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以皖南地区为例

2015-11-20 08:57檀向群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皖南概论教学资源

檀向群

应用型高校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它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大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基本定位[1]129-130。地方性、实践性、应用型成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适应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体现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凸显地方性、实践性,其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要做到本土性、实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前提与保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方案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高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帮助、指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它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骨干人才的重要任务[2]117-118。

基于此,以《概论》课程为例,探讨在应用型高校中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一些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构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顺应了应用型高校办学要求

按照“05”课程方案中“一纲一本”精神,《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教学资源构成单一,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地方实践教学资源成为《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教师做了很多相关尝试和探求,但由于实践教学的自发性和分散性,使得《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显效不佳。

应用型高校立足地方,打的是地方品牌,培养的是地方人才,在《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中构建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既是应用型高校教学的属性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要求。同时由于应用型高校与地方联系紧密,地方资源丰富多样,也为《概论》课程实施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

以皖南地区为例,皖南区域的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多是突出徽韵,从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古朴雅拙的徽风文化建设,到浓厚绵延的皖南徽学研究,无一不尽显徽韵,皖南地区丰厚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为皖南地方高校《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如皖南黄山地区的徽文化、铜陵地区的青铜文化、宣城地区的酒文化、池州地区的佛文化等都为皖南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中的地方性历史文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提供了支持。又如皖南地区的宣城市、黄山市为全国12 处红色旅游区之一,其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如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遗址、王稼祥故居、粟裕将军墓等为皖南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中的地方性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提供了支持。

2.构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凸显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实效性

应用型高校立足区域,以知识、科技、人才带动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学校与地方的结合、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和技能。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使得地方性、应用型、实效性成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追求。

由于《概论》课程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时间跨度大,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不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过严谨少亲和”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需要实践教学加以补正。

地方性资源来自于地方,源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联系紧密,有较强的真实性、感知性和教育性,将之运用到《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中,既方便又充实,且具有良好的实效性。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能够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同情境拉近距离,感受亲和,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譬如皖南地方高校学生可通过前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城地区的泾县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和新开馆的“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展览馆实地考察,亲身感悟、缅怀与追忆,结合《概论》课程中的第三章内容,真实体味教材内容,接受精神熏陶,实现教学内容升华以达到教学目的。

3.构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保证了地方人才素质培养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向地方输送人才,地方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就是培养人才对地方情感的认同、接受和热爱。《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部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地方情境教学中感知家乡的美好,激发对家乡认同的情感,从而产生深厚的爱家之情,愿意扎根地方,奉献地方。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程理论知识时理解和把握内涵,通过地方资源中典型案例教学等手段来影响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皖南地方高校池州学院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池州十景之一“齐山—平天湖”等地方生态绿色资源,能够更深体会《概论》课第八章第四节中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通过实地领略池州傩文化、九华山佛文化等地方文化遗产资源则可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我素养,树立爱国爱家的思想追求;通过瞻仰泾县“皖南事变”遗址和新四军军部旧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追求。

《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可结合以上因素,将其精神和要求贯彻于教学全过程之中,以地方性为要义,建立适用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使之与理论教学资源体系穿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合理的《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按照这种精神要求,提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的初步构想,即以一个地方性为中心,资源二元主体化,三个平台为抓手,四段课堂为空间,五种资源为载体的“一、二、三、四、五”的理论。

二、《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内容建构

1.把握《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一个特性”

从《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影响因素来看,地方性资源是应用型高校彰显特色的标志,抓住此项要义既能体现高校地方特色,又能实现与地方紧密结合,服务于高校的办学宗旨。因此在整个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始终把握体系构建中的“地方”性。所有与此关联的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历史等各方面内容都可纳入此体系当中。

