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应用策略研究*

2015-11-27 11:21吴筱萌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际公平教研

吴筱萌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应用策略研究*

吴筱萌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深入研究不公平现象,丰富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公平的应用策略。该文开展基于教师视角的校际不公平现象表现维度研究,发现校际间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资源不公平、机会不公平和管理不公平三个维度。同时,该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的相关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的策略设计存在着功利主义、效率至上等倾向。以此为基础,该文提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以“以人为本”作为策略设计原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采用提供适切的资源、建立合作的机制、培育参与的文化等应用策略,促进区域内校际间公平的改善。

校际公平;区域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应用策略

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不断进行的教育实践,也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政策。在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基础教育信息化中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1]。近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大,建设速度快。根据教育部“2013教育大事记”发布的资料,到2013年底已有4.7万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配备的设备和数字资源开出国家规定课程,超过项目教学点总数的80%。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网络接入的比例达57%,已建设多媒体教室160多万间,占教室总数的41%,50%以上的学校已实现至少拥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师生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已超过600万个,应用范围已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版开通运行,已具备为1万所学校、100万名教师和1000万名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能力。全国中小学生学籍、学前教育、教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快速推进,实现了全国1.5亿中小学生、3000多万幼儿和1800万教职工基本信息集中入库。除了硬件投入,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专题培训工作[2]。

信息化资金的巨大投入和硬件、资源的快速建设,使得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但是必须看到,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公平的真正达成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以往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也显示信息化设备与资源闲置、应用效果差的现象并非鲜见[3][4]。因此,仍然需要对教育不公平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要从多样的视角探究教育不公平有哪些表现形式,可以采用哪些策略更好地解决不公平问题。本文首先呈现一个以教师的视角描述中小学校际不公平表现维度的研究发现,然后,对当前利用信息化改善公平的策略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发现与现状分析,提出关于利用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间公平发展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教师视角的中小学校际不公平表现维度

研究者所进行的中小学校际不公平的表现维度研究,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的阐述[5],本文只简单呈现相关的研究发现。该研究的研究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所感知的在区域内、学校间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是什么?构成了哪些维度及其细分?经过开放问题的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最终,研究将教师感知的一个区域内各个学校间的不公平表现概括为如下图所示的3个主要维度,即资源不公平、机会不公平以及管理不公平。

教师感知的校际不公平维度图

各个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是教师们感受比较强烈的校际不公平之一。教师们所列举的资源不公平主要在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生源条件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在硬件设备不公平方面,条件差的学校缺乏实验室和实验药品、仪器以及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等品种少、内容陈旧是最突出的问题。在师资力量不公平方面,教师们认为不同学校教师从教学水平到教育技术能力都存在明显差异。生源条件的不公平不仅在于普通学校生源质量较差,而且普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社会的中低阶层家庭,受家长的文化程度、素质水平、经济收入等限制,学生的学前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学生差异甚大。

机会不公平主要凸现的是学校发展机会不公平和教师发展通道不公平。学校发展机会的不公平体现在普通学校比名优学校获得的各种新技术、新改革项目的机会要少。教师发展通道不公平表现在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较少,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也不同,观摩优质课的机会太少,参与校际教研的机会缺乏,以及和教研员、优秀教师交流的机会太少等方面。

校际间管理不公平主要归纳为不同学校间教师工作待遇、评比评定以及管理政策等方面。特别是教学比赛、职称评定时,由于组织方式、评审人员与程序等问题,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感到自己处于评比劣势。在管理政策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不同学校给与的政策不同,也让教师们感到缺乏公平。

二、当前利用区域教育信息化改善校际公平的策略分析

从上述对中小学校际不公平表现维度的研究发现中可以看到,一方面,目前中小学校发展的不公平存在着复杂的因素,涉及到学校硬件、资源、教师、学生、管理等多个对象,很多问题单单以教育信息化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多渠道协同发展,促进公平;另一方面,从教育信息化的潜在能力上分析,利用信息化促进中小学公平发展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可为空间,研究发现中的很多不公平现象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得到改善。

