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傲飚
电影《我是路人甲》中的生存哲学
孙傲飚
2015年是尔冬升导演入行第40年,在这40年中,他曾两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他执导和监制的影片曾拿下27次金像奖的奖杯。而从2012年起,他用了3年时间来拍摄一部电影,2015年7月,这部《我是路人甲》上映,观众反响热烈,影片中的“鸡汤哲学”引起广泛讨论。“路人甲”讲述了一群“横漂”们的逐梦之旅,主演皆来自真正的“横漂”,从小人物平凡的故事中展现出当代社会年轻人群体的真实缩影,《我是路人甲》的生存哲学,从某种程度上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
“路人甲”代表了这样一类人,他们长相平凡、没有突出特点、被人擦肩即忘,《我是路人甲》这部影片将这样一群人集中起来,贴上“追梦人”的标签,放大在观众的眼前。“典型化”是这部影片的基本手法,而在整体的典型化下,“路人甲们”各自的人生又有鲜明的不同。横店,被称作“东方好莱坞”,在这里诞生了无数大制作的精美电影,是人们心中的造星殿堂。《我是路人甲》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定在横店,在这里有一群追梦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通过这群年轻人,尔冬升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横店——生活秩序杂乱、300块一个月的租房内拥挤不堪、网吧里聚集着前途渺茫的年轻人……尔冬升选择了最平凡,也是最真实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一群最普通的年轻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追梦之旅。生活是真实的,故事是真实的,甚至影片中人物的名字也是演员的本名,《我是路人甲》在现实主义题材中展示出了最大的诚意,为观众述说了底层人物的平凡
人生,与不平凡的梦想。而在这群普通的年轻人中,也有着“等级之分”,有的人居无定所,有的人日入千元;有的人懵懂无知,有的人已经在拍戏之余开起了餐馆;有的人苦求机会不得,有的人不珍惜近在眼前的机会……“在这群各不相同的路人甲乙丙丁中,是否有你自己的影子”,这大概是电影带给人们最大的思考。
(一)万国鹏与王婷:不放弃的梦想
在电影中,横店是当代社会的缩影,无数的“横漂”们对自己的梦想有不一样的追求方式。而在这些人中,万国鹏是最普通的一个。他没有经验,没有资历,大学毕业后只凭着一个演员梦,带着行李长途跋涉来到了横店。他不懂这里的生存规则,只能从基础做起。但幸运的是,他乐观、积极,珍惜每一次机会,不轻言放弃。万国鹏就像每一个奋斗着的我们,在复杂社会中只是毫不起眼的路人甲,努力做一个想要证明自己的人。遇到王婷后,除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外,他又有了另一个梦想,一个关乎事业,一个关乎家庭。他也遇到了最普通的人生选题,并且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跌跌撞撞的成长,得到了事业上的起色与爱人的理解。王国鹏和王婷这对男女“主角”在众多路人甲中是最平凡的一对,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对。他们的人生际遇是当代社会无数年轻人的生活缩影,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不起眼的,却想要努力发光的自己。我们坚定这永不放弃的梦想,每天为自己加油打气,苦中作乐,为任何一点小小的成就而自豪。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出,《我是路人甲》不仅仅在“情怀”中寄托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诉求,而且用真实的生活作为情感的支撑。
(二)凯哥:梦想与家庭的抉择
凯哥是一名“老横漂”,在横店多年,与妻子合开一家餐馆,过着稳定的生活。但他心中的演员梦从未熄灭,那家餐馆也是他通往梦想的“桥梁”。他经常请圈中人到餐厅吃饭,以求与圈中人搞好关系,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而当电影镜头扫过妻子无奈的脸,凯哥关于梦想与家庭的抉择被摆在了观众面前。凯哥代表的这一类人,对梦想的态度近乎虔诚,为了梦想,他们不惜舍弃所有,甚至要求身边的爱人、亲人也为自己的梦想服务,而不去考虑现实生活中最迫切的生存问题。当妻子宣布怀孕,梦想与家庭的矛盾被激发到燃点,凯哥要求打掉孩子,但强烈的精神压力让他在片场终于崩溃,落得个疯掉的下场。尔冬升将凯哥这一人物形象放置在矛盾激烈的环境中,“选择”变成了最迫切的问题。从这个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我是路人甲》没有一味地对梦想歌功颂德,美化人生,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都可能碰到的问题真切地展现出来,让观众在他人的故事中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情感上最深层次的共鸣。
(三)魏星:直面真实的自我
魏星是另一个“路人甲”中的典型,他曾主演过一部微电影,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与其他的“路人甲”是不一样的,却又摆脱不了现实的困境。自我与现实的尴尬让他放弃从底层开始努力,等着从天而降的机遇。天赋与机遇并不一定成正比,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眼睛望的到的远方,也要用脚一步步踏实的走过。这是魏星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在这个关于路人甲们的故事中,我们都不是局外人,拥挤在小饭馆里高谈阔论的人们,片场外苦苦等候的人们,雨夜里踽踽独行的人们——总有一个人,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每个人都有一个逐梦青春,尔冬升用3年的时间将无数个青春浓缩到舞台上,在纪实的镜头中有对于电影艺术最大的诚意。
