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影中勘——《红楼梦》中爱情的影视表达研究

2015-11-20 13:47
电影评介 2015年21期
关键词:宝黛爱情观黛玉

汤 军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史诗般的巨著,由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巨匠曹雪匠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穷二十年光阴,以毕生精力凝结而成,《红楼梦》这部巨著博大精深,文学底蕴丰厚,其中对爱情主题的刻划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人物是《红楼梦》中赖以穿插故事情节与编织叙事的重要节点,红楼梦中人物多达400人,人物之间的情感与情欲纠葛纵贯全篇。爱情是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唯一能够传之永恒的主题。《红楼梦》相关的百余部传世影视作品之中,电影与电视剧的比例是3:7,即30多部电影、70多部电视剧,仅纯影视类作品即已多达数10个版本。在如此之多的影视作品之中,除了对主要情节的复述而外,作者最想要表达的应该就是对于《红楼梦》中的爱情的影视表达。

一、《红楼梦》中爱情影视表达的困难性

(一)不立文字——《红楼梦》难以完成的爱情的影视表达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虽然其中的笔触能够让人身临其境,但是,不同的读者必定能从其中读出不同的韵味,这就像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此看来,将《红楼梦》形诸影视作品是一个不可谓不艰难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恰恰在于如何透过影视将《红楼梦》中的爱情表现得恰如同每一个人心目中的一般无二,这无疑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红楼梦》影视作品出来以后,立刻就会变成热议话题的原因之一。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影视作品可以为文字赋予一种即视感,可以将文字作品中的爱情借由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动作、服饰、场景、音乐、情节、叙事等过程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中的悱恻缠绵的爱情和催人泪下的感人传奇,再辅以唯美的画面,足以让人沉浸其中意犹未尽,甚至戏中演员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牵情勾魂般的触动。

(二)超凡脱俗——《红楼梦》难以描蓦的精神风骨

《红楼梦》中无论是黛玉、宝钗,还是其他金陵十钗,甚至是丫环奴仆等都在原著中被刻划得活灵活现,尤其是黛玉,更是被赋予了阆苑仙葩般的精神风骨。《红楼梦》中的王府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对于封建伦理道德的表面的繁华伪象;另一方面则是王府内部伦理纲常败坏崩塌的一派乱象。当然,其中自然亦有出淤泥而不染者,而这些屈指可数的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黛玉。对于黛玉与宝玉之间的影视表现自然不乏情感世界的细腻表现,而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表现黛玉的与众不同的品格与出尘不染的精神风骨,而这又是最难把握与描蓦的。通俗的爱情表现可以透过激情戏展现,但是从纯文学的意义上来看,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尤其是黛玉对于情感的态度是纯洁的,是与其高标出尘的精神风骨相一致的,同时,又是深受封建制度所压抑,而这是较难以影视去表达的。

(三)爱情与其所属时代趋归性主旨的难以表现

《红楼梦》本就是一部“务虚务实”且又“极虚极实”,“虚”与“实”两个自相矛盾的对立体完美地统一于一身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表现其中的美不胜收的太虚幻境的“虚”,还是表现荣宁二府的玉堂金马的“实”以及表现宝玉风流的“虚”与表现宝黛之间情感的“实”,都对影视作品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在表现宝黛之间真挚爱情方面,更是提出了非常规的影视表现要求。[1]在戏中,我们看到影视的大背景置于一个王府所映射下的一个王朝的衰落氛围之中,而衰落的氛围却掩映在玉堂金马的表面浮华之下,与衰落氛围一明一暗形成此消彼长且错综复杂的爱情与时代两条线索。而时代的晦暗背景,与王府表面的金玉其外的“荣”“宁”,与其腐朽的内在,都已经俨然成为了为影视作品中爱情的趋同发展,所做出的某种暗示,而迄今为止的影视作品中对此表现皆略显不足。

二、 传统爱情观所无法触及的爱情悖论式影视表达

(一)“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爱情悖论式影视表达

鲁迅先生曾经在点评《红楼梦》时指出过,区区一部《红楼梦》,因不同类型的研究者所观察的视角不同,其所看到的主题也自是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从爱情的视角对《红楼梦》进行基于影视作品的解读。在《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塑造上,宝玉、黛玉、宝钗三个角色间的爱情戏是《红楼梦》中的重头戏,其中尤以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最为典型,宝黛钗三者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略带叛逆的爱情。本来宝黛已是“木石前盟”,却偏偏还要来个宝钗,还偏偏宝玉所衔的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明显要成一对,金锁自是要由玉来配。如此看来,“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到底有没有奇缘?缘份到底是个啥?“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到底哪一个最终能够修成正果,到底哪一个才是爱情的归宿?戏中的“木石前盟”终不敌“金玉良缘”,也许真如曹雪芹所言,只有“试遣愚衷”才能表现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吧?