分析教育部“2013教育大事记”发布的资料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6],可以看到,当前利用教育信息化克服中小学校际不公平的策略主要分为: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学习活动,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学科以及教育信息化培训,提升学科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这些策略确实可以解决上述研究中所发现的不公平问题。例如,以“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可以解决信息化建设等硬件设备不公平。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可以解决偏远教学点开设国家课程等问题,也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资源。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可以提供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课内外资源。而国家级教师培训以及各省的网络教研,为教师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虽然信息化建设一直致力于消除中小学校际不公平现象,信息化建设也处于快速推进阶段,但是,利用信息化改善教育公平的策略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以利用数字资源改善公平的策略为例,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2013年所进行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的省级数字资源平台已经开通,上线资源条数最多的达到500万条,但是利用国家、省级数字资源平台获取资源的教师却不足受调查的50%。“不能快速找到想要的资源”“资源内容相对陈旧、更新迟缓”和“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筛选”是教师使用资源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7]。从各省级数字资源平台上的资源类型来看,最多的是教学课件类、多媒体素材、教学案例与视频类的资源,也有平台提供题库试卷类资源、软件工具类和网页网站类资源、网络课程类资源以及图书期刊类资源等。但是,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资源类型缺乏[8]。另外,资源的组织只是以学科的方式组织,缺乏关照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教学资源。

再以网络学习空间提供学生平等的课内外学习资源策略为例, 2012年“北京数字学校”在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和歌华有线电视播出平台同时推出,数字学校集合了全市3000多名优秀教师,录制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各个学科同步课程。到目前已经开发了21个学科12500多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供全北京市的中小学生访问学习。无疑,这一举措的愿景是为学生们提供公平的学习资源,特别是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观看优质教师的课程。但是,根据本文研究者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在534名接受调查的北京市中学生当中,只有16.7%的人表示访问过“北京市数字学校”这类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学习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说明有效地运用网络学习空间与资源消除校际之间学生学习的不公平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网络教师培训和网络教研也是当下较多使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的策略。大规模的网络培训(如国培或者省市级培训),虽然解决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均等问题,但是大规模培训往往趋向于单向传播,对于教师与教研员、优秀教师交流互动的需求往往无法很好满足。网络教研相对灵活,跨区际、校际的教研活动也有不少成功案例[9],但是利用网络教研等策略改善校际间教师发展公平的实践还不能常态化。

深入分析教育信息化改善教育公平的各项策略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追溯这些策略背后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任何的教育政策及其相关策略都是具有价值性的活动,政策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要面对各种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追求,教育政策主体们做出选择的依据就是其价值取向[10]。在政治学理论中,功利主义是现代政府价值依据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对绩效评估的简洁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功利主义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评价过程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成为公共权力运行的价值判断标准[11]。功利主义的政策制定价值取向也伴随着政策执行的效率至上以及政策评估的量化技术化[12]。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改善教育公平的各项策略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但是政策的制定与策略的实施却凸显着功利主义、效率至上、技术化的特点。例如,信息化建设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数量与规模上,资源的供给缺乏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学校为中心的设计,人员培训注重全员性而缺乏实效性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教育活动与教育政策活动中,“物”——教育物质资源及其功能,虽然是主体活动的对象和价值分析的对象,但是“人”才是更主要的活动和分析的终极对象[13]。以教育公平而言,最终是以学生、教师的公平感改善而得到实现,追求功利主义、效率至上必然丧失对人的关怀。因此,在设计和制定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与策略时,需要更多地回归人本,以“人”作为出发点。

三、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的应用策略

马斯洛指出,“人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也是一切价值运动的归宿。无论价值现象多么复杂,多么变异不定,多么扑朔迷离,它的源、它的根、它的本就在人这里,抓住了人也就是抓住了价值问题的根本,只有抓住了人才能找到和猜对价值之谜的谜底”[14]。“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政策应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15]。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整体性持续增强的社会中,教育需要关注个体的需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价值实现。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信息化促进公平实现的出发点,能够让教育信息化建设仅仅围绕“人”这个终极目标,能够在资源建设时更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能够在建立技术网络的时候更注重建立人的网络,能够以信息化为依托更好地提升公民参与的意识。本文基于对校际不公平表现维度的调查结果,以教育信息化所提供的潜能以及“以人为本”的政策原则为出发点,从教育行政管理的层面,提出在一个区域内促进中小学校公平发展的应用策略。在这里,强调区域性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个学校的建设发展到区域的整体推进,它为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统一部署、改善校际不公平现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将应用策略的实施限制在某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所辖范围之内,以便充分发挥其有效性。

