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
【摘 要】脱胎漆器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以质地坚实轻巧、造型古朴典雅、色泽光亮如镜、髤饰方法隽巧而独具一格,在世界艺苑中驰名中外、享有盛名。
【关键词】雕塑脱胎漆艺;制作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工匠对漆器技术的娴熟运用,以及精湛的脱胎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风格。这些成果,无疑为现代脱胎夹纻漆艺的制作生产和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实践与研究,我不仅继承了近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脱胎夹纻制作技艺方法,还对其中的一些传统技艺进行改良与创新,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现在就对雕塑脱胎漆艺从泥塑造型制作——翻制石膏模型制作——脱胎夹纻制作——夹纻胎表面髹饰技法等一系列制作工艺流程进行解剖说明。
一、泥塑造型制作
1.备泥加工,把采集来的胶泥土加湿后放入胶泥机进行加工提炼(如一次胶泥不够粘,可多次胶泥,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把加工好的泥块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备后用。
2.搭内骨架,根据设计图纸进行1:1造型焊内骨架制作(搭制骨架常用木、铁丝、钢筋、铁钉等材料),焊骨架时要预留3至5厘米泥层的余地,即要牢固又不能露架子,所焊骨架要简单易拆。
3.上大泥堆大形,把焊好的内骨架放置雕塑旋转工作台上。上泥时,将泥块一坨一坨地堆贴在骨架上,用手按紧、拍实,然后层层加泥,用木槌或拍泥板将泥砸实帖牢。雕塑是三维的立体造型,每添一块泥都要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不要一次堆足,只要堆出大形即可。
4.深入塑造,随着局部和细部的深入,使泥塑的体量逐渐到位。做局部时要经常与整体比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在深入塑造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局部与细部的关系,也要反复推敲,始终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雕塑在泥塑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在冬季气温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经冻结,整个泥塑会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干裂,其水分不易挥发,以便继续塑造。等泥塑造型定稿完成,后续就是翻模制作了。
在制作完成雕塑造型胎体之后,就可以开始制作夹纻胎。夹纻胎的制作方法有两种,即阳模法和阴模法。阳模是在干燥固定好的泥模上直接刷漆裱糊麻布,到一定厚度时,在泥模内注水脱胎而制成夹纻胎。阳模的优点是直接制模即省力又省时,缺点是裱糊麻布的过程漆干燥的较慢,而且一层层加厚就容易变形开裂,从而影响了最终造型效果。阴模是在完成胎体模型基础上翻制石膏外模,在石膏外模上刷漆裱糊麻布,阴模的缺点是较为费时费力,优点是可以保持夹纻造型与初始泥塑造型基本相同。我为了保持胎体模型造型不变,所以选用了阴模法制作夹纻胎方法,下面进一步说明其过程:
二、翻制石膏模型
1.喷脱模剂,用喷水壶在泥塑造型上均匀喷撒隔离脱模剂。(脱模剂一般用洗洁精、肥皂水等,适当加些水混合均匀,可以多喷几次。)脱模剂的使用是为了防止石膏与泥胎相粘连,影响石膏模的成型。
2.插片分块模,在泥塑造型上划分区域,可以用记号笔画线(这一步目的是为了在开模时把石膏模分成几部分,具体分法根据雕塑的形体决定,一般规律是尽量分的整些,在保证可以顺利开模的同时,分的块越少越好),然后用插片(可以用铝片、塑料片等)沿着画好的线,紧密的一片接一片的插,排列要规整,不能有空隙(但不用插的太深)。然后在插片上面搓上泥条,起隔离插片左右的石膏的作用。
