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迁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2015-11-27 11:21汪学均熊才平刘清杰王会燕吴海彦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纸质媒介

汪学均,熊才平,刘清杰,王会燕,吴海彦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媒介变迁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汪学均1,2,熊才平1①,刘清杰1,王会燕1,吴海彦1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传播都具有单向性,广播媒介、电视媒介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纸质时代印刷媒介所支持的学习方式。网络媒介的海量存储、开放访问、社会性、用户生成内容等特性,使之有可能对学习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研究者从基于资源与基于互动两个维度分析媒介变迁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习资源媒介由纸质资源演变到与数字资源并存,由封闭资源演变到与开放资源并存,由系统资源演变到与碎片资源并存;学习互动媒介由人际之间的口头语言演变到与网络搜索引擎、网络社交媒介并存。通过该文调查研究表明,媒介的变迁,特别是随着学习者对网络媒介接触的增加,课外学习方式由被动变得主动,不论是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还是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互联网对学习者的支持都比其他媒介更为有效;课内学习方式由单一变得多元,学习者在课外依托互联网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具备了反哺课堂的能力,学习者不再是单纯地消费教授者所提供的讲授服务,而是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媒介变迁;数字化阅读;学习方式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媒介是承载、传递知识的载体,学习媒介是影响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在人类只拥有口语媒介的阶段,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交流,倾听和模仿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伴随着文字、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媒介为著述提供了宏富的记忆容器[1],“经典”以书本的形式完整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读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材成为教授者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之后出现的无线电广播媒介扩大了语音教学的规模;声画同步的电视媒介使“读图”成为“读书”的重要补充。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传播都具有单向性,所支持的学习方式都是传递接受式。广播、电视媒介未能从根本上颠覆纸质时代印刷媒介所支持的学习方式。20世纪末,计算机网络迅速蔓延,短短30年,互联网已经遍布全球并给人类生活带来剧变,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带来了知识获取方式、学习认知方式的变革。因此,媒介变迁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67份,其中有效问卷1211份,问卷回收率为91.13%,有效率为88.59%。在分析这些调查数据并结合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媒介变迁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做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

二、学习媒介的变迁

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个体为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某一问题而需获取相关知识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查阅资料,第二是向他人请教。从学习方式上来讲,查阅资料即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学习资源媒介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向他人请教即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学习互动媒介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一)学习资源媒介的变迁

学习资源媒介的形态是影响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广播、电视所承载的知识具有即逝性,不便于查阅。可查阅的资料主要源自印刷媒介和网络媒介。

1.从“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

图书报刊是人类历史文化、知识智慧和精神财富的结晶。网络技术使图书报刊衍生出数字形态,与纸质形态并存。纸质资源对文字以纸张为载体存储与显示一体化;而数字资源的存储与显示是分离的,存储采用存储器,显示采用显示器。纸质资源拥有自己的物理外观、占用一定的物理空间,比如书房、图书馆;数字资源有一定的数据量,占用一定的数字化存储空间,比如软盘、硬盘。纸质资源按线性方式静态编排文字、图片等可视化媒体符号;数字资源按非线性的方式动态组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视听媒体符号,基于不同设备其外观呈现均可不同。图书报刊遵循严格的出版程序,塑造了精英社会文化,培养了读者线性、严肃的阅读态度;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使数字资源的诞生无需经过漫长的出版程序,数字资源内容新、数量大、更新快,造就了快餐网络文化,养成了用户非线性、娱乐的阅读态度。以100多名全职编辑、4000多名知名专家、200多年辉煌历史著称的纸质版《大英百科全书》抵不过在线、开放、互动的百科全书,1994年停止印刷,全面转向电子版——《大英线上百科全书》。

网络上的信息持续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1-2014年,国内网站数量平均年增长率为10.52%[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展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2005年达到27.8%,七年间增长了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近年来逐年稳步增长,2008-2013年该数据分别为24.5%、24.6%、32.8%、38.6%、40.3%、50.10%,2013年该比例过半,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着中国进入数字化阅读时代[3]。学习资源媒介的变迁引发了阅读方式的变化,阅读方式的变化是学习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数字化阅读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是检索快、内容多、费用低。数字化阅读很大一部分属于“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具有简便快速、随时随地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思维惰性、认知肤浅等隐忧。信息时代培养人们的深浅结合的阅读素养十分重要。