1.提供适切的资源,满足差异需求

资源是为人所用的,资源的适切性是资源利用有效性的保障。目前各级教育机构都在建设资源,特别是通过各种比赛,以及教师贡献等方式,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教学设计等积累速度很快。但是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深度、练习难度等都应该有所差异,因此区域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更应该在资源的筛选、甄别、分类等方面多下功夫,为不同学校提供适切的教学资源。同时,从上述校际不公平表现研究中可以看到,普通学校、农村学校与优质学校相比,不仅生源质量有差距,学生们所受家庭教育、课外教育等多个方面也差距甚大。为了能够通过区域中学习资源的建立与共享对学生差异得到补偿,学习资源还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例如建设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难度、深度需求的资源;为缺乏家庭辅助、课外辅导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帮助;调整资源的粒度适宜以适应学生学习时间;为自主学习提供适当练习与反馈等等。当前,新一轮的资源建设——微课资源建设正在迅猛发展,如何让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检索到需要的知识、如何区分知识的层次、难度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如何针对学生自主的拓展性或者补偿性学习进行有效反馈等等也是构建微课学习资源时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除了教育部门组织建设的学习资源,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还可以收集与积累大量的网上免费资源,方便学生学习。例如,当前基于Mac和Android系统开发的应用程序APP中支持学习资源相当丰富,网上各类用于学习训练的题库提供了海量的练习。这些资源如果可以有效地组织,介绍和推送给学生,并利用计算机教室等为家中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学生提供访问资源的场所,无疑可以弥补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条件劣势,以及满足其他个性化学习需求。

适切的资源还表现在应该为硬件条件不好的学校提供迫切需要的资源补偿。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基础设施较差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实验室设备,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很多实验无法开设,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完善数字资源予以克服。通过配备各类实验的视频资源,学生可以对实验有基本的感官体验,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配备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完成实验操作,使得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操作步骤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虚拟实验可以在计算机教室中进行,这对于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也十分有利。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也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方式。丰富的图书资料既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也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了资源。研究显示,条件较差的学校图书资料相对匮乏,而纸质图书资料的更新与完善需要花费较大的资金,数字图书资料可以很好地使这种不公平现象得以改进。目前,不少省市为中小学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例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等均有在线数字图书馆。通过学生的学籍号或者教师的继教号,学生和教师可以拥有自己的数字图书资源。即使是远郊区县的中小学,数字资源也可以公平获取。一些大型的商业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也已经提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服务。以中国知网为例,提供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中小学学科教学参考资料库等查询与阅览等服务。其中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包括基础教育相关的期刊、硕博士论文、报刊文章、会议论文等海量资源,电子期刊阅览包含教师版与学生版在内的各类课内、课外阅读期刊几百种。通过以区域为单位购买数据库,区域内的学校就可以共享相同的数字资源,弥补各学校图书资料间的差异。另外,网络上的一些图书阅读网站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通过主动收集与汇聚一部分相对稳定以及适合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阅读的资源,可以弥补校际间因图书资料的欠缺而造成的不公平,多样化的数字图书资料,又为各个学校、学生和教师各取所需提供了便利。