3.掸石膏,一般分三到四遍掸就够了。第一遍,石膏浆可以稀些(石膏浆里需参入铁红色以便敲模时辨别),掸到雕塑上要有流淌的感觉,让石膏充分附着到雕塑表面上,每一步都决定你最后成品的质量,一定要细心,包括所有的缝隙,一定要掸进去。全部掸满后开始掸第二遍,这一遍的目的是加固第一层。调制石膏浆浓度宜稠一些。第三遍或第四遍是为了在开模时防止石膏断裂。在掸的同时加入麻丝。如果雕塑分块体积大可以把麻丝缠到木档上起加固作用。在掸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之前的分模片的位置,可能会盖上一些石膏浆,需要及时清理露出插片上的泥條,石膏外模最终形成一定厚度后,整个泥塑造型完全被包裹在石膏中。石膏翻制模型干燥时间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4.石膏模具开模,待石膏的硬度达到后,就可以分模了。根据之前分块插片的位置,在开口处做上记号,并用工具沿着插片的缝隙轻轻地撬开,把石膏模具与泥塑模型分块脱离开来。取出里面的泥和内骨架,并且用水冲洗内部处理干净。放置阴凉处,自然晾干。
雕塑翻制模型中有石膏模、玻璃钢模、硅胶模等多种方法和制作材质,这要根据造型的尺寸大小、数量多少、工艺要求等因素决定。
三、脱胎夹纻制作
1.喷隔离剂:在石膏模内侧每个角落均匀喷撒稀释过的凡士林或用羊毛刷均匀刷一层细泥浆做隔离脱模剂。最好涂抹两遍,等自然干燥。
2.脱胎夹苎制作:夹纻的制作工艺就是充分利用麻布的张力与漆的黏性完美结合。在石膏模具内侧表面均匀刷上一层生漆,待生漆自然干透后(生漆在温度为20-3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最宜自然干燥),刷上一层细漆灰料,贴上一层由纻织成的细布,待漆灰料自然干透后再刷一层中漆灰料,再贴一层由纻织成的中粗布。如此反复地进行五六次左右,等到漆自然干透以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3.石膏模型合模:把分块裱糊好麻布的块模,根据事先做在石膏外模上的记号依次对号拼接,每两块拼接时,用石膏浆加麻丝固定外模,并在夹纻胎内侧拼缝处,用麻布条在胎体内侧裱糊,如此反复裱糊三四层,以增加接缝处保持整体稳定与牢固。
4.脱模及胎体修整:根据先前合模的模线缝隙,用平口刀、凿子、锤子等工具逐块撬开。这道程序一定要细心又仔细,不然会敲破里面的夹纻胎。将脱胎好的夹纻胎体打磨,清洗。在脱模或打磨清洗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地方因为剥落或未裱好等原因,出现不平顺、空洞等问题,可以用细漆灰将这些地方修补平整。等到干燥后,用水砂纸打磨光滑,并清洗干净。
四、夹纻胎表面髹饰技法
1.髤涂俗名“上漆”,是指上底漆、中涂漆、面漆而言。漆分稀、稠、紧、慢,由于受涂器物稀、密度需要各异,所以髤涂方法也有多种。如刷涂、擦涂、喷涂、洒涂、浸泡涂等。
2.脱胎漆器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钿等;现代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纳米喷镀、水转印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雕塑造型用脱胎干漆夹苎(即漆塑像)技艺制作的成品结实稳重、大气,永不变形和开裂,能防水、防火、防蛀,能抗撞击,可以保存数千年以上。因此许多需要长期保存的艺术品都采用了这种技艺。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
五、结论
脱胎干漆夹苎(即漆塑像)技艺的精湛体现在每一道工序上。每道工序要求都非常严格,特别是干漆、夹苎、披灰等几道工序,对工匠技艺要求很高。由于技艺的特殊,干漆夹苎的取材也相当严谨,对天然材料的产地和采集季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天然生漆在天气最热的时候采集,野生苎麻却要在霜降后采集,要求十分严格。制作一件让人满意的干漆夹苎作品,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或几年时间,甚至更久。
参考文献:
[1]杨修锄,梁秀伟.福州脱胎漆器小史[J].中国科技史料,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