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与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创作

2015-11-22 10:14满建
当代文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缺憾拓展

满建

摘要:在新世纪大众文化语境下,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取得了新拓展。叙述容量的增大使之彰显出宏大的气魄,人性内涵的丰厚使之呈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在通俗和先锋之间保持着张力的审美格调使之雅俗共赏。在出版社的推动下,在与电视连续剧的互动中,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留下一些缺憾。

关键词:大众文化语境;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拓展;缺憾

新世纪文化呈现出多元复杂的色彩,其中大众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文化对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出版市场的推动下,在与电视媒体的互动中,长篇历史小说在叙事容量、人性内涵、审美格调方面都有了新拓展,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缺憾。

在新世纪语境中,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生产过程由过去的“作家-作品-市场-读者”,演变为“读者-市场-作家-作品”,读者和市场成为文学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由出版社窥测读者的阅读兴趣、策划创作选题、再请作家就某些有市场的选题进行创作,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文学创作的环节链”①,这突出地表现在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上。

新世纪以来,各大出版社相继推出一系列历史小说丛书,如清宫艳小说系列、大清皇帝全传、中国著名帝王书系、宋代纪实小说系列、千古系列、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帝王大系、中国历朝宫廷演义、“花非花”系列、烟雨江山系列、北方星灿系列、华夏长篇历史小说丛书、千古帝王传奇等等。这些书系卷帙浩繁、覆盖面广,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的大清皇帝全传包括了清代全部皇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著名帝王书系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十九位皇帝。这些规模空前的丛书大多以人物为中心,关注世俗生活,探究人物心理,满足了读者大众对帝王神秘感探究的心理需求。

在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出版市场的刺激下,作家们在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过去少有的雄心和气魄,单从作品命名就可以看出他们宏大的创作意图,其中以“帝国”命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就有猛子的《大汉帝国风云》、周建行的《大明帝国》、司马路的《东吴帝国》、包丽英的《蒙古帝国》、杨献平的《匈奴帝国:刀锋上的苍狼》等多部。在这些史诗性的巨著里,作家们设计盘根错节的矛盾冲突,描写性格复杂的人物,再现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从而使长篇历史叙事呈现出恢弘的面貌。新世纪以来,大多数作家都有雄心勃勃的创作计划,作品动辄就是数卷,诸如万斌生的《王安石》、李之亮的《赵宋王朝》之类的三卷本已经是屡见不鲜,赵扬的《唐太宗》、酒徒的《隋乱》等五卷本也算不上巨制了。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以六部十一卷五百万字的煌煌巨制,全方位地展现了大秦帝国从壮大到走向覆灭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原生文明史,引发了新世纪对中国文明史基本问题的再审视,被誉为“中华民族走向新世纪文艺复兴之路的绿色信号”②。

长篇历史小说的这种创作模式直接导致了作品形态的改变,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叙事容量的增大。其创作题材广泛,遍及中华民族不同阶段的历史。从对六千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状态的描绘(《半坡女儿国》,彭克柔著),到对秦部族崛起于西方最终以铁骑一统天下的讲述(《大秦帝国》,孙皓晖著);从对政权纷争、疑案重重的汉史轻松幽默的侃侃而谈(《大汉王朝》,冯占宇著),到对辉煌灿烂的大唐帝国背后刀光剑影的揭示(《大唐帝国》,王向著);从对忽必烈纵马驰骋亚欧大陆进行波澜壮阔统一战争的魔幻表现(《蓝色天轨:大元帝国开国风云》,任建著),到对大清三百年官场权谋黑幕的揭露(《大清官场》,张军著),长篇历史小说以空前规模,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进行了叙写。除正面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外,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还把笔触深入到过去不为人注意的历史缝隙深处。沈继安、翁新华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叙述的是置身于党争之外却深得民心的宋代岳州知州滕子京六次被放逐的罕为人知的经历。在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等小说中,作家们还把笔触伸向了隐秘的宫闱深处,揭示宫廷里的斗争和倾轧,这类小说由于得到大众追捧而层出不穷。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更加注重世俗生活的描写,运用世俗的目光来对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透视和价值判断,从而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内涵。

