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昱++李方媛++陈炳义
摘 要:文章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大学生个人需求的分析,剖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完善基础日语教学模式的策略,即尝试以语言教学为突破,改革教学方法;以日文原版教材为突破,优化教材体系;以日中教师合作授课为突破,转变授课形式;以强化教学为突破,调整课时安排;以教学环境为突破,培养文化意识。
关键词:需求分析;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11-0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面向行业企业需要,以毕业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明确,目标具体,但问题在于其尚未形成一个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许多院校基本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符并且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就日语专业而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的师资水平,学生情况等都存在差异。鉴于以上差别,应用性本科院校应发挥其灵活办学的优势,其首要任务便是进行需求分析,从而形成符合本校特点的特色教学模式。
一、需求分析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Hutchinson & Waters等学者倡导需求分析理论(Needs Analysis),即通过自我观察法、访谈、观察和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1]。依据束定芳的需求分析理论,需求分析分为: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学校有必要对学习者、教师、行政管理者和社会等反映出来的对日语专业教学的需求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必须对与本校日语专业教学相关的各种条件加以认真分析,最终形成理想的、可实现的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模式。
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
随着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是相吻合的。因此,本文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个人需求分析为主线,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某应用型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索一套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日语特色教学模式。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对象为某应用型本科院校日语专业105名三年级学生,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其中女生比例为90.48%,男生比例为9.52%。他们已经在校学习了两年,基本上对基础日语学习和教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他们进行个人学习需求分析比较适宜。
(二)调查内容
本调查于2015年3月进行,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5份,收回97份,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为92.38%,有效回收率为88.57%。
本调查内容由笔者参照国内相关研究自行设计,主要为五大类九个方面,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单选或多选,按百分比计算。具体如下。
1.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1)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教具(可多选):图片(53%)、实物(79%)、幻灯片(54%)、电视(67%)、电脑(78%)、黑板(28%)、录音机(18%)。(2)理想中的班级人数:15人以下(10%)、15—20人(74%)、20—30人(9%)、30人以上(7%)。
2.学习目标与学习困难。(1)最希望提高的日语技能是什么(可多选):听力(51%)、口语(53%)、阅读(18%)、翻译(32%)、写作(9%)、以上全部(29%)。(2)日语学习中感到困难的是什么(可多选):听力(52%)、口语(52%)、阅读(21%)、翻译(11%)、写作(19%)、以上全部(29%)。
3.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1)你平时如何练习口语:课堂(49%)、协会(6%)、同学(19%)、mp3(8%)、外教(18%)。(2)你平时如何练习听力:录音(11%)、NHK(10%)、动漫和日剧(59%)、很少练习听力(20%)。(3)你喜欢的与日语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是什么(可多选):讨论(29%)、表演(39%)、比赛(29%)、晚会(47%)、沙龙(28%)。(4)你所喜欢的课堂活动类型是什么(可多选):自学(17%)、会话(22%)、活动(20%)、表演(28%)、游戏(48%)。(5)你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最喜欢学的是什么:词汇(9%)、语法(9%)、文章(13%)、文化知识(69%)。
4.教学三大要素(教师、教材、教学方法)。(1)对你的日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谁:中国教师(25%)、日籍教师(70%)、同学(5%)。(2)你认为基础日语教材的趣味性如何:缺乏趣味性(48%)、趣味性一般(30%)、比较有趣(13%)、很有趣(9%)。(3)你对基础日语教材的满意度:不满意(59%)、满意度一般(35%)、很满意(6%)。(4)你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怎样的:全日文(54%)、必要时用汉语(38%)、全汉语(8%)