2.从“封闭资源”到“开放资源”

信息技术使图书报刊更加开放。读者获取图书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买,二是借。网络技术与书店结合,衍生出网上书店。网上书店整合了图书信息管理、在线支付、物流快递等服务,使买书变得快捷准确、足不出户。网络技术与图书馆相结合,使读者查找图书的过程由手工检索升级为计算机检索、联网检索,使借书、还书过程也由人工升级为自助,大大提高借书、还书的效率。网络技术与期刊出版发行相结合,衍生出新的订阅方式——按年订购期刊数据库访问权限。用户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并拥有此权限,就可以检索、浏览、阅读期刊文献。报纸是最为人们广泛接触的媒介,现在很多报纸的电子版与纸质版同步发行,电子版供网络用户免费访问。可见,图书报刊通过网络达到了更高的开放程度。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使海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向人们开放。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施开放课件计划(OCW),随后,全球200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加入该计划,组成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2011年,国际开放课件联盟提供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多门课程,形成教育资源开放运动(OER)。在我国,到2014年也已积累6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和26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并计划截止到2015年向公众开放5,000门资源共享课。edX、Coursera、Udacity三驾马车为全世界学习者提供的在线开放课程约500门,中国大学MOOC为全世界学习者提供在线开放课程79门,可汗学院针对基础教育为全世界学习者提供原创教学视频约5,000集。学习媒介资源开放程度的提高,使人们更容易获取学习所需要的资料。

3.从“系统资源”到“碎片资源”

印刷媒介以线性的、系统的方式组织信息;网络媒介以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组织信息。阅读图书报刊培养了人们线性的、系统的认知加工风格,养成了节奏缓慢、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正如玛丽安娜·沃尔夫在《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一书中指出:文献记载、编撰、分类、组织、语言内化以及对自我与他人的意识、对意识本身的意识,这些都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人类技能,而非本能,都是需要借助于知觉、认知、语言与运动系统发生的联结[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当今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5]。网络技术使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可能,无限的信息量正在挑战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快速高效的浅阅读被广泛接受。长期、大量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其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被称为“蚱蜢思维”。快速更新的海量信息,导致了人们在网络上注意力只能是片刻即逝的。更多的信息、更浅的阅读,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与纸质媒介阅读技能格格不入。数字原住民形成了新的阅读习惯乃至信息处理方式,建立了能映射数字媒介的认知体系。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碎片化特征十分明显。受MOOC、微课等教育资源建设理念影响,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急剧增长。百度经验等Web2.0支持的UGC(用户生成内容),也促进了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发展。比如,大学生在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不会购买《Office实用教程》这类厚重的书籍,而是到因特网搜索引擎中输入问题,瞬间就可以看到成千上万条记录,不乏讲解文本精辟、所配插图高清的微教程,问题得以解决的概率很高。信息的碎片化、海量性、开放性,使学习变得更加便利。看似学习者所学的知识技能不系统,实际上,学习者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记住,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记住,只要学习者能随时查阅这些资料,随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习就是有效的。

(二)学习互动媒介的变迁

学习互动媒介是影响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方式的核心因素。学习互动媒介的变迁深刻地影响到学习方式的变革。

1.从“不耻下问”到“网络搜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知河深浅,须问过来人”,向人请教这种学习古往今来几乎无处不在。信息时代,整个人类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巨大的智囊团——因特网。遇到疑难,除了找人询问之外,还可以上网搜索,或者说熟谙网络的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搜索来解答自己的疑难,而不是找人询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网络用户与搜索引擎用户稳步增长,截止到2014年6月,中国网络用户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07亿人,网民对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80.3%[6]。百度每日处理的搜索量超过50亿次,谷歌每日处理的搜索量达33亿次。2011-2014年,人们对搜索引擎的使用在网络使用行为中连续4年排第1或第2位。

当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手机网民规模迅速扩大时,手机搜索引擎应用亦同步增长。截止到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络用户达到5.27亿人,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06亿人,手机网民对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77%,手机搜索引擎是手机用户除即时通信以外的第二大应用。可见,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搜索’之”的年代已然形成。就连学生遇到不会做的作业,只要“百度一下”,通常也不会失望。

2.从“F2F”到“SNS”

