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受到挑战,分析佛教在华传播策略,探讨其传播的特点及对文化载体的利用方式,对研究进一步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佛教;传播策略;特点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传入我国以后,成功实现中国化转型并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这与佛教成功的传播策略是分不开的。分析佛教在华传播策略,研究其对文化载体的利用方式,对探索进一步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化传播策略的调和性
调和性可以说是佛教文化传播策略最大的特点。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 对外来文化有一种鉴别、择取的能力, 这就决定了佛教在传入的时候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来自本土文化的各种阻碍。在佛教传入初期,面对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阻碍,佛教调和性的特点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例如,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倡导“三纲五常”、宗法人伦,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都应该按规定的角色去做。而佛教宣扬弃家出世的修行理论,等于主张无君无父,形成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尖锐对立。在与儒家学说的矛盾分歧中,佛教总是向儒家妥协、调和,竭力强调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对儒家伦理学说的配合、补充作用,为此甚至不惜编造出大量的伪经,如《父母恩重经》等。最终结果便是“(中国佛教)自宋代起,调和倾向愈来愈全面,愈来愈强烈,以致愈来愈失去原来印度佛教的本色,而几乎归属于儒家,成为儒化的佛教了。”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来看,正是由于佛教文化傳播策略极强的调和性,有力地保证了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斗争与融合中得以持续发展,最终完全实现佛教的中国化,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
二、传播方式及载体的通俗性
中国传统思想传播以精英传播为主。如孔子以“君子”为目标树立理想的人格标准,主张“治国以礼”;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论是孔子的“君子”还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显然更多的是针对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提出的思想主张,对于终日为生计奔波的普通百姓而言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文化,对应的文化传播方式为精英文化传播。此外,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语言不能准确传达事物的本质。《周易·系辞上》中,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也认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可名。”都充分表现出对语言功用极大的不信任。
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走精英文化路线的传播方式不同,佛教具有通达的语言文字观,在传播方式及传播途径的选择上,使用的是平民化、世俗化的传播方式,主张利用世俗化的传播手段,尽可能多的向社会大众宣传教义、招收信徒,于是小说这种通俗文学自然成为了佛教宣传的重要载体。“崇佛派以通俗小说形式,把佛法之广大、报应之灵验、地狱之可怖展现在人们面前,使许多人对佛教产生敬畏,有所祈求,从而成为佛教的信徒。所以,宣佛小说在制造舆论,影响群众,压倒反佛派的声势,从而为佛教的广泛传播造成有利条件方面,则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可以说,佛教由东汉传入期的势微,能发展至隋唐代时期的鼎盛,最终完成中国化,都与佛教传播方式及载体选择的通俗性特点及所造成的影响分不开。
三、对社会诉求的迎合性
分析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可以清楚地发现,佛教的传播内容在各个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佛教徒十分注意迎合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社会诉求,并根据这些诉求来调整传播内容,这一特点在宣佛小说创作上得以清楚的体现。
首先,佛教的传播迎合了大众阶层的利益诉求。在佛教初传期,宣佛小说多以描述僧侣教徒灵验之事为主。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小说创作的主角逐渐替之以各类世俗人物,如《旌异记》中的孙敬德等。此类宣佛小说以当世之人的亲身经历来宣扬报应轮回的真实存在,引导人们信仰佛法以消灾避祸,迎合了社会大众趋利避害的心理诉求,更利于佛教吸引在家修行者,扩大自己的队伍。
其次,迎合统治阶层的管理诉求。汉末至六朝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百姓流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不能遍及各阶层,无法帮助统治者控制下层社会意识,因此,统治阶层亟须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工具。于是佛教趁势传入,迎合统治阶层治世的需要,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精心构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地狱体系,如齐王琰的《冥祥记》中的赵泰等,用以恐吓世俗人们、教化百姓安于现世,不可做乱。此外,佛教又在这一体系中构建了轮回模块,让百姓在残酷的现实中得以看到希望,用今生的坚忍换来世的安乐。由此,借助因果报应体系及轮回理论,佛教与统治阶层完成了相互选择,从社会上层的支持中有力保证了佛教中国化的顺利推进,而宣佛小说中明显的为政治服务的社会教化功能,正是佛教中国化与统治阶层相互合作的结果。
综上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分析中国佛教传播的特点,对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多元的文化碰撞。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外部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内传承与对外传播都受了到严峻挑战。借鉴佛教传播策略的调和性,主动整合、同化外部文化,关注公众文化心理诉求,选择多样的传播方式及途径,将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参考文献:
[1]黄艳燕.浅论宣佛小说的世俗化趋势——以宣佛小说轮回主题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10).
[2]王青.宗教传播与中国小说观念的变化[J].世界宗教研究,2003(2).
[3]黄艳燕.20年来“佛经文学对中国小说影响”研究综述[J].韶关学院学报,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