关注人的世俗性,去除神性色彩,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成为历史小说叙事的主要追求之一。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塑造了众多的国君、丞相以及大哲学家形象,全无神性光环,集中体现了新世纪历史小说人物的世俗化倾向。在秦国国君中,秦孝公既有雄心壮志立国复仇的一面,又有与玄奇儿女情长的一面;秦武王既神力惊人,又傲慢粗莽;秦昭王虽精通权、法、术,但晚年风瘫后处理朝政却让人感到世俗人生的无奈;秦始皇嬴政具有雄韬伟略,但又有秉性刚烈、乖戾残暴的一面。该小说还刻画了儒学大师孟子渊博的知识与深刻的哲学思想,又写出了他的学霸气和迂腐气。

新世纪历史叙事对人物世俗本相的还原主要通过情感生活和日常生活细节来进行。如《大秦帝国》中商鞅与白雪的爱情,张仪和赢华及绯云之间的情感关系,吕不韦、嬴异人与卓昭、陈渲之间的情感纠葛;熊召政的《张居正》一书中张居正与玉娘及李太后的微妙情感往来等,将建立丰功伟业的帝王将相还原到儿女情长之中,体现出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的一面。其次是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还原人物形象。对苏秦这一历史人物,《大秦帝国》不仅刻画他促成合纵大计的煊赫声势,还描绘他西出咸阳、铩羽而归的窘迫遭遇。这种日常世俗生活的描写为苏秦后来的成功作了强有力的铺垫,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曲折经历和复杂心理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以往历史叙事出于政治目的需要,叙写的对象多为帝王将相和王公贵族,往往对人物进行概念化的叙述。新世纪以来,受到大众文化影响,历史小说具有平民化的特征,更为关注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命运,在张兴海的《圣哲老子》、曹尧德的《孟子传》、尹黎云的《司马迁》、李子龙的《残阳:李白生命的最后两年》、程韬光的《诗圣杜甫》、李时英的《苏东坡》、萧鸿鸣的《圣洁的狂僧:八大山人》、聂冷的《宋应星》等小说中,诗人、哲学家、僧人、艺术家、科学家等过去被忽略的人物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不仅如此,从平民化的立场出发,新世纪历史小说对人物进行多维度观照,不断丰富普通人物身上的人性内涵。即便是太监这一形象,也没有进行类型化处理。《大秦帝国》中的赵高,因为长期遭受压抑后而心理变态,但他聪明勤奋,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张居正》中的冯保是权倾一时的太监,与张居正一起左右着朝政。他心狠手辣,成为既得利益的拥有者;但小说也写到了他精通佛道,为人精明低调,多才多艺,在书法和音乐方面首屈一指。

大众文化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新世纪历史小说大多按照老百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去塑造人物,肯定历史人物的欲望诉求,体现出颠覆传统价值的倾向。《大秦帝国》中的李斯出身卑微,立身处世迥异于贵族出身的韩非。他对时政的判断均从身份地位考虑,揣测秦王意图而应对。虽然他为大秦帝国立下了不灭功绩,但这种生存策略导致了秦始皇对他的不信任。秦始皇死后,李斯进行了非常剧烈的心理斗争,小说运用了极为现代的手法让两个李斯对话,李斯最终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而选择和赵高合作,毁灭了自己。无独有偶,该小说对苏秦这一人物的描写也是如此。在战国的时代大潮中,他能够感受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最初,他雄心勃勃,西下咸阳,想在秦国施展一番抱负。但他屡屡碰壁,意见不被采纳,于是反其道而为之,合纵六国抗秦,开辟了天下新格局。在不争气的六国面前,他耗尽了自己的心力,最终被齐王车裂。无论是李斯政见的游移不定,还是苏秦理想抱负的改弦易辙,文本给出的解释都是合理的,显然是用世俗的目光在判断历史人物。在这里,人物的博学、智慧和谋略不过是用来博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信念和主张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可以截然相反,对历史人物身上这种带有商品交换性的处世哲学的肯定,正是受到新世纪大众文化影响的结果。