F2F(Face to Face)指的是面对面教学,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指的是社会性网络服务。从“F2F”到“SNS”,指信息时代人际互动的形式更加丰富,不仅可以面对面实现同地同步互动,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同步或异步互动。网络媒体的社交性是广播、电视媒体所不具有的。即时通信、博客与个人空间、微博、社交网站的用户逐年增加,社会性网络服务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每一种媒介的诞生都并不取代旧有的媒介,而是与旧有媒介并存,社交媒介也不例外。社交媒介增加了人际互动的渠道,突破面对面互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学习者即使身处海外,也能即时回复应答学习伙伴的邀约,协作学习无处不在。信息时代赋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加现实的内涵。社交软件支持的“联系人”功能,使学习者把所有能支持自己学习的人随身携带,随时把自己的收获、感悟、疑难发送给同学、老师、专家,即时或延时获得他们的反馈,互动学习无时不在。互联网的光纤网络延伸并联通了人类的神经网络。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贝勒医学院的Bruce D.Perry博士认为:“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认知结构”[7]。8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他们从“无互联网、手机的世界”进入“有互联网、手机的世界”,他们是数字时代的移民。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从小就浸润在互联网、手机已然存在的环境中,他们在学会走路、说话、吃饭、穿衣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操控网络信息终端设备,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由于时刻接触强大的数字媒体和网络上无尽链接的资源,数字原住民形成了不同于数字移民涉猎新知的方式,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转向主动[8]。

(一)课外学习方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在信息时代,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伙伴远比在纸质时代要丰富得多。纸质时代,学生只拥有教科书、练习册等很少的学习资料,一般课前只做很简要的预习,然后就等着上课,等着听教师的讲解。课后做一些作业,巩固记忆。纸质时代的教学,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从他们身上流过,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候,他们就应当把他们的注意当作一个水槽一样,放在它的下面,一点不要让流出的东西漏掉了”[9],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渠道。但是,在信息时代,学习者浸润在四通八达的信息环境中,在教授者的引导下,从课前到课后都能积极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和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

1.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

要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合适的学习资源。有些课程,有公共开放的专门的网站,比如精品课程、MOOC等。有些课程,教授者专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比如Moodle、WebQuest等。还有些课程,教授者没有为学生准备专门的资源或推荐的链接,则需要学生在浩渺的互联网上大浪淘沙。网络搜索有不同的类型,如大众搜索引擎、专业数据库等。大众搜索引擎如Baidu、Google等,专业文献数据库如CNKI、SAGE等。就大学、科研院所师生群体而言,他们的网络搜索行为与一般网民的有些差别,研究调查表明,对生活常识、专业性弱的问题,他们较多地选择大众搜索引擎;而对专业性强、深奥难懂的问题,他们通常采用专业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用户根据问题专业性强弱选择网络搜索工具

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移民更倾向于使用纸质资源。对于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而言,查阅数字化资料比纸质资料更方便。查阅某期刊最近十年在某个主题方面的所有论文,就查阅纸质期刊而言,意味着要去图书馆,找到这120本期刊,逐本逐页翻阅,把需要的论文复印下来,一个人完成这项工作大约需要6天。但在期刊网上,检索下载这些信息,一个人大约仅需要6个小时。显然,在数字化学习时代,学习者在单位时间能查找到更多的资料。研究调查表明,相比于纸质时代而言,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学习所需的资料更便捷、更丰富,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时代查找资料更容易、更丰富

网络是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各种游戏动画、色情图片、网购广告、八卦新闻等等,比比皆是、无孔不入,网络用户稍不留神就会受到诱惑,点击这些链接,时光流逝,浑然不觉。另外,基于关键词的检索,其结果中也常常包含一些无关条目,需要用户花时间浏览、筛选。再次,由于所找到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呈现碎片化特点,用户往往需要花更多时间来阅读分析,才可能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果,完整地构建相关的意义。研究调查表明,用户检索到无关信息的几率增加;从获取资料到掌握知识所花费的时间增加,数据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时代找到学习资料的相关性与理解其中知识的费时性

