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宏
(甘肃省甘州区人民医院,甘肃张掖734000)
窒息新生儿血清肌红蛋白和心肌酶联合测定探讨
陈志宏
(甘肃省甘州区人民医院,甘肃张掖734000)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肌红蛋白(Mb)和心肌酶测定对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0例窒息新生儿按窒息程度分为重度窒息组(30例)和轻度窒息组(50例),另选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3组新生儿血清Mb及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a-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5项心肌酶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窒息新生儿组血清Mb、AST、LDH、α-HBDH、CK、CK-M 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结论血清Mb联合心肌酶测定可作为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早期监测和诊断指标,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窒息新生儿;肌红蛋白;心肌酶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对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和多脏器的,心脏是最易受损的脏器之一,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发生率达65.5%[1],重者甚至引起心源性休克与心力衰竭。为了解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情况,提高诊断与治疗成功率,我们对80例窒息新生儿进行了血清肌红蛋白(Mb)及心肌酶水平测定,以探讨血清Mb和心肌酶联合检测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由我院产科直接转入儿科的80例窒息新生儿纳入研究。根据出生时Apgar评分,分为重度窒息组(1分钟Apgar评分3分)30例,轻度窒息组(1分钟Apgar评分4~7分)50例;设对照组50例,均为足月正常新生儿。
1.2 方法
80例窒息新生儿均在出生后6~8 h内静脉采血送检,于2 h内分离测试完毕,标本血清采集分离时避免溶血。检验项目:血清Mb检测应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化学发光分析仪,Mb标准物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Mb系列标准;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检测采用免疫抑制法,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谷丙转氨酶(AST)检测采用速率法,使用日立70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由宁波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室内质控采用郎道质控品,所有项目均在控。
1.3 统计学处理
对新生儿进行Mb与5项心肌酶联合检测发现:轻度窒息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重度窒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说明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与窒息程度呈正比。
新生儿窒息后Mb、AST、LDH、α-HBDH、CK、CK-MB均增高,与窒息程度呈正比,对照组与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b、CK、CK-MB增高幅度最为明显[2](见表1)。
表1 各组Mb、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各组Mb、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s)
组别例数Mb(ng/ml)CK-MB(U/L)CK(U/L)LDH(U/L)α-HBDH(U/L)AST(U/L)重度窒息组30 342±104 142±32 1124±278 669±122 485±96 104±48轻度窒息组50 117±69 66±21 526±92 479±94 364±81 86±32对照组50 55±13 25±9 179±36 216±75 172±52 56±18
心肌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内,是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酶类。由于心肌酶分子量较大,无法透过细胞膜释放到血液,所以血清水平很低。当新生儿发生窒息后,心肌细胞在应激状态下能量代谢增强,心肌酶合成增加,细胞内酶含量增多;同时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无氧酵解过程中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细胞酸中毒,心肌能量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心肌受损;加之心肌长时间缺氧,血流灌注量和氧释放减少,心肌呈缺血状态,大量氧自由基生成及脂质过氧化物反应,导致心肌细胞受损,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使得心肌酶释放到血液中,造成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心肌酶在心肌受损6 h内开始急剧上升且持续24 h以上。在心肌酶测定中,以CK-MB特异性最高,心肌细胞受损后最早升高的是CK-MB和CK(3~8 h),其次为AST(6~12 h),然后是LDH与α-HBDH(8~18 h)。CK在骨骼肌中含量最高,心肌和脑中含量次之,而CK-MB是CK的同工酶,存在于心肌细胞浆内,是一种特异性酶,对心肌疾病的特异性、敏感性很高;Mb是一种氧结合蛋白质,心肌受损后,小分子量的Mb迅速释放入血,比CK-MB的释放早3~6 h,具有较高灵敏度,能更早预测心肌受损[3]。在心肌细胞受损早期,肌红蛋白(Mb)主要存在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由于分子量小,当心肌细胞受损时,Mb是进入血液的最佳早期标志物,敏感性高,扩散速度很快,发病0.5~2 h后血清浓度即可升高,6~9 h达到高峰,24~36 h降到正常。因此,高灵敏度早期标志物Mb[4],能更早预测心肌受损。
我们对窒息新生儿进行Mb和心肌酶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与灵敏度,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患儿心脏受损程度。将其作为判定有无窒息及窒息程度的参考指标,增加了Apgar评分可靠性,对未经评分或评分不详的窒息患儿更具临床意义。
[1]黄国英,宁寿葆,林其珊.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1992,30(2):91-93.
[2]周新,府伟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潘柏申.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杂志,2005(28):124-126.[4]胡大一,孙艺红.心脏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12):934-936.
R722.12
B
1671-1246(2015)17-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