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猛 李勇 关硕 孙雷 江善林 刘承军
摘 要: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导师和其所培养的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导学关系既对研究生这一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研究生导师这一群体产生影响。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以研究生及其导师为主体的新型导学关系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助于社会的稳健进步,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文中分析了研究生及其导师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结合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特点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 研究生导师 导学关系 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5-02
研究生导学关系中的“导”通常是指研究生导师,“学”一般是指研究生,因此,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导师和其所培养的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的统称,是高等院校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研究生导师一般而言属于强势群体,而研究生通常被认为是弱势群体。这是因为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决定着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掌握着研究生的毕业,等等。而作为弱势群体的研究生而言,往往不能完全理解研究生导师的做法,使得对研究生导师的行为判断出现了一些偏差,从而导致了研究生和其导师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不和谐的因素不利于研究生的健康培养,不利于研究生导师的安心工作,因此,分析不和谐因素及其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高解决方法,既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又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的稳健进步。
1 导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由于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研究生导学关系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不对等性主要体现在由于研究生导师决定研究生的未来发展,使得研究生导师的权利可以无限放大,义务可以无限缩小;而研究生的权利可以无限缩小,义务可以无限放大。研究生导师要求研究生从事课题以外的工作,不论什么性质的工作,研究生导师都可以找到比较恰当的理由说服研究生,使得原本应该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进而转嫁给研究生。最多的体现就是研究生替导师出差、研究生替导师评阅论文、研究生替导师报账等等,这些工作可能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些帮助,但是作为以学习知识为首要任务的研究生而言,无疑是不恰当的。作为研究生本人而言,没有理由不帮助导师从事额外的工作,也不能不帮助导师从事额外的工作。原因就是因为导师不同意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就不能毕业。
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的评价体系的独立存在的。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的导师对研究生的评价有最终的决定权,但是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卻是由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部分来判定的。这样就容易造成只要导师认可的研究生,一般情况下,评价一定会是优良级。由于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分评价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轭错位,因此,评价的主管因素偏多,而评价的客观因素偏少。高等院校的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导师的评价主体,往往关注研究生导师的能力评价,而忽视或者轻视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评价。以科研项目的重要程度、科研项目的金额大小、文章撰写的数量、文章收录的情况以及导师的自我评价作为评价导师胜任的标准。虽然这些量化的标准可以直观的反应导师部分情况,但是对导师的人品、综合素质的评价却往往是滞后。通常情况,出了问题的导师才会被“一票否决”,而大多数“问题导师”却无法发现。
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性。研究生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性主要表现在研究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研究生导师布置的各项工作,包括非研究课题的工作;研究生不能正确的看待劳动投入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关系,片面的认为研究生导师给的报酬越多,导师越好;研究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研究生导师的付出和自身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自学能力。研究生导师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性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导师过于关注在研究生及高等院校所提供的资源,把这些资源作为自己独立的资源而不允许有任何的介入;研究生导师过于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而忽略甚至忽视研究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过于关注科研产出和科研效益而忽略了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学习能力;研究生导师过于关注自身影响力的提高二忽略了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等等。
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之间角色转化的不唯一性。角色转化的不唯一性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师傅和徒弟”,可以是“老板和员工”,可以是“长辈和晚辈”,可以是“挚友型关系”等等。角色的不唯一性使得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知。相近的认知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加以缝合,但是相反的认知可能会导致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之间关系的紧张。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角色的单一化有助于缝合研究生和研究生导致之间的认知偏差,从而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有助于和谐融洽的导学关系的建立。
研究生多样性培养的瓶颈。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采用个性化的培养过程,有助于研究生自身潜力的爆发,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但是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没有鲜明的研究生个体特征,研究生导师的个体特征在所培养的研究生身上表示的淋漓尽致,甚至一个课题组就有一个鲜明的特性,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所表现的出来的特征大同小异。这样的培养十分不利于研究生个体的发展,容易造成“同一化”。造成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偏多;另一个方面研究生导师事务性工作太多,无法做到认真研究研究生教学。
2 和谐发展导学关系的建立
针对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之间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从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三个层面着眼,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人为本,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出发点,以创建和谐的高等院校社会氛围为立足点,在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之间建立和谐发展的导学关系。