(二)“缘”“情”“性”三者之间的悖论式影视表现

在《红楼梦》中,所有的能够以身体形式接触的,最终都没能表现为爱情,而所有未能够达成以身体形式接触的最终却被表现为真正的爱情,并且还是可以用生命去达成的爱情,美好的爱情到底应该是情有所钟,还是一定要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真是“金玉良缘影中勘,木石前盟梦中断”,从形而上的“缘”“情”以及形而下的“性”的悖论中,不同的影视作品的表现不同,其中尤以1987版的电视剧作品中表现得最佳。不知是前盟太虚幻,还是良缘更易实现,就像许多现代影片中的魔幻一样,情虽弥漫在整部作品之中,却终究只能停留在视觉暂留之中,成为惊鸿之一瞥,“质本洁来还洁去”,有缘无情的爱情因了这始终如一的不离不弃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诚然,爱情中只应有痴情,但是在如宝黛的死离生别,万般无奈之下,能够实现爱情救赎的恐怕对于宝玉而言也只有解脱之一途了吧。

(三)非一般的爱情观的时代悖论

《红楼梦》中的爱情也恰恰精彩在这是一部不同于类似《西厢记》等作品的才子佳人般的世俗爱情,《红楼梦》中的爱情表现方式显然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甚至即便是将这部戏的背景放在现代,我想仍然不乏其时代性,其中的对于爱情的表现,自然是传统思想中的爱情观所无法触及的与时代相悖的爱情观,无论是哪一个影视版本中的黛玉都表现得较为敏感,不仅对周遭的环境敏感,而且对自己的身世更敏感,再加上对于感情的痴,使得戏中的黛玉总是一副“暗洒闲抛”“抛珠滚玉”的“泪眼仙葩”,《红楼梦》中的爱情是悲剧性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所想像的那种理想状态下的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最终只能是一种活在其各自精神世界里的无法化虚为实的爱情,而无法演变成的真实的爱情,最终难敌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现实。

三、 影视爱情表现的难以承受之重

(一)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原著中的黛玉的柔弱其实只是一种表象,而其清高却是骨子里的,黛玉的形象直接决定了《红楼梦》各影视版本的成败,1987年电视剧版的《红楼梦》中,黛玉一角的精彩演绎应该说是迄今为止各个版本之中唯一能够与原著中的黛玉在心灵上较为契合且较为相通的。新版《红楼梦》的演绎随着商业化程度的加深从其一开始就已经与原著渐行渐远甚至是背道而驰了。《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的根源,不仅仅只是一场影视表现的爱情悲剧,究其根源,只应了贾宝玉的那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独这个园子,就连我们的这个家也会有那一天”,这就突出表明了爱情的悲剧最终也将会演变发展而成为整个王府,乃至整个王朝的悲剧的宿命结局,《红楼梦》中的一系列悲剧大抵如此。[2]

(二)爱情的绚烂式开始与完结

文学作品中“立于文字”的思想精华以及其中的针对情感的心理刻画,均难以用影视作品的形式充分表达,这对于演员而言难度要求极高。《红楼梦》注定了是一出爱情悲剧,并且在宝黛爱情悲剧出现之前已经进行了爱情悲剧的预演与彩排,那就是尤三姐和柳湘莲之间的爱情悲剧,原本尤三姐和柳湘莲之间是谈不上有什么真爱的,但是,在尤三姐挥剑自尽的一刹那之间,柳湘莲才明白这样的人物、品格才是自己的真爱,爱与爱的终结都在那一刹那之间,一刹那之间的爱的绚烂![3]真是何其短暂,何其哀婉?最终,表面上看似完美的“金玉良缘”虽然从形式上战胜了“木石前盟”,然而实质上却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到底“金玉良缘”是徒有其表的爱情,还是“木石前盟”更像不完整的爱情?难道真的就没有完美的爱情了吗?

(三)爱情的影视表现应超脱于时代与现实

爱情本就是可歌可泣的,爱情更是令人神往的,但是,爱情有的时候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影视作品中虽然宝黛的死离生别处理的方式不同,但是最终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不外乎宝黛爱情的悲剧性结局,这种悲剧性结局不由得不令无数观众动容,不由得不令无数观众在观影之后一遍又一遍地在内心里不停地追问,爱情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答案在每一个人心中必定会有所不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一了百了了吗,真的能一了百了了吗?那十二个“统归薄命司”的女子呢?在封建社会之中,这样的例子应该说也并非绝无仅有,生命的终结与爱情的终结到底孰轻孰重?虽然爱落成尘,但惟愿情香如故。其实,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悲剧都不外乎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形态化的悲剧,各版本影视作品中仅有1987年版的《红楼梦》在影视爱情表现上堪称上乘。

结语

《红楼梦》的涵盖内容之庞杂,人物与情节构造之复杂,蕴含寓意之深远,其流传与影响的时空范围之广大,远非高度的思想与高度的艺术性等形而上之语所能阐述得清,自然亦远非一语所能道尽,更远非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所能彻底表达,因此,影视作品对于原著中的爱情的表现必然会出现削弱化。仅从其中的爱情视角来看,《红楼梦》中的爱情,是将爱情置入到了一个表面十分宏大的,既有历史支撑,又有时代背景支撑的一个博大的布局之中,因此,在影视表现上我们才看到了一个传统爱情观所无法触及的爱情,更看到了一个隐于爱情背后的时代的那一曲悲歌。

[1]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天津:南开大学,2009.

[2]吕启祥,田湘.红楼梦寻味录[J].红楼梦学刊,2001(3):9-11.

[3]孙伟科.审美现代性与《红楼梦》的意蕴阐释[J].红楼梦学刊,2001(4):25-26.

猜你喜欢
宝黛爱情观黛玉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黛玉讲诗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黛玉为什么爱哭?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尤三姐柳湘莲的关系在宝黛爱情中的象征意义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