2.建立合作的机制,促进协同发展

从上述校际不公平现象表现研究发现,学校与教师发展机会途径的不公平是一个显著的表现维度。利用区域教育信息化可以克服时空界限,在校际之间铺设数字桥梁,改善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但是仅仅利用信息化提供合作的条件并不足够,还需要建立起人的网络,在校际之间建立合作发展的机制,通过合作教研、对口帮扶等措施,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校与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持续地支持与帮助。鉴于大规模的互动难以关注个体需求,建立一种较小规模的、甚至是点对点的校际合作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公平发展是可持续之路。重庆市大足区正在探索一种小规模校际合作教研的新模式。他们依据城域网建立了教师网络教研平台,将区内三类学校的部分教师以学科、学段组合成为5-6名教师的网络教研小组,每个教师来自区内一所学校,有来自城市学校、也有来自农村学校,有来自1类学校,也有来自2、3类学校。每个教研小组自行选定教研时间,基于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文本或者双向视频的教学研讨活动。根据教师们的反馈,这样的跨校网络教研小组的实效性比较好。原来即使是面对面的教研活动,往往由于参加人数较多,教师也无法充分参与。而这种小组形式的网络教研,无论来自什么层级的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投入讨论,真正达到分享观点,交流提升的目的。还有教师反馈这种跨校的网络交流有时正好在自己学校的年级组备课之后,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学校众多老师的思想带入到校际交流之中,又可以吸纳其它学校老师的思想、方法,反馈给本校教师,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小规模的校际间网络教研小组活动,各个学校的教师都认为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重要的收获与发展,甚至形成了校际间教师们良好的情感联系。

小规模的校际合作机制更利于协同发展的常态化。观摩课程或者教学视频,并对课程进行研讨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常用的方式方法。但是校际不公平的研究显示,普通学校或者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得观摩优质课、听评课的机会却很少。随着网络带宽的日益改善,课堂实时录播的技术门槛与成本逐渐降低,通过网络同步或者异步观摩教学、听评课程愈来愈成为可能。当两个或者几个学校建立起了指导或者合作关系,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常态教学,指导教师或者合作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各自的学校实时观看或者点播查看,可以记录教学观察与教学建议,以便在课后研讨时间进行交流[16]。一些平台对视频提供语音评注,为忙碌的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评论方式[17]。小规模的合作机制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交流小组成员观点,灵活、快速地给予上课教师反馈,真正达到以教师个体发展为本。

事实上,只要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起来,教师之间的交流开展起来,技术的解决方案可以有很多选择。除了区域专门的教育网络平台,不少商业平台与软件都可以为校际合作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可以支持多人视频的通讯平台、跨Windows、Mac、Android等平台支持多人协作工作软件等。可以说,技术已经为合作提供了多种可能,促进教育公平更加关键的是教育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建立人与人的联结,构建学校、教师、甚至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机制,并使这种机制常态化。

3.培育参与的文化,构建平等身份

互联网时代所培育的是一种参与的文化,它鼓励表达和参与,对于创造和与他人分享给予强大的支持,最有经验的人将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以非正式的“师徒关系”传递给新手,成员们都相信他们的贡献非常重要并且彼此间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联系[18]。在这样的文化中,单向的传播被具有“参与”“分享”“联结”等核心特征的团体互动所取代。这种文化也正是跨越学校之间的藩篱,实现公平发展所应该追求的。

区域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各个学校的平等参与。如前文所讨论的网络教研活动,在参与的文化下,教研不再是教研员或者骨干教师的单向指导,而是一种群体互动。利用网络平台或者其他的软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困惑的教学问题,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形成不同的社群,在社群中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都被鼓励做出贡献,在某方面有经验的人可以成为新手的“辅导员”。当一个问题获得了比较充分地解决,又可以形成新的社群。在技术构建的环境下,平等互动的是人的知识、思想与情感。

在参与的文化下,资源建设可以调动区域中的所有学校参与,而这种参与又应该是各个学校特性的表达。例如:农村学校可以贡献更具农村教学特色的资源;普通学校或者薄弱学校可以针对学习能力稍差、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研究和建设适合这类学生的教与学的资源;而优质学校、重点学校则可以建设更加适宜、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与深入学习的教与学的资源。这样各有侧重、合作参与、各具价值,资源的层次就可以逐渐形成,那么即使是在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与优质学校的学生共享知识拓展类的学习资源,而重点学校里如果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区域内各学校学生的学习更加公平。