新世纪历史小说有通俗性叙事与宏大叙事两种形态。一般而言,《后宫甄嬛传》等通俗性的历史叙事作品以古代鲜活的生活事件和形形色色的类型化人物为叙述对象,用浅显的语言叙述完整有趣味的情节,按照老百姓的价值观念来设计结局,满足市井大众对于历史的消费需求,在审美格调上显得较为通俗。《张居正》等宏大历史叙事力求全面把握历史,具有很强的史诗追求,作者创作态度较为严谨,比较贴近历史真实,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探索创新意识。但是,受到新世纪大众文化消遣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篇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往往采用诸多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和手段,纯先锋性文本几乎没有。徐小斌这样一位特立独行于文学潮流之外、擅长迷宫式寓言式创作的作家,其历史小说文本也不是纯然先锋的。她的《德龄公主》通过对德龄公主在皇宫内外经历的讲述,勾勒了清王朝在衰败中挣扎走向灭亡的过程,作家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深度挖掘,小说文本呈现出微妙细致的感觉。但该小说将更多的思考融入到了大众化的形式中,通过夜明珠作为道具贯穿情节以及“戏中戏”的结构,将小说叙述得悬念迭生、扣人心弦,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体现出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靠拢的倾向。

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通俗意识和先锋意识更多呈现出一种胶合的状态。《大秦帝国》是一部描绘中国原生文明的宏大历史叙述。该作不乏诗意的描写和具有先锋性探索精神的笔触,但不少露骨的性描写,已远远超出一般通俗小说的尺度。《张居正》叙述的是明代中期由张居正领导的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但是民间故事、野史、传说、神话等因素的融入使之带有较多的通俗色彩,其叙述语言也随着环境和对象的不同而不断调整,或金刚怒目般充满正义感,或插科打诨似幽默调侃,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王梓夫的《漕运码头》是反映清道光年间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整顿朝政而以大悲剧收场的小说,从立意上看是宏大叙事,但是小说借用了通俗文学的手法,运用京郊语言塑造民间人物,用老百姓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因此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 “把历史加以‘现世化处理,也即使之民间化、人情化、通俗化,努力做到雅俗共赏,不求泥古,但求通今,却又不搞影射附会配合那一套” ③。

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在表现方法上不断探索以适应新的读者需求,而这种探索本身带有通俗的性质,是适应大众流行文化的结果。在当今读图时代,历史小说有意识地把图片引入文本的叙述中就是一例。《大清商埠》(祝春亭、辛磊著)中的民俗图案和《大秦帝国》中的战国兵器的图式都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同时,历史小说还尝试着和其他通俗文学的叙事手法相结合,比如《漕运码头》中用铁鳞寻访漕运腐败内幕为叙事线索,带有极强的悬疑小说色彩。而《张居正》中的邵大侠这一人物如武林中的侠客,行踪不定,围绕着他所发生的事件隐含着诸多野史和武侠文化因素,从而使宏大叙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新世纪历史小说还不断利用既有的手段来吸引读者,诸如章回体的运用、戏剧性情节的安排、搞笑场面的营造、圆满大结局的设置比比皆是。

因此,无论是从创作的整体态势而言,还是不同的作品内部而言,新世纪的长篇历史小说都更为注重大众的审美感受,把历史小说从僵硬的意识形态躯壳中或顾影自怜式的精英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先锋意识和通俗意识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使其蕴含着创造的活力,又保证了读者市场的不断扩大,既避免了叙事成为作家的思想传声筒,又避免了使历史成为肆意戏说的对象,从而使得历史叙事以多种审美意识的交织而成为新世纪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叙事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建构,在与电视剧等大众传媒的互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历史消费的形式弥补人们在日益紧张的现代生活中的心理缺失。

