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问题教学法 增强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

2015-11-20 08:57黄西莲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创设教学法情境

黄西莲

(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245041)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并且已经成为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犹如达摩克里斯之剑垂悬在人类眼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继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所以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也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让它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注重提高其实效性。同时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也亟待提高,比如高校明文禁止将早餐带入教室,虽然在各个教学楼楼道入口设有专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但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将包子、馒头、豆浆等早餐塞进书包,偷偷带进教室,吃完后的垃圾随手扔在教室里。由此小事就可看出部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并不高,迫切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以提高其生态道德素质,使之全面发展。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任。因此,高校“思政课”应注重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是提高高校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即针对青年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而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其自身具有鲜明的“问题色彩”和丰富的“问题源”。“思政课”教学应从这些“问题”入手,设置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应紧密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将问题内容相对完整的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理论知识。基于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具有显著效果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世纪大学生的特点

21 世纪初的大学生从小生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与以往都存在较大的不同,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水平都较以前存在较大差异,他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尊心强,社会责任感弱

21 世纪初的大学生自尊心强,他们渴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当他们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表现得非常敏感,心理很容易产生波动,甚至产生过激反应。但是不少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心和参与,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2.自我表现欲强,抗压能力弱

许多新世纪的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喜欢表现自我。在独立思考和选择上强调自主性,凸显出个人特色,不再将父母、教师的教导视为行为的标准。在各种活动中愿意积极表达自己,体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当自我表现遇到困难、压力时,焦虑、自卑、悲观的不良情绪随之而来,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削弱。

3.创新能力强,辨识能力弱

新世纪的大学生通常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知识丰富,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强。他们善于多角度地掌控问题要点,有不少新颖的想法,甚至还提出了一些颇具见地的意见,令人眼前一亮,现行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但他们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产生偏颇的理解。

4.网络依赖性强,动笔欲望弱

新世纪的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几乎每人每天都会上网浏览各种信息,接触各种新事物。在网络上花的时间多了,动笔的机会少了,动笔的欲望往往就随之减弱了。

三、问题教学法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问题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完成课程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方法。[2]15它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问题教学法的性质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手段、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即教学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法来有效地反映出来。

2.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

问是问题教学法实施的最核心的内容。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提出,没有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谈不上“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就无从谈起。

3.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范围是课堂

课堂之外的如学生实习时的问与答就不能归为问题教学法的内容。

4.问题教学法的主轴是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应理解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着教学内容而展开的问与答的互动,没有两者之间互动的问答不能称之为教学互动。在教学互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5.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环节包括几个层次

它主要有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巩固和知识的拓展。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6.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问题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结果,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培养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大致是教师在课前准备讨论题材,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题材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由于引入真实教育问题而激发起的一种使学生愿意全力投入问题探索的教学氛围”。[3]46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种典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模拟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而就在我们的身边。

创设问题情境,总的来说,应着眼于它的实际功效。这不仅要琢磨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而且还要讲究问题情境呈现的形式。

2.提出问题

问题提出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这两种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第一种方式是主要的,而第二种方式应是辅助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实现教学目标。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教学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4]119

3.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堂上教师常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在讨论之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处理。而在分类过程中也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又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委婉的方式有效解决“学会问”这个问题。

问题分为有价值的问题和没有价值的问题。需特殊说明的是这里将与生态道德教育无关的问题都视为没有价值的问题。对于没有价值的问题,一般采用课后个别解答的方式,这样的问题虽然不多,但千万不能忽视。当然,如果希望学生问出更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应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思考时间,或者让学生把所提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有价值的问题可进一步从“是不是、”“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分别分类。

陈述性问题:是对已有公式、定理、事实的机械性重复。对于陈述性问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读几遍材料。相信学生多读几遍后就有问题的答案,所提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1)简单问题:强调答案的正确性,并且有公式或规则可套用。

(2)发展性问题:可有多种方法解答,答案也不具有唯一性,需要某种程度的认知努力和数学理解。

(3)对于简单问题和发展性问题,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来进行分析和解决,教师要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

4.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指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师生共同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认真的总结。[5]15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课堂总结不仅仅是对已学过的基础知识的总结回顾,也是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的思路和技巧的重复回味,更是师生双方对本节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经验沉淀。一个好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会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这个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课堂总结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归纳式总结是非常适合问题教学法的一种总结形式。因为学生经过问题教学法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概括、整合零散的知识,使其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图。归纳式总结就是在课堂总结时由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比较系统的归纳概括,使课堂的主要内容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着明晰的了解和完整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一无所有”的现象。

(三)问题教学法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问题情境创设](时间:3 分钟)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出校园里很典型的一幕生活情景:

有个学生模样的人在路上美美地吃着牛肉串。吃完了,剩下垃圾:一根小棍。他看了看周围,没看见垃圾桶,于是随手把它扔在马路边。

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青年学生中广泛存在着一些生态道德问题,因此选择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创设出的这个问题情境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非常熟悉的,并且校园里很普遍、具有典型性,以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形式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时间:15 分钟)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他当时脑子想的是什么,竟把垃圾扔在马路边;

