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星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那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出发,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三顾茅庐》中有这样一段:“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睡觉。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为什么刘备要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诸葛亮到底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关羽、张飞服不服诸葛亮?诸葛亮如何帮助刘备建战功、安邦定国等?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争阅《三国演义》,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体验中,渐渐喜欢上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这些人物形象,感受到课外读物的乐趣。
二、夯实阅读基础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体会句子含义,才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真情实感。因此,加强学生词语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词语显得尤为重要。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本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加以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三、鼓励感悟体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查阅字典、查找资料、边读边想、拓展延伸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例如,学习《牧场之国》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荷兰乡村景物的特点: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荷兰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运用了“找—读—品—诵”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在反复呤诵中,学生深切感受了荷兰田园的意境美和语言的韵律美。又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首先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美景,又写出了内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所以,在学习时,首先应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线索,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们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还有的学习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更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由此可见,这样的阅读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拓展学生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可以充分享受阅读自由和快乐。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读书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班上设立“图书角”,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由各个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此外,我还在学校图书馆借来《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昆虫记》《三国演义》《西游记》《名人传》《水浒传》等图书,在班上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向学生推荐介绍上述书目的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
为了检验阅读效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我还在班上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诗歌朗诵比赛”“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读书活动中激起阅读兴趣,巩固阅读成果,享受阅读乐趣,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