2.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

部分知识,通过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基本可以掌握。但也有部分知识,学习者限于自身的认知水平,经过努力仍然不能彻底理解的情况常常出现,这个时候,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就自发产生了。很多小学的班级都有班级社交群,中学、大学则更为普遍,学生即使在课外也能十分方便地联系到同学讨论作业。MOOC等在线学习系统,更是使学习伙伴跨越国界,而且要求学习者相互批改作业,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必须发生。信息时代,通过社交软件,挑选到更加适合的学习伙伴的概率大大增加。研究调查表明,相对于面对面交流而言,借助网络社交媒介来探讨学习问题,大多数学习者认为不仅可找到学习伙伴的数量增加,而且所找到的学习伙伴的质量也提升,数据如图4所示。

图4 信息时代可找到学习伙伴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

通过网络,能找到更多的互动对象。想请教任何问题,在信息时代比在纸质时代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可以交流的知识面的广度也随之增加。在线交流时,交流的双方或多方,都与自己的智能伙伴(网络终端)在一起,人脑得到电脑的武装,不仅有文字、图形、图像等各种互动媒体符号可选,而且还可以互传文件,使知识交流的深度也大大增加。研究调查表明,大多数学习者认为网上交流比面对面交流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广,将近一半的学习者认为网上交流比面对面交流更能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数据如图5所示。

图5 信息时代互动学习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效率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就现阶段而言,社交软件虽然支持语音互动,但很多时候,人们使用文本,而输入文字远比说话要慢得多。还有,面对面互动时,互动的双方出于礼节,通常会停止其他活动,专注于互动。但在线互动时,由于互动的双方一般并不相互看见,所以一边与同伴在线互动,一边处理其他事情的情况经常发生。另外,在线互动容易给人一种“非正式”的感觉,所以无关言语出现的概率较大。研究调查表明,相对于面对面交流而言,借助网络社交媒介来探讨学习问题,三成学习者认为理解知识所花的时间有所增加,四成学习者认为与知识学习无关的言语有所增加,数据如图6所示。

图6 信息时代互动学习所花时间增加、无关言语增加

通过网络与人互动时,相比于纸质时代,有更加丰富的媒体符号可供选择,如同步文本、异步文本、语音、视频等。用户倾向于选择何种媒体符号,往往与用户自身的在线学习风格有关。学习者通常会自发选择能有利于优化在线互动学习体验、提高在线学习质量的媒体符号。研究调查表明,学习的内容专业性的强弱与互动媒体符号的选择之间有较大相关性,数据如图7所示。

图7 信息时代学习者对互动媒体符号的选择

总的来说,相比于纸质时代,互联网给学习者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和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都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改善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状态,他们从消极被动地等着上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在上课之前已经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在下课之后通过学习资源、学习伙伴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者对教授者嘴里“涓涓细流”的期待被互联网的“烟波浩渺”所冲淡。

信息时代学习需求无处不在,信息技术使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学习者随时随地都可利用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开展学习活动[10]。信息时代,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教室、规定的课程与规定的教师。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在互联网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与学习伙伴,在对自己最佳的时间开展学习活动。虽然班级授课仍然还是主流,大学的围墙仍旧没有推倒,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课内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

在课外时间学生有丰富的渠道、多种的方式预先开展学习活动,这为学生从“容器”转变为“火把”提供了可能。课堂内,教授者从提供讲授服务到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从消费讲授到反哺课堂,“一起静听”这种学习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教授者从提供讲授服务到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信息时代,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习者,异质程度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教授者在课堂上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提供讲授教学服务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先知先觉,使教授者在课堂上不得不从讲坛上走下来,来到学生身旁。或针对每个学习者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疑难困惑、不同的学习风格,提供各不相同的指导、点拨;或者组织学习者分小组进行交流、相互学习,让对学习内容已经了然于心的学习者帮助尚有疑问的同学;或组织学习成果特别突出的小组、个人,向全班报告,实现知识的生成、意义的建构、智慧的共享。相比于整齐划一的讲授服务,教授者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使每个学习者在课堂上都处于有利于自身提高的情境中。

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师—生、生—生互动不限于教室、不限于面对面、不限于课堂。课前,教授者引导学习者利用互联网上开放的、丰富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比如国际、国内名校的微视频、微课程等,使学习者自主地聆听讲授、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广交学友。课后,在社交媒介支持下,在网络空间里,教授者成为学习者中的一员:或与学习者班级群体畅聊学习收获,或与学习者兴趣小组深入研究问题,或对个别有困惑、有创见的学习者单独指导[11]。可见,信息时代的教学,不仅教师的教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超越讲授,而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放性、个性化也得到充分地支持。