2.为什么没有垃圾桶;

3.讲卫生靠自律还是他律;

4.这个人随手把小棍扔在马路边,这种做法对吗;

5.他周围没有垃圾桶,那他如果再走一段路应该会有垃圾桶吧;

6.既然扔垃圾之前还知道看看有没有垃圾桶,那么他为什么不继续寻找呢;

7.我们可不可以发明一种环保垃圾袋,可以随身带着,专门装细碎垃圾;

8.马路边有没有草丛,如果有草丛的话,时间长了可以降解,因为小棍是木质的,就像阿姨把树叶扫进树丛里一样;

9.这个人把这个垃圾扔到马路边是因为它是一根小棍还是因为没有垃圾桶;其他垃圾他也会这样吗,是他的一种习惯吗;

10.他为什么要拿着肉串走着吃;

11.为什么他不能等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扔,而是随手扔了呢;

12.你想过没有如果人人都像这样留下一点垃圾,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13.为什么他把垃圾随手扔在马路上;

14.他在街边摊上买东西是否违背热爱卫生的良好行为准则;

15.他是哪国人,没看见垃圾桶代表没有垃圾桶吗;

16.为什么扔在马路边,不是绿化带或者人行道上;

17.垃圾虽小,但终究是垃圾,作为一个公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8.增加道路上的基础设施。

提出问题的方式采取的是让学生自己提。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能主动提出问题,老师注意在课堂上能“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问。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其合理部分给予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低级幼稚,也不轻易否定,尽力去挖掘其问题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应尽量在课堂上营造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另外,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乐问。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的言外之意都是一种表扬和鼓励。还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把提出问题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给予加分,计入平时成绩。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大大地提高,对提出的18 个不同问题,老师需把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分类、合并,并加以分析、解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间:27 分钟)

讨论之前,老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指出哪些提问是与生态道德教育无关、无价值的,哪些提问是判断句、不是提问,最后将符合要求的问题进行分类、合并后讨论。讨论的问题有:

1.从“是不是”这个角度

(1)你想过没有如果人人都像这样留下一点垃圾,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发展性问题)

(2)这个人的做法对吗;(简单问题)

(3)他在街边摊上买东西是否违背热爱卫生的良好行为准则。(简单问题)

2.从“为什么”这个角度

(1)为什么他把垃圾随手扔在马路上;(发展性问题)

①因为它是一根小棍;

②因为没有垃圾桶;

③因为这是他的一种习惯;

④因为别人也扔,风气就是这样;

……(请补充原因)

(2)要做到不乱扔垃圾,靠自律还是他律。(简单问题)

3.从“怎么样”这个角度

(1)为了不乱扔垃圾,我们自己可以怎么做;(发展性问题)

①继续寻找垃圾桶;

②发明一种环保垃圾袋;

③扔进马路边的草丛里;

……(以上所想的办法是否可行,并补充其他可行的办法)

(2)为保护环境,除了不乱扔垃圾之外,我们自己还可以做哪些。(发展性问题)

老师将要讨论的问题串成一条通往问题实质的“绳子”,有梯度地向前推进,并把要讨论的问题的关键词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然后,教师采用学生之间集体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和解决以上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做好组织、引导。一要善于创设热烈而不混乱的讨论环境:教师平等参与,不要居高临下。学生的发言认真聆听并不忘询问学生的姓名、默记于心。善于通过组织学生相互质疑和反驳推动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不要过早地评判学生的对错,以激励学生充分表达。即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中存在错误,遇到打乱课堂秩序的情况,也要机智处理,避免简单粗暴。二要善于引导,引向正题,导向核心。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难免学生的想法比较模糊、思路比较混乱、想法偏离主题、观点比较肤浅,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提示或者补充问题等方式借势诱导、指点迷津,帮助学生澄清思路,形成一个全面的答案。而对那些学生通过思考、老师点拨尚无法真正解决的疑问,可由教师讲解释疑。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学生回答问题踊跃,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课堂气氛和谐,才能使要讨论的问题得到分析和解决。当然,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可以通过所搭建的网络平台进行相应的交流和讨论。[归纳总结](时间:5 分钟)

图1 总结:社会公德之保护环境

归纳总结时采用的模式——文字+表格,即归纳总结时出示一张表格。它较之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形象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让课堂安静下来,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其声、色、光作用,这样归纳总结的效果更好。最后教师把归纳总结部分放在已构建好的网络平台上,以帮助学生记忆。

总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还很多,我们所列举的问题教学法及其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意在引起专家同仁的重视,加强对这一重要教学方法的研讨,以达到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1]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4-05-19].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2]徐平.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3.

[3]罗祖兵.教育学问题教学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5).

[4]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5]陆晓平.课虽终 思未了——课堂总结的方法[J].学科教育,2002(8).

猜你喜欢
创设教学法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