在社会的层面上,参与的文化对于构建社会民主具有示范意义,社群中的成员都对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保持着高度的关心,他们共同决定社区的大小事务和发展方向[19]。依托区域教育信息化,通过促进参与,可以帮助增进行政管理的民主化。例如,针对上述研究中教师认为在评比评优等方面重点学校、名校占据优势,对其他学校不甚公平等问题,可以将诸如赛课、教学设计比赛、教学故事评比等放在网上,利用文本、视频、甚至是进行网络实时播送等方式进行展示,鼓励区域中的全体学校教师、甚至学生参加评选,从而实现民主参与,促进管理公平。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通过鼓励区域内所有学校的积极参与,可以打破学校的界限、跨越校际的藩篱,在更加宽广的平台上共建共享、互动交流、群策群力,学校与教师的贡献得到重视与认可,学校间感受到彼此的联系与支持。在参与的文化下,教育管理部门与普通学校、教研员与普通教师、名优学校与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在教育教研、公共事务方面,所有的参与者可以建立起更加平等的身份,校际间的公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这种平等参与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路径选择[20]。

四、结束语

利用区域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但是,以往的信息化改进教育公平的策略存在功利主义、效率至上的倾向。“以人为本”的策略原则,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改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回归本源的设计思路。通过提供适切的资源,建立合作的机制,促进参与的文化,区域内各学校之间可以缩小差距,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必须指出的是,在推进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资源的遴选、合作的建立以及文化的培育并非是水到渠成、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突显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为各个学校提供适切的资源而精细化资源建设工作;需要在购买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商业软件产品方面投入相应的资金;需要在学校之间牵线搭桥、促进学校的合作、学科的合作、教师的合作;需要以开放的而不是控制的、平等的而不是权威的、参与的而不是集权的方式促进文化变革。只有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策略制定时真正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原则,在策略实施时真正彰显“人本”精神,在评价过程真正关注“人”的公平与发展,技术才能发挥其潜在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2012-03-30.

[2]教育部.“2013教育大事记”[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2/163507.html,2014-02-07.

[3]程欣印,李旺盛,王文生.村级小学运用农远工程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25-28.

[4]刘丽丹,刘福利,刘俊强.黑龙江省“农远工程”发展调研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14-15.

[5]吴筱萌.中小学校际不公平的表现维度:基于教师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60-65.

[6]教育部.2014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http://www.edu.cn/focus_1658/20140321/t20140321_1088992_2.shtml,2014-03-21.

[7]陈伟玲,翁宁娟.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3):76-80.

[8]黄旭光,方圆媛.我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从电教系统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6):69-74.

[9]魏晓彤.“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110-113.

[10]魏峰,张乐天.新时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25-28.

[11]罗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制定与价值选择[J].教育政策观察,2010,(5):113-150.

[12]梁玉兰.工具化政策及其人本化复归[J].湖北社会科学,2011,(2):18-21.

[13][15]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6]Petty T.M.,Hartshorne R.,Heafner T.L.Implementing the Remote Observation of Graduate Interns:Best Practices and Lessons Learned[A].Polly D.,Developing Technology-rich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key Issues[C].Hershey,PA: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2.449-466.

[17]McCormac V.Utilizing VoiceThread to Increase Teacher Candidates’Reflection and Global Implications for Usage[A].Yamamoto J.,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ReflectiveModels[C].Hershey,PA: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0.108-123.

[18]Jenkins H.,Clinton K.,Purushotma R.,Robison A.J.,Margaret Weigel M.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Media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 [DB/OL].http://www.newmedialiteracies.org/wp-content/uploads/pdfs/NMLWhitePaper.pdf,2014-10-15.

[19]周荣庭,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新闻爱好者,2010,(6):16-17.

[20]金华.公共政策人本价值取向分析及路径选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4):9-12.

吴筱萌: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远程教育、教师教育 (xmwu@gse.pku.edu.cn)。

2014年11月22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Studies on the People Oriented Strategy of
Improving Educational Equity by Regional ICT Development

Wu Xiaomeng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its reduction strategy in terms of regional IC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d and equitabl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This article reported a study explored the inequitable phenomena between schools based on the teacher’s percep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ducational resources unfair,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unfair and management unfair are the three main inequitable phenomena among schools.The study also analyzed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pplied in improving equity by ICT and found that the current strategies were more Utilitarianism.Based on the research fi ndings,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should use some People Oriented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providing equitable learning resource,establishing the collaboration among schools and cultivating the participate culture along with regional ICT development to promote equity of schools.

School Inequity; Regional ICT Development; People Oriented; Application Strategies

G434

A

1006—9860(2015)03—0075—06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1)“区域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效能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880117)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际公平教研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笨柴兄弟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