以皖南区域应用型高校《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为例,统辖于皖南区域内的各项事务都可作为《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内容,例如皖南徽派建筑、皖南民俗、皖南历史、皖南人文地理等,皆可纳入此体系内。在教学中实现地方性要求,才能凸显本专业、本学科、本学校特色,学生在家乡味浓厚的本土资源熏陶下,也容易产生浓厚的家乡情感,有较强的归属感,从而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自觉成为地方应用型人才。

2.构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中的“二元主体”

《概论》课程有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其他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它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结出的理论成果是什么,它的时代脉络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直延续到当今,与国家、社会和党的命运紧紧相连。《概论》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比具有时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比具有本土性,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比具有革命性。这些构成了《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红色资源和时代资源。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皖南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皖南地方高校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的首选内容。时代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时代发展形成的成果体现,具时代性、社会性和发展性,也是红色资源的延续和补充。

由两者共同组成《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中的二元化“主体”,二者互为整体,相互补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红色资源体现革命性,时代资源体现发展性,它们共同运用于应用型高校《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中,成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中的二元“主体”。

3.搭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中的“三个平台”

《概论》课程中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内容来源于地方,构建中可以地缘为纽带,搭建校园、地市和区域三个平台。以皖南高校池州学院为例,校园平台主要包括学校历史、校情校貌、校本教材、教师论文著述、优秀师生报道、校园文化等方面。例如池州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主编的校本教材《大学生素养丛书》、学院学生勇于救人的事迹、徽文化为基调的校园文化等都是校园平台下可利用资源。池州学院地处池州市,地市平台包括池州市的市情、民风、科技、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例如池州齐山—平天湖风景区、杏花村、刘街傩戏、东至烈士陵园、池州革命烈士陵园、中共泾青南县委机关旧址等都是地市平台下可利用资源。池州学院地属皖南,区域平台的搭建以皖南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徽州六市为基础,皖南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都是区域平台下可利用资源。例如黄山地区的徽文化、铜陵地区的青铜文化、宣城地区的酒文化、池州地区的佛文化等都是区域平台下可利用资源。

三个平台成倒金字塔形,以点线绘面,层次分明,交互补充,它的搭建有助于《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梳理和整合,保障了《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有序构建。

4.营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四段课堂”

《概论》课程内容丰富,学生人数多,理论性强,可采取不同的情境式教学来催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根据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络平台搭建等实际情况,可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地点和空间分化为四段“课堂”模式:“第一课堂”指课内实践教学,如品读地方名人著作、重唱地方红歌等一些在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指校园实践教学,如参观校史陈列馆、校园内调查、宣传等实践教学活动;“第三课堂”指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对学校所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参观区域内红色革命实践教学基地、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教学活动;“第四课堂” 主要是指网络虚拟实践教学课堂,皖南区域内的各种资源都可以成为该课堂内容。例如地方文化网站、红色旅游网站、专家讲座视频、文化名人的微博微信、QQ 群、论坛、BBS 等网络交流平台资源。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实现无距离、无时间要求的自学模式,这些可以成为前三段课堂的补充和支撑。

四段课堂从教学活动覆盖面出发,从第一、第二、第三到第四课堂,形成教学活动范围外延的逐步拓展,四段课堂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情境,他们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构成较为完整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辐射圈。

5.梳理《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五种资源”

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大体可分为“红色”资源、生态绿色资源、地方文化遗产资源、地方时代精神资源和校本资源等。“红色”资源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化传统,主要包括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二是非物质层面的,主要包括红色文献、红色歌曲、红色影像和红色标语;三是物质层面的,如烈士陵园、文物、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四是革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红色纪念品、红色文化开发等。生态绿色资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一些新技术开发的无污染能源; 二是指能够化害为利的能源;三是指可再生资源、可循环资源等。地方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物质层面的,主要包括地方历史、地方文化、地方习俗、宗教信仰等;二是物质层面的,主要包括文物、建筑、遗址等。地方时代精神资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时代精神,如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等;二是指地方改革大潮中涌现的领军人物、先进人物事迹;三是指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发展。校本资源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建设等;二是校本教材、校内汇编的各种规章制度手册、精品课程资源等;三是教师论文、著述等;四是学生资源,包括论坛、微博、研究报告、论文等。