5.学习效果。(1)如果学习效果不好,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30%)、教材(28%)、教学方法(34%)、个人因素(8%)。(2)除了上课之外,你平均每天花在日语学习上的时间是多少(单位:小时):1以下(30%)、1—3(53%)、4—5(1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喜欢有声有色的教具,如电脑、电视及实物、图片,这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相反,大学生不喜欢传统的黑板、录音机等枯燥、抽象的教具。对班级人数的看法,大多数学生喜欢15—20人的小班额授课方式,对于现行的30人左右的课堂呈现出不满意的趋势。学生最希望提高的日语技能和日语学习中感到困难的方面相一致,均是口语和听力两方面。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口语最有效,观看动漫和日语对于提高听力最有效。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的比例基本相同,比例均在40%左右。学生所喜欢的课堂活动类型是游戏,与枯燥的词汇、语法、文章相比最喜欢学的是文化知识,说明学生喜欢轻松、愉快、新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这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学生对现有基础日语教材的满意度并不高,基本认为其缺乏趣味性。期望全日文授课的学生比例最大,并且认为对自己的日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日籍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日语外教的信赖与崇拜,并期待尽可能多地听到原汁原味的日语。学生认为三大要素均存在欠缺,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课下的学习欲望,因此课下学习日语的时间普遍呈偏短的趋势。
三、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反思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基础日语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本研究运用需求分析理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础日语教学进行反思。
(一)以语言教学为突破,改革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语法入门、翻译法入手的外语教学方法,大胆使用直接教学法。直接教学法遵从语言和文字的自然发展规律,先实际掌握语言材料,再从他们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2]。基于以上原理,基础日语尝试从零起点由日籍外教授课,突破从语法入门,以语法为纲的常规教学模式,从语言本身入手,弱化母语的消极作用,其突出效果是养成日常生活中运用日语的良好习惯,是传统教学法的一大进步和有效补充。
(二)以日文原版教材为突破,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我国基础日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数量繁多,但大部分内容陈旧,不贴近生活,满足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所以,尝试以日文原版教材为突破,使用日本最新的小学、初中原版国语教科书为教材,优化教材体系。日本原版教材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反映日语教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成果,与时俱进。除说明文外还包括诗歌、童话、人物传记、演讲文等,文章体裁丰富多样,语言运用准确地道。由此可见,原版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日中教师合作授课为突破,转变授课形式
合作教学,又称团队教学或协同教学。指的是两位或多位教师同时在一个课堂上以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3]。基于合作教学的原理,并保持日本本土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笔者尝试性采取每位外教配备一名中方合作教师协助教学的授课形式,外教主要负责领读、纠正语音语调、语言训练、课文读解等;中方教师主要负责语法解释,预习、复习等。在课堂上以外教授课为主,中方教师充当翻译。随着学习的深入,中方教师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作用,这样学生就逐渐丢掉“拐杖”,直接与外教进行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以强化教学为突破,调整课时安排
基础日语课程尝试采用小班额、多课时、高强度的授课方式,实行“浸泡式”教学。普通班学生人数为30人左右,强化教学班级学生人数仅为普通班的三分之二左右,控制在20人以内,这样就提高了教师对每名学生的课堂关注时间,取得最佳的练习和学习效果;课时安排上强化教学比普通班级增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包括增加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毕业后充分具备日、英双语的语言交际能力。
(五)以教学环境为突破,培养文化意识
日语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不一定要具备社会大环境,可以在校园子系统内完成。对学生的生活小环境(寝室)、学习环境(教室)都按照日本的风格布置,张贴日本地图、日本名建筑图片和名人名言;修建和式房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日本传统家具风格与样式。每个班级配备的电视日文频道可播放最新的NHK日语新闻、娱乐节目等;图书馆订阅日文原版书籍、报纸及杂志供学生及时了解日本的最新动态;定期组织日语沙龙、播放日文原版电影、学唱日文歌曲、组织日文文艺表演晚会等活动;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如介绍日本文学、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与日本教育集团协办举行日语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等。以上种种做法均迫使学生在日语子环境中,运用日语思考、交流,构筑融语言和文化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还有周欣欣,李重光)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4.
[2]谭爽.基础日语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探索,2009,(6).
[3]吴清山,林天佑.教育名词:协同教学[J].教育资料与研
究,19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