在长篇小说各种形态中,历史小说不仅拥有较大的读者市场,与电视等大众传媒结合的程度也更为紧密。新世纪以来,长篇历史小说和电视连续剧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引人注目。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有的是长篇历史小说在出版后受到读者市场的欢迎,引起了电视媒体注意,从而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的,如《漕运码头》和《甄嬛传》;有的起初是电视剧本,在播出后受到好评,作者后来根据剧本进行二度创作,进而成为长篇历史小说叙事文本的,如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不少读者是从电视连续剧受到感染,对某段历史情境及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为理解得更为深入而去阅读文学原著;有的则是在阅读文学原著后,为从声音和画面感受到真切的历史场景,而去观赏电视连续剧的。显然,无论是将小说改编为电视剧,还是把电视剧改编为小说,都是新世纪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链条上的一环,都和市场的推动作用紧密相连。

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和电视连续剧互动的前提是二者具有相通之处。历史叙事本身特有的故事性和电视连续剧的娱乐游戏功能之间的契合使得二者具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毋庸讳言,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的历史叙事,都要有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都要运用栩栩如生的细节,才能打动大众和感染大众,进而拥有市场。

但是必须看到,电视媒体对历史的解读和小说叙事毕竟是不同的。电视媒体具有大众化属性,大多将娱乐和消遣作为首要的价值诉求,在以鲜活的历史画面追求收视率的同时,也会消解掉历史小说叙事的诸多理性思考和对历史的深度把握,更不用说历史小说中的种种清醒的批判意识了。比如《大秦帝国》中不少由生动的叙事自然生发出的对于原生文明的思考,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独特认知就无法通过电视画面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为了商业利益,有的电视连续剧在对历史小说进行改编时,缺乏起码的历史观念和文化意识,随意增加很多无厘头的演绎,将宫闱秘闻或者男女情爱无限放大进行戏说,肆意歪曲历史小说叙事的原意,当这种演绎被缺乏辨别能力而只去寻求娱乐和刺激的观众接受后,就会形成对历史的错误判断。在审美观念上,由于过于追求迎合观众,制造噱头,营造搞笑,导致一些媚俗、肉麻的审美趣味充斥荧屏,冲淡了历史小说叙事文本的那种壮美、优雅的审美格调。此外,新世纪以来,由于片面追求戏剧性和迎合大众,电视媒体热衷于将帝王将相、宫廷生活搬进荧屏之中,而对于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中频频出现的推动历史发展的知识分子和市民大众却极少表现。

从艺术创作主体来看,长篇历史小说叙事也和电视剧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是作家个体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艺术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创设完整的故事情境,通过结构来整合整个故事的进展,因而是一个灌注了生机的完整艺术作品。历史题材电视剧则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剧作者、改编者、导演、演员等相互配合,是集体劳动的产物,各方的思想视野和艺术水准都达到一定的水准方可能创造出完整完美的剧作来。但实际的情形是,剧作者和导演主观上想尽量向原作靠拢,由于史识修养等不够,往往背离了作者原意。新世纪不少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叙事在改编为电视剧后留下了种种缺憾。如小说《大秦帝国》中塑造了许多呼之欲出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对历史有着自己的解读和判断,作为文学作品是极其成功的。但是电视剧形态的《大秦帝国》削减了小说中核心的变法成分,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而增加了许多不相干的枝节,从而沦为快餐文化之一种。

总之,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叙事和电视剧的互动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长篇历史小说作家通过文字营造出整体的艺术情境,而电视剧却很难通过道具、服饰、演员等营造出真切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理性,不能不和二者的审美取向及受众定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长篇历史小说是一种精神产品,必须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对历史的理性认知水平为旨归。虽然这些审美价值追求的实现要以能被读者接受的形式来完成,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降低文学性的要求,以媚俗甚至低俗的方式去取悦大众。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在促进了长篇历史小说繁荣的同时,又带来了不少缺憾。

