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岳
论及民族电影,目前国内研究领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划分,广义的民族电影是指包含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中国电影整体;狭义的民族电影实际上专指“少数民族电影”,为避免“汉族中心”意味,遂省去“少数”二字。广义的民族电影内涵过于庞大,不利于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沿用陈宇教授对“民族电影”的内涵限定:“专指反映非主流族群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之电影。”[1]这一概念在内容上强调了少数民族题材,而没有涉及创作者的民族身份,只要影片的内容是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都属于“民族电影”的范畴。
2004年以来,随着民营资本进入制片业,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加快,民族电影创作获得了新的契机,其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民族电影面对好莱坞和国产商业大片的激烈竞争,依然处于被市场边缘化的地位,“往往是投资少,获奖多,影响力小……许多发行公司和院线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票房有顾虑,不愿过多介入此类影片的发行工作”。[2]因此,如何调整民族电影的发展策略,完善自身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是民族电影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按照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鲍德威尔的说法,当代电影现存有两个重要的发行派系,一个是以好莱坞为主导的发行派系,另一个就是通过各大国际电影节进行影片发行的派系。[3]民族电影虽不乏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殊荣者,可获奖并不一定就能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一部电影载誉而归后被束之高阁,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然而,目前学界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获奖影片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上,鲜有从电影节商业性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实,电影节除了联系交易的功能外,其商业性功能更大程度体现在对本国电影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上。通过电影节的电影市场和配套活动,可以吸引国外和民间资本,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刺激本国电影市场供需调节,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因此,对民族电影产业而言,国际电影节具有巨大的助推潜力。
电影《夜莺》海报
电影节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国际文化盛会,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政治体制的各种文化形态在这里相遇、碰撞、交流、融合。虽然世界上各类电影节在风格取向和具体运作层面有一定的差别,但在目标上都包含一个相同的指向——成为代表该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事件。对于中国的电影节展而言,民族电影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展现我国文化多样性和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文化印象和价值判断。因此,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于2010年创办北京民族电影展,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中的一个独立单元,在推动民族电影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2015年北京民族电影展共有13部电影参展,汇集了蒙古族、藏族、彝族、裕固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题材,代表着近年来民族电影创作的最高水准。如此大量的优秀民族电影得以集中展映,这样的规模并不多见。在影院安排上,组委会将新东安影院作为集中展映点,同时选取部分优秀影片在UME影城双井店、耀莱成龙国际影城、美嘉欢乐影城等上座率较高、观影环境较好的影院进行多轮展映,对扩大民族电影的影响力,进一步培养观众群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电影节期间,集中展映扮演了重要的“窗口角色”,即“创造一种象征的和声誉的资本,以便通过若干媒体的一系列增值而赢利”。[4]国际电影节常常作为各类影片进军国内外市场的第一站,成为打开其他传播渠道的“敲门砖”。国际电影节在选片邀片时往往有着严格的标准,既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水准,又要平衡民族、国别、社会传统等议题。因此,对来自各媒介渠道的购买方而言,国际电影节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是其做出引进、购买、播映决策的重要参考。
电影市场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大亮点。2015年电影市场共吸引注册展商275家,涵盖了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俄罗斯等2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签约项目36个,签约总额138.45亿人民币,巩固了亚洲第一电影市场地位。签约项目涵盖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中投资制作44.95亿,影视院线、影视基地、文化地产项目43.5亿,电影基金项目50亿。电影市场的突出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电影节正迅速成为支持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电影市场中,“民族电影展”于中华世纪坛展馆一层开办了80平米特装展位,占据了展馆的黄金位置,并开设现场洽商、项目路演、创投签约等环节,重点打造“中国民族影视创投计划”,孵化“中国民族电影先锋力量”。入围的民族电影项目不但可以通过申请基金或方案预售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问题,还能够吸引投资方、合拍方、发行方等多个市场方向的关注,为将来在国内外市场发行、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实现版权变现和播出创造机会。总之,国际电影节为打开中国多民族历史文化宝库,激活民族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也为如何进一步发挥电影节的助推作用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电影节期间,影片的买卖双方会通过竞赛单元中的角逐、展播期间的播映等过程发现市场所需要的题材、片种、手法,进而调整自己的策略。因此,电影节可以通过其选片邀片的标准制定,传递市场信息,进而成为引导民族电影创作的风向标。在全球化语境下,其选择可以本着以下三个标准。
1.文化的独特性
美国学者保尔·克拉伯认为,“促使电影具备‘中国风格’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到本民族最为‘异质’的文化区域当中去。”“少数民族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电影中的一个亮点,也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性格等与主流文化相比具备了‘他者’的性质。”[5]因此,文化的独特性是民族电影的魅力所在,自然也是电影节选片邀片的重要标准。
文化的独特性标准要求影片在内容上坚守少数民族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视角,在多元整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格局中,在文化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深刻表现和揭示某种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包括民族风情、历史人物、社会生产和思想感情。[6]要特别指出的是,坚持文化的独特性必须从少数民族的真实情况出发,防止单纯的“猎奇”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消解与偏见以及个别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而带来的主题先行、不接地气。
2.情感的普世性
