“价值中立”的具体操作型和实施性。所以,要解决“价值中立”实行的可行性,就要建立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对困境。

“价值中立”在高校教育中的合理转向

在高校教育中,“价值中立”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义,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将“价值中立”方法论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值得探索,以更好地发挥“价值中立”在德育培养中的价值。

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中立”意识,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和勇敢表达。我国的传统高校教育在学生纪律、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太严格,要求太多,欠缺对学生的理解,学生大多感受到的是约束和管制,所以教育者们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地创造好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有自由的环境进行表达,感受关怀和尊重。价值中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约束型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其次,把握“价值中立”的尺度,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价值判断方法。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进行“价值介入”或者保持“价值中立”,正确的采取“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并不是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保持价值中立,而是要把握好“价值中立”的尺度,既不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对学生过分干涉,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价值抉择不被尊重。如果教师可以把握好“价值中立”的尺度,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价值判断方法,德育教育将会显现出更良好的效果。

最后,深刻理解“价值中立”的涵义,帮助学生培养正确价值的选择能力。保持“价值中立”并不等于任何价值观都是可以被选择的,这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违背。如今社会,信息开放化,价值多元化,学生可以从除了课堂或校园以外的很多地方树立价值观,学校的德育教育也会受到尤其是西方思潮的冲击,如果大学生没有建立价值选择的基本能力,那么学校单纯的价值观培养也是难以有良好的收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教育应该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付出更多资源,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必须努力完成这个任务,深刻理解价值中立的涵义,做好一个“价值中立”者。

总之,全面的分析“价值中立”的内涵,明确其合理范围,在高校教育中恰当地运用价值中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然要更加理解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选择自由,让他们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价值中立”原则,维护和宣扬正能量,将真善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发扬光大。只有把握好“价值中立”的合理转向,才能对高校的德育教育起到平衡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祝贺.韦伯的大学观——《以学业为业》研读[J].高校教育管理.2009(3).

[3]叶飞.“价值中立”的学校德育意义及局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

[4]冯东.高校教师的教学权力与“价值中立”[J].汕头大学学报.2007(5).

[5]王海玲.浅析理解社会学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学理论.2010(12).

猜你喜欢
转向高校教育挑战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29:07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必然性与具体策略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21:09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47:56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1:53
叽咕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