首先,大众文化市场刺激了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的生产,又造成了题材上的集中重复。对于受到读者热捧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作家们往往不管自身积累如何,一拥而上竞相创作,最终造成题材撞车现象。在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叙事中,某段历史通常被多个作家作为叙事对象,比如描写赤壁之战的作品有史杰鹏的《赤壁》以及张云风的《赤壁之战》(均于2008年出版),描写楚汉战争的作品有刘洪胜的《楚汉英烈传》、 熊诚的《楚汉争雄》等;不仅如此,作家在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叙述的时候,还使用同一个标题,如冠名《鸿门宴》的作品就有好几部;同一个历史人物的描写,也有多部作品来表现,比如以《曹操》、《孔子》、《刘邦》等为名的作品就有多部。这种题材上的重复撞车,在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要的同时,也造成了写作资源的浪费。

其次,在大众文化平面化、单调、平庸等缺点的影响下,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虽然作品数量众多,但是精品匮乏。相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种精品云集的缺陷,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在整体质量上有所欠缺。历史小说名家二月河、凌力、唐浩明在新世纪以来少有影响深远的新作问世。新崛起的历史小说作家普遍存在着历史素养和文学经验积累不足之处,加之缺少深刻的思想修养和美学观念,他们往往只关注大众兴趣,为满足大众的消费需要去创作,由此带来了艺术创新性的不足。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作品尽管层出不穷,但作家的主体参与性不足,普遍存在着简单叙写故事的倾向,既没有20世纪末《高阳公主》(赵玫)等作品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对历史的观照,也没有《孔子》(李冯)等作品对独特叙事视角的设计,笔下的历史往往只是缺少深度的平面化的史实。

有论者指出,感性与娱乐是中国大众文化的基本特质。④在其负面作用下,为了追求市场的发行量以及被改编为电视剧本而取得更大经济效益,不少长篇历史小说作家降低了历史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历史深度的把握,将写作对象圈定为帝王将相尔虞我诈的权利斗争或者后宫的争风吃醋,在将人物拉下神坛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又随意增加了很多无厘头的演绎,大肆渲染历史人物的隐秘生活;在写作方式上沿袭旧有的章回体的老套数,重复设计完整的情节,大团圆的结局;在市场的刺激下,片面追求作品的大和全,而无暇顾及作品的精致和深入。以上种种情形造成了历史叙事对象虽广,但境界不高;只满足于艺术作品浅层的消遣娱乐、宣泄补偿的作用,失去了历史小说那种诗性的追求,更不用说艺术上的精致和创新了。

中国数千年的史传传统为后世的历史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经验。长篇历史小说有其不可替代的表现优势,在通过卷帙浩繁的文本来表现广阔社会生活和探索各种文学技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开拓空间。新世纪到来以前,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民国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姚雪垠的《李自成》,以及新时期刘斯奋的《白门柳》、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著作,可谓是蔚为大观。纵观这些历史叙事,无不在文学性上有很高成就,在满足读者大众阅读需要的同时,具有自己的精神品位。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叙事都与其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带有特定时代的文化印痕。大众文化语境使得新世纪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新拓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其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只有回归文学本身,在思想境界、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写作方式上,永远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的活力,在满足大众的阅读需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精神指向和追求,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注释:

①杨剑龙:《新世纪文学市场化与当代小说创作》,《文汇报》,2008年7月27日。

②李衍柱:《中华民族新世纪文艺复兴的绿色信号我读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③雷达:《雷达专栏:长篇小说笔记之十八》,《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

④周骅、黄宗喜:《喧嚣与骚动: 中国大众文化的特质与发展》,《当代文坛》2013年第6期。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玉兰

猜你喜欢
缺憾拓展
缺憾之美
成为新的自己
成为新的自己
缺憾之美
成为新的自己
缺憾也是一种美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