2.学习者从消费讲授到反哺课堂

纸质时代,在课堂上,学习者所从事的最典型的活动是听讲、做笔记,像婴儿等待母亲哺乳般等待教师讲授,纯粹消费教授者所提供的讲授服务。信息时代,课堂上,“师讲生听”这种互动出现的比例已经大为减少。学习者或者在课前进行了周详地预习;或者在课上与同学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或者在相关的问题上颇有超越教授者的真知灼见。总之,教授者在课堂上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学习者不再是等待教授者填充的容器。学习者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分享。信息时代,泛在的学习支持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反哺课堂,“教学相长”被赋予更生动、更丰富的含义,“师道尊严”正在被“师生民主”所覆盖,教授者与学习者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

信息时代,只要拥有一台网络终端设备和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信息素养,任何人都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网络媒介与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变成一个交流讨论而不是时时静听的场合,为所有学习者创造了反哺课堂的机遇。当学习方式由被动变得主动,由单一变得多元,由固定时间地点变得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主人。

四、结论

本文探索信息时代媒介变迁对于学习者学习认知方式的影响,旨在为新时代学习者探索出适合其特征的学习模式。研究表明,网络媒介相比于广播、电视等媒介,在更大程度上引发了学习方式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方式与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阅读方式的变化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纸质时代,“读书”是“学习”的代名词。数字原住民更习惯于数字化阅读,适应以多视窗切换、跳跃的方式快速获取信息,自然形成了与数字化阅读相适应的认知结构;第二,学习的主动性更强。网络是一个无中心、无边界、海量的、开放的知识宝库,致使学习者可获得的学习资源极大丰富。在网络上,学习是自由的、主动的,上网搜索、浏览,上网提问、答问等等,无一不是学习者主动为之,而且爱不释手、乐此不疲;第三,学习途径更多样。信息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听讲、看书、请教等传统的方式,令人轻松愉悦的视频、音频等各种学习资料像空气一样弥散在学习者周围,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像影子一样时时在线陪伴,学习活动线上线下随心转换,网络媒介带来的学习途径的丰富程度超越了任何其他媒介;第四,学习限制更少。信息时代,学习不再只是青少年儿童的事情,学习越过学校的围墙,浸润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任何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随身携带的任何网络终端设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学习伙伴,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甚至可以获得正规教育机构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M].盐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238.

[2][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D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12-26.

[3]中国经济网.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DB/OL].http://cul.sohu.com/20140422/n398621885.shtml,2014-04-22.

[4][美]玛丽安娜·沃尔夫.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1-212.

[5][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04-105.

[7][美]Marc Prensky,胡智标,王凯.数字土著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2):48-50.

[8]顾小清,林仕丽,汪月.理解与应对:千禧年学习者的数字土著特征及其学习技术吁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23-29.

[9][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25.

[10]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11]熊才平.教育在变革——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67.

汪学均: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w.xuejun@163.com)。

熊才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管理(cpxiong@163.com)。

刘清杰: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资源管理(liuqingjie1019@163.com)。

王会燕: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资源管理(wanghuiyan204@163.com)。

吴海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资源管理(wuhy2018@163.com)。

2014年12月4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Research on Learning Style Change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Wang Xuejun1,2,Xiong Caiping1,Liu Qingjie1,Wang Huiyan1,Wu Haiyan1
(1.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Informatization and Equal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2.School of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62 )

Communications through printing,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media are all unidirectional.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have not radically changed the learning styles supported by printing from the paper era.The network mediu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storage,openness,sociality and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have a revolutionary effect upon learning styles.The study analyzed the change of learning styles caused by media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and interac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learning resources have evolved from paper to digital,from closed to open and from systematic to fragmented,and learning interactions have evolved from verbal to Internet search engine and socializing.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showed that with media development,especially when the learners were engaged more in the network medium,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was getting increasingly active.Whether for resource-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or for interaction-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the Internet is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media in providing learning supports.Classroom learning styles are getting diversi fi ed,and th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activities on the Internet make the learners capable of feeding back.Learners not only consume the lecturing service,but als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in various forms.

Media Development; Learning Style Change; Digital Reading

G434

A

1006—9860(2015)03—0049—07

*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础教育公平实现机制与服务均等化研究”(项目编号:714330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法、路径与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71273108)阶段性成果。

① 熊才平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纸质媒介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书,最优雅的媒介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