在高等院校层面上,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的评价体系,评定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的优良中差,合理地奖惩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把以论文级别及多少、项目的水平及金额等客观方面的评价权重弱化,而把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能力水平的提升等主观方面的评价强化。调整评价体系的评价周期,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过程,全面细致的评价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及时发现并解决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建立并注重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三方面的相互评价,提高评价体系的质量,从而实现评价的客观真实性;建立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的年度准入制度,利用评价体系的结论评定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能否继续开展相关的培養工作。目前,多部分高等院校都实行了研究生导师的年度准入制度,但是年度准入制度的评价往往以研究生导师的年度所用于的科研经费的质量和数量、发展文章的质量和数量、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和数量作为基准,这些基准能客观直接的反应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对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导”方面的评价缺乏应有的主观因素,从而容易忽略由于研究生导师自身素质而导致的研究生培养的缺陷;建立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之间平等有效的考核指标,通过研究生管理部分和研究生会的监督,使得考核指标更加人性,更加科学性。把研究生的不愿意评价和不敢评价变成研究生自愿和敢于评价,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作用,同时把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随意评价变成客观真实的评价,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为研究生和研究生到时提供更为有效客观的评价体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以此同时,高等院校一定要对研究生的培养的周期提出明确的限定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也是研究生导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导学信用等级制度,建立导学信用黑名单制度,对黑名单中的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必要的惩戒。总之,在高等院校层面上,就是利用科学的制度规范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的行为,使之在制度的框架下完成研究生的“学”和研究生导师的“导”的全过程。
在研究生导师层面上,研究生导师应正确看待研究生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把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通过教学环节传授给研究生,研究生通过科研活动来实践教学内容。这样结合有利于不断补充或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使得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始终跟随科学技术的前言或者科学技术的热点,从而可以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学工作也会促进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实现了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研究生导师应正确看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作为研究生导师关注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关注经济效益就容易本末倒置。培养合格的研究生是研究生导师主要职责之一,这也是实现研究生导师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研究生导师必须努力实现研究生培养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以培养合格的研究生作为出发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为立足点,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同时研究生导师还必须具有为实现培养合格的研究生而损失或者放弃一部分经济利益的决心,只有这样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才能舍小益而顾大局,才能胜任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研究生导师应正确定位自身,也就是把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合理准确的予以区分。把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全部毫无保留的放置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不挤占不挪用,同时合理有效的利用学校的资源,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研究生导师应注重研究生个体的个性化培养工作,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强的工作,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生的性格、研究生的能力、研究生的兴趣爱好等,同时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准确归纳总结研究生个体特性的能力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势必要挤占研究生导师的大量物力、财力和精力,从经济平衡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可能这些方面的投入对研究生导师个体而言在短时间可能会没有任何回报,但是从长远人才培养的角度确定利大于弊的,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以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为基础,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便利条件为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土壤。
在研究生层面上,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的学习观是就要确定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的问题。研究生学习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等等。因此,研究生应该更多的关注研究生导师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关注研究生导师的培养风格和培养技巧,关注研究生导师的优点和优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非培养因素的影响,更关注研究生自身的“学”,更关注研究生导师的如何“导”。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关注利益是社会个体的合理诉求和必要诉求,但是过度关注经济利益势必导致学习精力的分散,从而导致研究生个体能力水平的下降,研究生个体能力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研究生导师的不满意,恶性循环就会产生,导学关系势必紧张。另一方面,研究生要正确的看待经济利益,不要有攀比的思想。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的来源各不相同,科研经费的金额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生导师会根据自身经费的性质和多少适当的给予研究生一定的补助,不要刻意地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保证一定的数量。当这一愿望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研究生也不要通过一些方式表达不满,而是尽可能从自身需要问题的所在。对于研究生导师不合理的安排,研究生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表达,而不是通过不合理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得”与“失”是相对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得”与“失”其效果是不同的。研究生在学期阶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研究生导师的帮助取得了成绩这就是研究生的“得”,而其他的方面有一点点的“失”也不会影响研究生自身能力水平的表现。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研究生导师的付出和给予,看待研究生自己的“得”与“失”,那么学校就会变得和谐进步了。
3 结语
在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三方共同努力,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出发点,以创建和谐的高等院校社会氛围为立足点,高等学校注重制度建设,研究生导师注重自身素养建设,研究生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能创建和谐融洽的导学关系。
参考文献
[1] 刁梨.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调查及其改善策略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 全芬莲.角色理论视角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3] 吴霁乐.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关系探究[J].新西部,2013(6):119-120.
[4] 王佩贞.研究生眼中的师生关系-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质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 朱莉.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61-66.
[6] 刘娅.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