目前,民族电影往往作为一种“小众化”的电影存在,要想立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就要探索民族电影的“大众化”表达。虽然民族文化差异给沟通与传播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在全球化、城镇化的进程当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依然具有相似之处。因此,民族电影的“大众化”表达要求创作者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探讨人性的精神实质,表达具有普世性的情感。例如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电影《夜莺》,讲述了祖孙两人在西南中国山区的一次心灵之旅,全片突出体现了家人间的亲情羁绊以及社会变革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都是具有普世性的话题。
电影《夜莺》剧照
3.技术的先进性
世界范围内能将“故事”讲好的导演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掌握了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电影“技术”的好莱坞,却牢牢掌控了世界电影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谁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7]据《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统计,2014年中国上映了85部高技术格式电影(包括3D、IMAX与IMAX3D格式),在国产影片票房前十名中,高技术格式影片数量首次过半,而进口影片票房前十名均是从美国引进的高技术格式电影。可见,高新技术已成为国内票房吸金的重要决定因素,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新的增长点。因此,电影节在选片上应该考虑那些将电影制作的先进技术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相结合的作品。
目前,民族电影的市场竞争力还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电影的版权交易。然而,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民俗民风、服饰建筑、历史传说等都蕴藏着巨大的电影资源,是民族电影产业化构建的重要文化基础。面对这样的情况,通过电影要素交易,化整为零,是活化少数民族电影资源,促进市场化运作的明智之举。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推出“电影要素交易平台”,旨在囊括电影全产业链生产要素,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民族电影的实际,还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再做突破。
1.从剧本入手促进民族电影类型化发展
民族电影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在策划项目时就考虑电影的类型化创作。“以天山电影制片厂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在全国市场取得了较好收益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恰恰都是类型定位比较明确的电影。”[8]剧本是电影产业链源头最重要的一环,往往可以决定影片的成败。为了帮助民族电影的类型化发展,电影节可以考虑发展剧本交易平台,并建立民族类型电影剧本库,按照动作片、爱情片、科幻片、惊悚片、灾难片、历史片等进行分类,同时加大市场稀缺类型影片剧本的推荐力度。电影节通过推动民族题材剧本的类型化交易,既能为民族电影编剧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又能从产业链源头增强民族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2.从电影外景地入手带动民族地区电影产业集聚发展
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环境是民族地区的一大优势,也是民族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例如,《云南省2005—2006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云南省“天然摄影棚”的优势,依托曲靖翠山影视文化城、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及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城,大力开发一批适宜影视拍摄的景区,并加强相关设施建设,特别是注意建设好影视后期制作设施,把云南省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影视拍摄基地。[9]可见,依托已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电影产业,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项。
电影外景地同样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要素交易平台”的热门。可见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资源,电影外景地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充分重视。电影节通过对民族地区电影外景地的推荐与交易,可以吸引行业资源,带动当地相关设施的建设,完善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以外景地为基础形成影视拍摄基地,从而帮助民族地区电影产业实现集聚发展。
支持新人新作一直是国际电影节的重要作用之一,很多知名国际电影节都设立了针对新人新作的奖项或展映单元,如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一种关注”、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浪潮”、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未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新人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注目未来”等。
对于大多数民族电影创作者而言,当前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的缺乏。“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只能走向‘艺术电影’,或者想走‘商业路线’但最终由于资金原因而‘艺术化’,完全是出于无奈。”[10]除了制作环节,民族影片在发行阶段也常常因为资金问题而选择减少宣传费用,这同样会影响影片最终的市场表现。因此,电影节除了给予新人新作一定的展映机会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制作和发行方面的资金支持。例如在项目创投阶段,考虑重点扶持民族电影新人项目,帮助其筹措资金和联系发行渠道;在展位选择、展映时间的安排上给民族电影更多的优惠空间,增加其与国内外买家对接和洽谈的机会,使民族电影新人得到更加实际有效的资助。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其发展需遵循艺术与商业的“双轮驱动”模式。由于民族电影在历史、宗教、民俗、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存在的重要价值,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电影创作主体都更加偏重于民族电影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功能,但是其商业功能同样不能偏废,只有两个“车轮”共同转动才能使民族电影获得长足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国际电影节的主办方而言,还是要在坚持电影艺术标准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和国际影响力,立足于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实际,更加行之有效地帮助民族电影的制片方按照市场规律优化配置资源、组织创作生产,以尽快培养民族电影实现市场化生存。
[1]陈宇.民族电影的内涵与外延[C]//牛颂,饶曙光.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173.
[2]饶曙光.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战略思考[J].艺术评论,2007(12):41.
[3]刘成杰.创新与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4](法)洛朗•克勒通.电影经济学[M].刘云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24.
[5][6][10]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J].当代文坛,2011(2):8,9,7.
[7]齐峥峥.世界电影重心的转移对新世纪以来大陆电影技术观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4(6):1.
[8]过华.谈少数民族电影的类型化创作[C]//牛颂,饶曙光.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348.
[9]魏国彬.云南民族电影的产业化之路[J].中国电影市场,20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