以 “一个特性”、“二元主体”、“三层平台”、“四段课堂”、“五类资源”共同构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五者关系互为依赖和影响,并呈现出动态的关系递进,构建出完整的《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具体如下图:

图1 《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五段论构成

三、构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原则

1.“以生为本”的原则

《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要从高校学生的需要来确定,资源的选择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既是高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精神贯彻。《概论》课程作为思政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品质修养,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获得学生们的主动参与[3]176-177,在《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工作中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概论》课程的实践内容,达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2.就地取材的原则

《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应就地取材,优先考虑到学校周边地区。以池州学院为例,《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应以池州区内为主,其红色资源基地可以方志敏驻军的青阳太平山房、红军活动过的牯牛降红军墙、贵池霄坑的贵西工委遗址、东至高山革命老区等红军遗址为主;生态绿色资源基地可以池州学院所在的齐山—平天湖景区、万罗山景区、石台牯牛降景区等为主; 地方文化遗产资源基地可以贵池杏花村、九华山佛教、贵池刘街傩戏、池州古城墙遗址等为主; 地方时代精神资源基地可以池州开发区、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里山街道元四村等为主;校本资源基地可以校内的校史陈列馆、皖南民俗文化展馆等为主,这种基地群的建设使得《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更加便捷,学生更能产生共鸣,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3.讲求实效的原则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项有效补充手段,必须具有实效性。《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每一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要通过实践的考验,要跟学生及时交流、沟通,把学生的评价、反馈的意见、教学实效作为体系建设的主要参考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资源种类、方法的运用等应倾听广大学生的意见,按照学生的意愿来重新调整、设置和使用。可经常开展一些校内调查问卷活动或是专题采访等活动,以此了解学生对《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达到了普及宣传《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知识的目的。学校管理部门可从现场观摩、课程评价、学生成绩等方面对体系的成效做出评定; 校内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可根据学生反馈、学生兴趣等情况与教师沟通。如此《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才能发挥实效,使其每一部分和每一环节都高效务实。

四、构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途径

1.多方参与

《概论》课程覆盖面广、理论性强,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要求高校多个层面参与进来,学校方面可为《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精神、原则把关,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概论》课程教师实践教学开路、搭桥。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具体详细的《概论》课程教师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规章条例和《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成效的评价机制,让《概论》课程教师在资源建设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概论》课程教师应全体参与到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工作中来,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搭建好平台,及时反馈学生对实践教学资源中素材、方法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协助《概论》课程教师完善、修整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工作。

2.校校合作、校地合作

《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涉及面广,包括皖南六市,资料庞杂,从历史、人文地理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其体系之内。要做好《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构建,就要打通各个市地,实现皖南区域内资源共享;地方应为高校提供便利,高校也应将成果服务于地方;校校之间互通有无,通力合作;校内各个平台同声和气,创造资源体系构建的良好氛围,让全校学生受益。但现实中由于校地之间、校校之间、校内各平台之间诸多条件限制和缺失,使得合作交流无障碍的目标难以实现,为《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统一协调,有序分工

《概论》课程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多方合作,还要有统一、整体的规划和细致、有序的分工,该体系建设涉及到本土、主体、平台、课堂与资源以及其他各个层面,只有统一认识,才能在思想上做好充足的准备。细致分工,在工作中认真仔细,分工明确,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将地方性融入课堂和资源,主体与平台良性互动,五个部分互为前提、补充,做到协调、贯通,这是工作中必须要秉持的方法和途径。

[1]杜茂华.教学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与课程建设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孙忠良,吕学芳.“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以湘西地区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7).

[3]刘志纯.论“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湖北社会科学,2006(12).

猜你喜欢
皖南概论教学资源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皖南印象》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