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微
[摘要]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者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词汇习得过程分析表明母语的介入是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通过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成因的认知分析,可以认清词汇习得背后的认知机制,有效防止词汇石化现象。
[关键词]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38-02
一、引言
根据著名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的观点,语言是一个多层次的语码系统,其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最基本的三个层次。结合学习者自身体验,词汇习得尤为重要。但是,传统英语教学所遵循的“发音、拼法、意义”套路让学习者认为,学习词汇就是记忆与之对应的汉语意思,导致词汇误用,出现石化现象。这是学习者二语学习能力难以提升的主要障碍。
二、石化的概述
石化概念可追溯到Selinker的《中介语》一文,它开启了语言学界特别是应用语言学领域对石化现象的研究。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词典》,石化可理解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有时出现的不正确的语言特征并永久性地或稳定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近些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涵盖了词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习得。如吴旭东等和张淑静的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在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石化现象。因此,本文以二语词汇发展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着手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的成因,以增强词汇习得能力和词汇教学效果。
三、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
了解二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征及其习得过程是分析石化现象的必要准备。
(一)词汇的内部表征
Levelt认为词汇内部结构包括词目和词位两个部分。其中,词目指语义和句法信息,词位指的是形态及语音、拼写等信息。
(二)二语词汇的习得过程
在Levelt创建的母语词汇内部结构模型基础上,Jiang认为二语词汇习得过程包括了三个阶段:形式阶段(formalstage),母语词目中介阶段(u lemma mediation stage)和二语整合阶段(12 integration stage)。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形式阶段中,词条只包含了词汇的读音和拼写(形式信息),没有语义和句法信息(词目结构)。
词汇习得过程发展到第二阶段时,二语词汇与其母语翻译词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由于此阶段中二语词汇的词目信息不够健全,习得的二语词汇词形很容易和母语的词目信息同时激活,反复地,两者达到了自动化连接的程度。
大多数学习者都把第三阶段的整合视为二语词汇学习的最终目标,但却很难达到。
(三)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阶段
Jiang认为从理论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二语词汇的习得都能够进入到整合阶段,只要有足量的高质量语言输入。但实际情况却是:学习者初期词汇量迅速增加后,到了中、高级阶段就会变得迟缓或停滞不前,即停滞在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母语词汇的词义和句法等信息影响了二语词汇词条内部结构的整合,无法进入下一阶段,从而出现石化现象。
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成因分析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其基本特性是研究人们对世界知识时如何通过“心智范畴”(或意象图式)建立起来的。
(一)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成因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的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对事体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是建构范畴的基础。该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不相等,具有“中心”和“边缘”之分,范畴划分因人而异,具有差异性。
一方面,词汇范畴的构建,词汇产生和发展的顺序,以及词汇等级结构的形成都是基于认知范畴的。同一范畴词汇通常包含三个层次:上义层,基本层,下义层,其中基本层的词汇最容易习得。基本层的词汇学习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但是,过度强调基本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习者学习课本以外的词汇,使学习者失去习得更多词汇的驱动力,词汇量很难扩大。加之,学习者对高频单词的学习往往只掌握其基本义项,不利于对其他义项或句法特征的学习,导致二语词汇词条内部结构词法信息的不完整,而出现词汇石化现象。例如,一说到汉语的“酒”,中国学生首先想到的是“wine”。其实它们并不完全等同。“wine”是指葡萄酒,仅仅是酒(alcoholicdrink)的一种。
虽然人类对同一范畴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范畴的认知划分也有所不同,导致汉英词汇意义不能完全对等,在二语词汇习得发展的第二阶段,由于母语词目信息占据了二语词汇词目信息,二语词汇的词形激活的是与其不完全对等的母语词目信息,导致词汇石化现象。例如,中国学生对英语词propaganda、liberalism、empiricism等的意义理解存在重大的偏差。英语词propaganda含贬义,而汉语的宣传为中性词。在中国,“自由主义”、“经验主义”也是为大家所反对的东西,而在英语中却无贬义。由此可见,两个语言系统的词义“部分对等”现象普遍存在,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讲明这些“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差异,很容易造成根深蒂固的词汇石化现象。
(二)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成因
Lackoff&Johnson在共同撰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隐喻既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映射(mapping)到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所谈到的经济原则是人脑记忆知识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则,而隐喻性语言的运用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词汇之间联系方式的创新才是语言创造力的源泉,而不是词汇的量的简单增长。因此,学习者在词汇已有词义基础上通过隐喻的方式获得延伸义,就可以利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无限的思想。
一方面,隐喻具有普遍性。由于人类所处的相似的客观世界以及类似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语言系统也有相同的隐喻现象。这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初学者来讲,是十分有利的。他们可以借助类似的母语隐喻系统,习得二语词汇的隐喻意义,帮助构建完整的词条信息。如laughingstock和“笑柄”都将笑料视为有“柄”可抓的器物;storm和“风暴”都形容社会或政治动荡。这些词反映了英汉民族对外部世界有共同的认识。这无疑为二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的初级阶段实现词汇量的迅速增长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另一方面。尽管人类认知中有某种程度的共性。但概念结构也具有文化特殊性。实际上,所谓的各种语言的隐喻化系统相同是指他们具有重叠的部分,但总的来说它们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因此,英汉语言隐喻机制的差异给二语词汇习得过程造成很大干扰。初学者缺乏二语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方面的知识,难以构建与目标语相关的隐喻知识,无法将母语隐喻系统映射到目标语词汇系统,导致石化现象。如汉语的“领袖”一词由衣服的领子和袖子喻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领导人”,但英语中的collar和sleeve却没有这样的隐喻义。而英语中brass(黄铜)喻指“厚脸皮”,于是便有了brassy,as bold as brass等隐喻表达式,汉语中“黄铜”却没有相应的隐喻义。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方面的不同特征必然会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二语学习者只有加强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将词汇所表达的隐喻系统创建于词条信息之中,才能有效地避免词汇石化现象。
五、小结
由于传统的词汇学习过程易受母语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二语词汇水平停留在母语词目中介阶段,出现石化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如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出发开展对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这些理论是对人类认知方式的概念化体现,能帮助我们了解词汇习得背后的认知机制,构建词汇多义网络,减少母语词汇知识的介入,有效地防止词汇石化现象的产生,对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词汇能力水平具有重大的作用。endprint