在《我是路人甲》这部影片中,值得一提的是,主演全部选自没有专业基础的群演。在横店,群演是再普通不过的身份,每天工作8小时收入40元,凌晨4点开始等通告,每一个“横漂”都在苦苦等待着梦想实现的那一天。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草根,在电影中,他们扮演了真实的自己。由于没有受过专业性表演指导,他们的表演略显生涩,却毫不做作。“没有了尔冬升电影中常有的强剧情,快节奏的镜头切换以及绚烂的场面调度,《我是路人甲》选用了深景和慢摇的长镜头,为观众腾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间。”[1]不专业性却塑造出一种真实感,也许只有《我是路人甲》可以做到。每一次的喜怒哀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眼泪与笑容都发自肺腑,从雪乡到横店,与其说是一部上映电影,更像是一次关于梦想的纪实。
影视新人在懵懂状态下往往有一种不经修饰的自然,这是技巧所不能达到的,尔冬升导演很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点,将演员的自然状态与技巧的激发相结合,才能形成这般打动人心的表演。尔冬升在4月的一场导演分享会上说,“我让一个男孩即兴表演‘迷茫’,他那眼神令我和赵良骏导演都看呆了,从来没有哪个演员表现出如此迷茫的神色。过了30秒之后,男孩问我:‘导演,可以开始了吗?’”[2]让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演迷茫,这是尔冬升从影40年的第一次,也是影史上的创新之举。新的题材、新的演员、新的故事,在2015年的影坛上,《我是路人甲》是一次巨大的创新,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动。
电影中有许多“灌鸡汤”的情节,遭到了些许非议。“鸡汤”大补,由此延伸出除了食品之外的另一层意思,指含有知识、智慧和温暖的话语,拥有让人精神振奋的精神力量。而在电影中,意蕴深厚的“鸡汤”由底层的小人物说出来,更加耐人寻味。当拥有帅气外表的王召因为懒惰而失去机遇时,刻苦努力却总是得不到机会的覃培军痛心地说出一堆名言警句:“茅盾说:我从来不梦想,我只是在努力认识现实。”“戏剧家洪深说:我的梦想是明年吃苦的能力比今年更强。”“鲁迅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苏格拉底说: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了理想而奋斗。”……以求警醒王召,不要浪费了别人苦求不得的天赋。这似乎是一场荒诞的励志戏,茅盾、鲁迅、苏格拉底,从路人甲的口中说出具有一种违和感,但细细想来,影片中早已有覃培军为了提升自我而买旧书看的情节伏笔,一个默默无闻的路人甲,没有王召那样天生帅气的脸庞,甚至做群演时也因为形象不好而被要求靠后站,他靠什么来给自己加油打气?茅盾、鲁迅、苏格拉底大概是他最遥远、却也是最坚定的精神食粮。按尔冬升的话说,这些励志金句并非是他的剧本编排,而是来源于演员们的现实生活。也许荒诞感恰恰来源于此,这些在许多人听来不痛不痒的“心灵鸡汤”,却被另一群人奉为励志真理,他们如此努力向上地活着,如此用力过猛地演戏,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超脱梦想的一种状态。覃培军说,他从黑暗的煤矿下出来,能在阳光下活着,就已经足够了。年轻人一定要做喜欢的事,做了,你可能后悔两年,不做,后悔的是一辈子,这是所有的路人甲们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从这些“心灵鸡汤”中跳脱出来,我们看到,“鸡汤哲学”贯穿了路人甲们的奋斗,但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对“鸡汤”进行延伸的美化。除了万国鹏与王婷这对情侣理解了彼此,携手迎接明天的奋斗外,凯哥因不堪忍受妻子离家的压力,与对视若珍宝的机会的诚惶诚恐,在片场频频忘词,最终疯掉,在夜色笼罩的横店大街漫无目的的游荡;魏星坐上了北上的火车,没人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前途仍然一片渺茫;而王召、覃培军这些路人甲们,仍然在凌晨的横店等待通告,日复一日的摸索着、盼望着……鸡汤式的结尾应是:他们都成功了,每个拥有梦想的人都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而《我是路人甲》的结尾却是现实的、深刻的:日子仍然一天天的过着,梦想仍被揣在口袋里,不忍丢掉,在拥挤不堪的城市里,有的人得到了机会,有的人继续等待,路人甲们继续说着茅盾、鲁迅、苏格拉底,互相鼓励着生活。
我们看着屏幕上的路人甲,知道这就是真实,被戏剧化的真实,而鸡汤哲学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是真实的感悟还是虚假的成长?我们无从分辨,因为每一个追梦人都曾从父母口中听过这样的鸡汤,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成功就在下个路口。每一个渺小的我们,都被这样鼓励着,平凡而可爱,向阳而生,期待着生活馈赠的美好,这大概就是“路人甲”们传递的生活哲学。
参考文献:
[1]赵君竹.电影《我是路人甲》:人海微尘中的生存[N].文艺报,2015-07-08(004).
[2]张喆.《我是路人甲》是我的“不忘初心”[N].东方早报,2015-04-23(A29).
【作者简介】孙傲飚,男,河北张家口人,包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